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冈市英山县:创新“五养”服务模式 提升“五老”生活品质

 上帝也有烦恼 2023-06-03 发布于湖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近年来,英山县积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创新“五老五养”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探索出一条硬件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供给多元化、服务人文化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径。
一、坚持全面系统谋划,夯实农村养老服务底盘
英山人口老龄化率高达24.4%,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兜底特困供养对象近6000人,在全县常住人口占比近2%,位居全省之首。面对“人口中度老龄化”叠加“兜底基数大”、“空巢、留守”老人多、乡村“空心化”的严峻挑战,英山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通过加强服务体系、服务网络、服务阵地建设,打造了农村养老服务良好生态。建强服务体系敬老。成立以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为组长的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部门联席会、形势分析会、工作推进会,研究解决农村养老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全县重点民生工程和重大改革项目来抓,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养老事业发展大格局。出台系列文件,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产业税费减免、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城乡一体化改革等方面出台“一揽子”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建强服务网络助老。建成县乡村三级覆盖和机构、社区、居家相互补充的养老服务大网络。在县级层面上,建好社会福利中心,加强对县域养老服务机构指导、服务、监督;建好特困供养失能养护中心,承担全县失能特困人员的分级护理。在镇级层面上,建好11个乡镇农村福利院,在满足辖区内兜底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社会代养服务。在村级层面上,建好村(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不离故土、邻里互助、共渡晚年的最佳模式。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模式,推进12349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链接加盟服务商10余个,为居家老人提供“点单式”“一键呼叫”等个性化便捷服务。建强服务阵地养老。按照“三区分设、四室分开、绿化美化”的要求,对11个乡镇农村福利院进行迁建或改扩建,投资3400万元对“三院合一”的县社会福利中心大楼进行升级改造,高标准新建成1个特困供养失能养护中心。目前,13家养老机构共有床位近2000个,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1%,实现冬暖工程全覆盖达标,放心食堂全覆盖创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同时,按照“自愿申请、困难优先”的原则,每年至少安排100户以上困难老年人的家庭适老化改造,充分彰显人性化、便捷化。
二、坚持分类精准施策,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坚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围绕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创新“五老五养”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着力为老年人营造舒服、舒心、舒适的晚年生活环境。
(一)“三无老人”幸福养。针对农村特困供养对象中无儿无女、无赡养人、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以及长期缺乏家的温暖和亲情抚慰的群体,大力推进乡镇农村福利院“温馨家园·幸福养老”服务三年提质行动,让入住对象切实感受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以优质环境吸引人。打造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居住环境,实现数字电视全接入、可视监控全覆盖、应急系统全配备。以优质服务感化人。推行分级照料护理、亲属远程探视、菜单式护理等个性化服务,确保服务满意率达到100%。以优质活动凝聚人。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健身比赛、“敬老月”等活动,营造和谐温馨的良好氛围,让老人感受到“在家”的幸福感。
(二)“失能老人”精心养。针对农村特困对象中失能、失智群体,以及村级组织无人力无财力、农村福利院条件有限、监护人少等突出问题,整合资源和资金,建成全县特困供养失能养护中心,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失能、失智特困对象进行集中养护。按照适老化居家养老要求,对失能养护中心硬件设施全部进行改造,统一配备护理型床位,以1:3的比例配齐配强专业照料和护理服务人员,依据老人各自身体状况和饮食需求,提供生活照护、营养配餐、护理康复、精神慰藉、文娱活动、临终关怀等全方位的分级照护服务。同时,通过内设医疗站、与邻近医疗机构合作等方式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随时提供必要的医养照护条件,解决失能半失能特困对象群体的养护难题。
