分享

UC头条:杨普义:褚遂良用笔的意趣

 事奴 2023-06-03 发布于河南

一、褚遂良用笔的特点:

第一方面,褚遂良能够掌握并且熟知王羲之的笔法,把王羲之书写中偶然出现,觉得非常美的地方加以研究、揣摩。把落笔即转锋运用的恰到好处,在竖画、撇画、点画中体现得非常好,例如“六”的第一点,“以”的撇就是如此,给褚体营造了一种跌宕有序、翩翩起舞的美。

第二方面,“褚体”的特色——“踵脚”,“褚体”的钩法很特殊,形状就像人的脚后跟,所以被称为“踵脚”,这种钩法顿挫有度,提按分明。

点击加载图片

在他晚年作品《倪宽赞》中,“青”“求”的竖钩和“式”字的斜钩。在写竖钩的时候提笔向下,一边行笔一边慢慢地下按,最后做一个小的停顿,笔尖不能离开纸张,再提笔向左上角出锋。“式”字的斜钩和竖钩写法类似,只是倾斜程度不一样,但是斜钩在书写过程中,放大了起笔和收笔的粗细对比,使粗细对比更加强烈。虽然知识点画之间,却逸趣横生,使整个字变得既舒朗又跌宕有致。他擅长楷书,书学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他的书法揉隶书《礼器碑》的瘦劲整饬和王羲之行楷的潇洒姿媚的长处,又融欧、虞为一,方圆兼备,波势自然,结体方正,用笔舒展,节奏感强。《雁塔圣教序》以瘦劲的线条和夸张厚重的捺画增强线条的对比,以方圆和顺逆作起止的变化,以藏露和顿挫显技法的丰富,从而达到似瘠而腴、风骨清举的晋人风韵。

二、绕骨丰神的横画:

此碑中横画形态丰富多样,运笔变化多姿,线条总体呈现挺劲秀美之态,具有明显的态势变化。横画主要包括长横、短横、左尖横、右尖横等。横画在此碑中多是稍往右上倾斜,其中长横由其一波三折的特点则是先往右上方向倾斜后再通过往右下方向的重顿笔压住笔画走势,使字重心平稳。

1.长横

呈现一波三折的形态,表现出线条的灵动与韵律。用雁塔圣教序(局部)笔提按明显,笔画多呈“两头粗,中间细”的形状,细则如铁丝,粗则如坠石。

点击加载图片

2.短横

(1)当该笔画作主笔时则运笔结实,沉稳,笔力十足,单个线条粗细变化较小。

点击加载图片

(2)当作内部次要笔画时,则运笔轻巧、跳跃,甚至部分笔画用点画代替,增加字的空间和灵动感。

3.左尖横

起笔轻人笔直锋入笔,然后抬笔稍往右上运笔,调整笔锋,再重笔顿笔,收笔处多呈方形。

点击加载图片

4.右尖横

在此帖中出现较少,多在字的内部细小笔画中出现。线条纤细飘逸,起笔圆润,收笔轻巧,单个笔画粗细变化缓慢,边走边提笔,至笔画末梢笔尖离开纸面。

点击加载图片

三、潇洒自如的捺画

褚遂良楷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楷书中保留有浓厚的隶意,如碑中的捺画,即平捺或斜捺的写法,明显地比其他笔画粗壮、伸展和夸张,并含有隶书笔意。多采用重笔长捺,向外延伸夸张,拓宽字的左右取势范围,增加隶意,富有情趣。

1.斜捺

一般粗细变化较大,前面部分较为纤细后半部分多是粗重的,而捺脚则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或波磔方整,或用笔圆润,或短促果断,或向外延伸扩展。方磔的如“太”“大”等字,圆润的如“徽”“文”等字,短促的如“能”“夫”等字,延伸的如“寒”“阴”等字。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2.平捺

帖中平捺多出现在走之底字中,且粗细变化小,走势平缓,结尾处向外延伸夸张。

四、气韵生动的竖画

在褚遂良以前,楷书运笔多用“一拓直下”,而褚遂良则改“锋芒毕露”为“逆人藏出”。他的运笔方式承前启后,开唐一代书风。竖画的势态以背势为主,而其运笔则主要是以“直锋入笔,逆锋出笔,两端提按回锋,中间细而略呈弧形”。这种笔法是从二王行草书的提按牵连之法转化而来的。

1.长竖。笔画潇洒自如,纤细瘦长。在整个字中往往非常跳跃,夸张。一般长竖为方折起笔,收笔圆润,收笔处或回锋或露锋。如:“神”“抑”“御”等字。

点击加载图片

2.短竖。简单大方且粗细变小,线条厚重结实支撑整个字,如:“四”“皇”“圣”等字。

点击加载图片

五、清劲妍丽的撇画

《雁塔圣教序》中笔画多是承袭王羲之书法中潇洒姿媚、用笔舒展、节奏感强的特点,使笔画富有韵味。它的线条瘦硬之中见丰腴,其瘦硬轻盈使结构飞动起来,如云中飘游。其方正谨严之中透出活泼和流动感。如撇画一般在字中与捺画组合,主要起拓宽字势的作用,或左收右放或左放右收。该笔画在此碑中多是清秀妍丽的线条态势且线条形态变化丰富,主要包括斜撇、竖撇、短撇、长撇等。

