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与老子相会之谜

 昵称50319000 2023-06-03 发布于北京

你所不知道的老子之七——孔老相会之谜

今天是老子诞辰纪念日(农历二月十五),谨以此文向两位先哲致敬!


孔老相会之谜

孔子与老子一生见了几次面,今无从考。有据可查的共有五次,但可能不止于五次。

第一次孔老相会

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宋元公十四年)春,王三月丙戌,鲁卿孟僖子卒。孟僖子,姬姓,仲孙氏,名玃,谥僖,春秋后期鲁国司空,三桓之一,封郕邑(按:位于今宁阳县东庄镇南故城村与华丰镇北故城村、西故城村之间)。仲孙玃临终之前,让儿子孟懿子、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夏五月乙未,葬孟僖子。老聃奉西王姬朝之命,赴鲁参加助葬。在葬地郕邑巷党,孔子与老子第一次相遇。孔子负责下葬事宜。棺椁刚进入墓道,发生日食。老子让孔子停柩,靠在墓道右侧,众人止哭,等着日食过后,再行安葬(按:事见《礼记·曾子问》)。是年,老子66岁左右,孔子34岁。

在《周礼》春官中,还设有一职,名“职丧”。《周礼·春官宗伯》:“职丧掌诸侯之丧。及卿、大夫、士凡有爵者之丧,以国之丧礼莅其禁令,序其事。凡国有司以王命有事焉,则诏赞主人。凡其丧祭,诏其号,治其礼。凡公有司之所共,职丧令之趣其事。”又:“职丧,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若司马迁、刘向记载无误,老子初任周柱下史,隶于御史,之后转天府,任守藏史。老子使鲁参加孟僖子助葬,当以守藏史的身份代行职丧之事。因为适逢二王争立,国家混乱,可能派不出更合适的人选。

文章图片1

“孔子见老子” 汉画像石拓片,深圳博物馆藏

第二次孔老相会

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宋元公十五年),夏五月至九月己亥之间某时段,孔子适周,问礼于老聃、观周太庙及明堂、拜见周乐师苌弘、游历洛都郊社。鲁昭公派车一乘、马两匹、驭夫一人,弟子南宫敬叔随行。孔子与老子第二次相见,史称“适周问礼之会”。该年鲁国发生季氏暴乱,九月十二日,鲁昭公逃奔到齐国。十一月己亥,宋元公为了让鲁昭公归国,前往晋国求援,走到半途,卒于曲棘。宋元公去世,大子栾(《史记》作头曼,系幼名)即位,为宋景公。是年,老子67岁左右,孔子35岁,南宫敬叔约14岁。(按:南宫说,字子容。14岁,近及冠之龄。)

第三次孔老相会

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鲁定公七年、宋景公十四年),孔子欲藏书周室,在弟子仲由(字子路)的伴随下,前往宋地,拜访了归居故里的老子。这次“藏书之会”,缘于孔子修成《诗》《书》,以贤能之书,欲献于周王。会见的结果是,“而老聃不许”。

首先,老子对孔子的“仁义观”并不赞同。老子说:“子所言者(盖指周、召二公),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史记·老子列传》)”老子指责孔子:你说话口气像个君王,“兼爱”挂在嘴上,太迂腐了,还大谈“无私”,实有私啊!你“乱人之性”,岂不“若击鼓而求亡子焉!(《庄子·天道》)

二是,老子对孔子《诗》《书》内容不肯定。老子说:“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庄子·天道》)”老子表面上是说“凡当今之士”,实际在指孔子,针对的却是欲藏之“书”。因为在孔子“书”里面,肯定存在大量“讥议”“人之恶”的言论,这些言论为老子所厌恶。

三是,老子告诫孔子:“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诚恳接受,答曰:“敬奉教。”

“藏书之会”对孔子影响巨大。孔子晚年删修诗书、著春秋等,几乎看不到“发人之恶”“议人之语”。同时,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老子。在传统印象里,老子是一位与世无争、谦恭柔和之人。在这里,你见到的是一位耿直无私、言辞犀利的长者。老子对孔子直言训诫,丝毫不留情面。