(三)“慢病老人”健康养。针对大多数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慢性病,对就医需求与养老需求并存的突出特点,积极整合养老、医疗两方资源,打造“医疗机构治病、养老机构提供护理、医保报销治疗费用”的“医养融合”模式,实现医生、护士、护理人员无缝对接服务,将“医”和“养”的各自优势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运营管理和资源互补共享,达到“1+1﹥2”的倍增效果。2021年,在石头咀镇开展“医养融合型”区域性农村福利院医养服务试点,推行“零距离就医、微负担养老、专业化康复、全程化护理、人性化关怀”五位一体的医养模式,很好地满足西河沿线红山镇等4个乡镇老年人医疗康养服务需求,目前月平均收治对象约30人
(四)“空巢老人”协力养。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青壮劳力加速流向城市,针对乡村“空心化”严重、养老服务机构难以全面覆盖等突出难题,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之中。一是集中托管照料。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家园)建设,村组织负责配备一个公益性岗位,提供日照料和成本价午餐,为本村留守老人、孤残老人和特困老人提供价廉舒适的养老服务。二是实施包保帮扶。每个行政村都建立“村干部+党员+村民小组长+帮扶联系人”的留守老人包保帮扶体系,定期开展上门巡访、关爱服务、心理慰藉等活动。三是鼓励邻里互助。从村级老年协会、留守妇女服务队、“五老”人员等群体中发展爱心助老员,积极组织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健康老人与病弱困难老人就近就亲就便帮扶结对,实现让低龄老人有所为、高龄老人有所依、困难老人有所帮。四是开展志愿服务。在南河镇瓦寺前村、方家咀白羊山村、温泉镇花园村和西汤河社区试点建立专业社工机构入驻的社工站,同时借助党员下沉活动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专职社工专业性和党员行动力强的优势,积极参与村(社区)为老助老服务工作。
(五)“活力老人”生态养。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今多数身心健康及精神矍铄的老年人渴望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旅居度假养老现象逐渐走热,英山及时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建设避暑休闲度假康养中心,将县域旅游发展和养老服有机融合,催生文旅康养新业态。县境内的桃花冲国家4A级风景区,着力打造集健康养老、红色传承、运动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养老新标杆。位于县城城南2公里处的四季花海·中华情园景区,着力打造面向全省的健康养老新坐标。位于孔家坊乡林家冲村的神峰·森林海温泉康养小镇,规划床位760个,可接待养老2800人,着力打造体验田园生活、感受山水风情、享受生态康养相融合的旅居养老新样板。
三、坚持完善发展保障,强化农村养老服务支撑
突出意愿和义务“两侧齐动”。不断强化宣传引导,坚持从意识源头打破对农村养老的刻板印象。一方面,充分发挥镇村湾组干部的近距离沟通优势,倡议分散的特困失能人员集中到县特困失能中心、自理能力不强和监护人责任履行不到位的特困供养对象集中到乡镇福利院,让老人亲身感受到养老机构的便利与温暖,把更多老人“接进来”;另一方面,发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宣传“正确看待养老,摒弃守旧观念”思想,扭转养老在农村的尴尬局面,让农村子女将想入住、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送进来”,推动老人主观意愿与子女尽孝义务合拢聚集,做到“应养尽养”。突出服务和品牌“两手齐抓”。一方面,狠抓服务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培训,常态化开展安全知识、护理技能学习,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的综合素养,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让广大农村老年人愿住、能住、住好;另一方面,打造一批如英山县孔家坊乡农村福利院被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的过硬品牌,树立一批如农村福利院院长邹倩被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的优秀典型,培养一批尊老爱老、扶老助老的志愿队伍,在全社会凝聚起养老事业的正能量。突出政府和市场“两轮齐驱”。一方面,不断健全养老机构22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福利院院长法人登记、农村福利院责任目标管理等系列机制,开展全方位评价考核,推动全县养老机构进一步规范化;另一方面,在确保农村福利院公益性质不变、固定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引入“英山如家养老服务公司、湖北常鸿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力量,采取“公建民营、服务外包”方式,激发第三方活力,有效避免公办养老机构资金来源单一、人员力量不足、经营乏力等问题,真正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事业走稳走实走远。
来源:黄冈市英山县委改革办  黄冈市英山县民政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