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没有带兵经验,为什么可以一上来就成功?

 奇阶读史 2023-06-03 发布于山东

韩信确实没有带兵经验,不是他不想带兵,而是级别不够。

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当项梁率军从会稽郡北上的时候,大军经过淮阴,韩信就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虽然司马迁对韩信的这一段经历只有这十几个字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从军以后,韩信一定参加了项梁军的每一次战斗:攻占彭城击败秦嘉,援救东阿大败章邯,再战濮阳截断秦军,他都是亲历者,当时项梁率领的楚军打得是顺风顺水,韩信在这种不断的胜利中,也饱尝打胜仗的喜悦。

但是,好景不长,定陶之战,章邯偷袭楚军成功,主帅项梁被杀,楚军将士大量被屠戮,韩信也是亲历者。这时候,他亲身感受到了战场的残酷,他欲哭无泪。

项梁死后,他的上司换成了项羽,韩信从一个大头兵慢慢地成长起来。

巨鹿大战之前,项羽号召全军将士破釜沉舟,韩信跟楚军将士一同立下必死的决心。

巨鹿战场上项羽率领全军将士以一当十,神勇无敌,大破王离军,巨鹿城解围之后,各路诸侯无不匍匐在地叩拜项羽,这一切尽在韩信眼中

韩信在实战中深切体会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项梁、项羽叔侄就是韩信的实战指挥老师。

虽然,韩信未必认同他们的指挥风格。

项羽安排韩信做郎中,就是自己的贴身警卫,韩信就有了近距离接触领导的机会。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干”的意思是影响,也就是说,韩信屡次向领导项羽建言献策,但是项羽不采纳。

其实项羽不理睬韩信是非常正常的,项羽连亚父范增的建议都不听,更何况一个侍卫的建议呢!

再者,韩信的思路跟项羽根本不一样,从后来韩信的作战经过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根本就不是一类风格。

韩信发现自己在项羽这边难以得到重用,就下定决心跳槽来到汉军这边

汉王开始任用他做礼宾官,后来经过夏侯婴的推荐,又任用韩信做治粟都尉,就是一个管粮食的官,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别之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韩信确实没有带兵经验,但是有丰富的行军打仗的经验,也亲身经历过很多的大仗、硬仗,尝过打胜仗的喜悦,也亲身经历过打败仗的凄惨。

这跟被人戏笑为“纸上谈兵”的赵括的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如果赵括能够有韩信这样的经历,他未必成不了优秀的将领,只是历史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罢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对韩信早年的经历记载不多。

一个是因为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离韩信所处的年代已经过了一百年,很多的资料已经不好查考;

再者,韩信最后是以谋反罪的名义被诛杀的,他的所有资料也都被汉庭给销毁了;

最重要的,司马迁写《史记》乃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他不是什么都写进书里去,他搜集到的材料都是经过筛选才使用的。

在韩信早年的经历中,司马迁并没有写到韩信有没有求学的经历,也没有提到韩信读没读过兵书,只讲他没有什么德行,所以没有被推荐做官,他也不屑于经商,而是靠寄食为生,所以淮阴人大都瞧不起他。

那么韩信究竟有没有读过兵书呢?答案是肯定

刚刚我们提到的,韩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如果自己没有很好的策略,他敢向大领导提建议?

而策略从哪里来?无非是从学习而来。

井陉大战之后,汉军诸将对韩信的用兵之道深感好奇,不清楚为何这样排兵布阵竟然打了胜仗,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诸将引用兵法上的记载质问韩信,而韩信也是用兵法上的记载来回答诸将。

诸将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韩信是活学活用,融会贯通,飘逸自然。

《汉书·艺文志》当中记载,汉朝建立以后,韩信曾跟张良在一起整理兵法:

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

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韩信早年不但读过兵书,还读得非常透彻。

韩信能够在拜大将军以后,一路势如破竹,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中,顺利地拿下西魏国、代国、赵国,迫降燕国,攻下齐国,这种战功,从古到今,无人可比!这不是天才的作为是什么?

有战场经验又读过兵书的人多了去了,刘邦手下的大将曹参、灌婴、樊哙等人,哪个不是身经百战?

他们即便是在革命之前没有读过兵书,在一番攻城略地的战役之后,肯定也都对兵书有所学习。

但是像韩信这样,不但能够把兵法融会贯通,又能灵活运用的,绝无仅有!

汉朝建立以后,刘邦对手下将军们论功行赏,其中军功最大的是曹参,是因为曹参的军事才能远超过其他诸将吗?

司马迁给的解释是:

“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

————《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啊!

司马迁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从侧面道明韩信功劳之大。

并且,自古以来,从汉中杀入关中者,成功的只有韩信一人,驱市民而战并且成功的也只有韩信一人。

韩信是军事天才还有什么争议的呢!

孔子的学问和人品是我们跟着学就能达到他的高度的吗?

李白的诗是我们熟读古诗就能模仿效法的吗?

莎士比亚的戏剧天才是单单靠学习就能得到的吗?

最近网上疯传的“韦神”的数学才能是多做数学题就能获得的吗?

你不得不承认,我们身边很多人,在某一项领域里面就是天才,他们不是没有学习过,而是一学就会,再学就赶上了授业师父,再加钻研,就成了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秦末汉初,韩信是军事领域的天才,项羽也是。

我们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上天派下项羽这个天才来,就是要断了秦朝的国祚。

而韩信的作用,乃是配合刘邦剿灭项羽,建立汉朝,结束中华大地战火频仍的局面。

从亿万华夏儿女的命运角度来看,韩信无疑是大功臣一个,因为他协助刘邦开创的大汉四百年江山,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但是就韩信个人而言,他偏科太严重了,如果说他的军事才能是98分的话,他的政治才能和为人处世能力根本不及格。

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最后发出叹息: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唉,叹息有啥用,韩信的命运又岂是谦让一下就能改变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