1.斜撇

在独体字中一般是舒展的状态,主要起拓宽字势,使字体取势宽博、大方的作用。该笔画往往通过其弧形走势使笔画更加生动,富有节奏感。如其中的“不”“者”“暑”等字。

点击加载图片

2.竖撇

一般该笔画出现在广字头、厂字头等部首中时笔画书写纤细,用笔灵活轻巧,收笔处或采用回锋收笔,结笔处圆润如“”,或直锋出笔,收笔处纤细瘦长如“广”。竖撇在字中由其独特的先收后放的特点,使字体结构中间紧缩,下半部分开阔。同时通过调节竖撇中竖画和撇画的长度比例使相同的字表现出不同多变的韵味。如“大”“天”等字。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六、劲挺秀美的钩画

1.竖弯钩

竖弯钩结笔处大都较粗短成三角形,显得稳重敦实。整个笔画中竖短弯钩部分长,拓宽字的左右走势,增加字的隶意。且竖弯钩笔画粗细变化明显,竖画部分一般为直锋入笔,较为粗实,转笔处纤细如铁丝,后至钩画位置呈三角形。钩画厚重,且较为含蓄,方向为90度直上钩出。如“化”“地”“窥”等字。(个别竖弯钩态势夸张,如“正”字。)

点击加载图片

2.斜钩

该笔画在帖中姿态分外细长,纤巧,且粗细化明显,尤其在末尾勾画位置较之前面部分显得倍加厚,而勾画则或锋芒毕露或含蓄内敛或随意潇洒与下一笔连。如“感”“诚”“藏”等字。

点击加载图片

3.卧钩

粗细变化方面与斜钩相似即前面部分纤细结尾勾画位置粗重厚实,前半部分一般为直锋入笔,尾勾画则笔锋不断调整,且是在回锋之后再将勾画顺带出。具体勾画形态则又是含蓄、外露多姿多彩。如'心”“愚”等字。

点击加载图片

七、灵动活泼的点画

褚遂良在楷书的点画之间揉进隶书的一波三折的波笔意,追求挺劲秀美的线条。在创作上褚遂良增强了点之间的贯穿和联系的同时,突出点画之间的流动感和韵,强调笔笔能达其意而运之。他对于笔断意连有着极为精彩的表现意识。

1.点与撇组合。

两个笔画之间呼应关系明显,点画直锋入笔,且往右上方向行笔,撇画则直锋顿笔往左下角行笔,两个笔画之间形成一呼一应的关系。如“识”“劳”字。

点击加载图片

2.三点水。

三笔之间笔断意连,且外形呈弧形外拓,加字的内部空间,字势宽博,部分三点水在帖中甚至出现连笔带出的“浅丝”,充分表明作者潇洒、飘逸的书法。格。如“洞”“潜”“济”等字。

点击加载图片

3.四点底。

在帖中四点底往往通过四个点画的方向、璃、大小等的变化呈现形态各异,灵动而又神采丰富的:型,犹如舞蹈动作的变化一般显得格外的清俊潇洒,结;果断而中间行笔过程则内容丰富,别具韵味。如“无”'然”等字。

点击加载图片

总之,《雁塔圣教序》碑中部分笔画的潇洒随性表现出褚遂良个人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对王羲之书法风格的继承,其中他通过其灵动活泼的运笔、自然多变的点画、轻重提按变化丰富的线条将作品的韵味表现得淋漓精致。褚遂良学“王书”形貌极似,碑中逆锋藏锋运用灵巧,盘郁顿搓,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

遂良隋文帝开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终年64岁。杭州钱塘人,字善登,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

《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他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欧法融为一体,皆波势自然。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

他不仅书法写得「古雅绝俗,瘦硬有余」,而且还有一双精妙神奇的书法鉴赏慧眼。唐贞观十二年,因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见褚遂良,并任命他为侍书。

此后,唐太宗征集到王羲之的墨迹,每逢真假难辨之时,总要请褚遂良帮他鉴定。后来,还奉命将这些珍贵的书法编定目录,珍藏于宫廷内府。

有一次,唐太宗征得一卷古人墨宝,便请褚遂良看看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笔。褚遂良看了一会儿,便说:「这是王羲之的赝品。」唐太宗听了颇为惊奇,忙问褚遂良是怎么看出来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这卷书法拿起来,透过阳光看。褚遂良则用手指着「小」字和「波」字,对着唐太宗说:「这个小字的点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笔走龙蛇,超妙入神,不应该有这样的败笔。」唐太宗听了,打从心眼里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孟法师碑》,全称《唐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楷书,书体熔合欧、虞为一体,遒丽似虞,端庄似欧。既有虞世南书法典雅宽舒的结体,又有欧阳询书法刚健险劲的运笔。字形更为方正端丽,行笔过度富于顿挫起伏变化。有些字又具有隶书笔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书法的代表作。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立。《慈恩寺圣教序》,也称《雁塔圣教序》:楷书,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刻《圣教序》,后石刻《圣教记》。

其主要代表有倪宽赞:《倪宽赞》墨迹,传为褚遂良书(亦有人认为是欧阳询书),真伪尚无定论。然此书颇得褚书三昧。楷书50行,共340字。宋赵孟坚评论此帖说:“容夷婉畅是河南晚年书。”明杨士奇评云:“评者认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而詹景凤则谓:“燥而不润,觅贬天趣。”此帖原迹现在台湾。

雁塔圣教序: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阴符经:

大字墨迹,传为褚遂良书。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传为褚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此帖不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史,写得自然古朴。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石皆为楷书,万文韶刻。现所选为前石拓本。《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