“藏书之会”,是孔子与老子第三次相见。是年,老子81岁左右,孔子49岁,子路40岁。

文章图片2

荆门郭店战国楚墓《老子》竹简(局部)

第四次孔老相会

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宋景公十六年),“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庄子·天运》)

孔子至宋“闻道”,所“闻”不是“天道”“地道”“人道”,也不是“周道”“宋道”“阴阳之道”“君子之道”等,而是老子之《道》。老子在周为史时,即开始创立自己的学说。公元前504年回到家乡后,着手完善学说并著书。公元前503年孔子拜访老子时,知悉老子在整理旧作。

公元前501年,老子书成。孔子闻讯,与弟子颜回至宋访老子,实为观书。彼时,书名曰《道》。《道》是后世《老子》书的母本。老子卒后,在《道》的基础上,经过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弟子们的重新整理、编排、增删,形成了多种版本,这些版本可统称《老子》衍生本。

《老子》衍生本,西汉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刘向《说老子》、河上公《老子章句》,东汉严遵《道法指归论》,魏晋王弼《老子注》,元吴澄核定本《老子》(六十八章);此外还有南北朝时(约公元573年)“项羽妾本”,魏明帝太和年间(约公元231年)“安丘望本”等。最为大众所知的《老子》,称“今本《老子》”,又称《道德经》,分上下篇81章五千余言。

郭店楚墓简本《老子》,分甲、乙、丙三组。它的绝大部分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经和道经,而且章次与今本也不相对应。简本存2046字,约为传本的五分之二。

我们将老子的《道》称作《老子》母本,至于郭店楚墓简本《老子》是否是母本,现在还不好说,抑或是个节本,但至少可以肯定它是最接近母本的,不只是时间最近,而且内容亦如此。

老子的弟子为数不多,且鲜有记载。主要有:庚桑楚(亢仓子)、南荣趎、柏矩、阳子居。庚桑楚是陈人,其余不详。这些弟子分处各地,对老子的学说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他们对老子的《道》进行注释,甚至重新编排次序。他们不是“述而不作”,而是“述而有作”。

“闻道之会”,是孔子与老子第四次相见。孔子当面赞佩老子:“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孔子亦虚怀若谷,对弟子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二人何其大哉!

“闻道之会”意义非凡,孔子“晚年喜易”十分可能是受老子的启发和影响。大约在此际,孔子发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的感言。

第五次孔老相会

就在第四次相会的当年,不出三月,孔老二人再次会晤。这是他们第五次相见,随行弟子是子贡。据推测,孔子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再次与老子见面,盖与其任中都宰有关。

公元前505年,季孙意如(季平子)卒,其家臣阳虎专鲁政。公元前502年冬,阳虎欲去三桓,谋杀季氏未遂,随叛。公元前501年6月,鲁伐阳虎,攻打阳关。阳虎突围奔齐,旋逃亡晋国,投赵简子。孔子任中都宰当在阳虎奔齐之后,因为阳虎之乱平息后,鲁定公治理国家需用人才。此系孔子初仕。中都,鲁邑,位于今山东省汶上县西。

第五次相会应在孔子赴中都任职之初,盖与前往鄹乡祭祖有关。相会的地点,于史无考。考虑与上一次间隔时间较短,推测仍在沛邑的可能性较大。(按:也极有可能在老子故里濑乡。)因为中都与沛距离较近,直线距离约100公里余,且水陆交通便利。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庄子·知北游》)” 说明老子较忙,客人多,孔子需得空请教。这哪里还有什么“隐士”可言?与第三、四次相见时不同,老子对孔子的态度比较温和,没有了训诫和忠告。对孔子,已是认可。对于“道”,老子说“丘得之矣!”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庄子·天运》)” 在《史记·老子列传》中,亦有此语:“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这是孔子对老子最高的评价。此次相会可称作“赞龙之会”。

公元前501年,一年两度相会,彰显孔子对老子的景仰,同时体现了二人之间的友谊,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可谓一段旷古佳话!是年,老子83岁左右,孔子51岁,颜回21岁,子贡20岁。

文章图片3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残片


按:本篇系《老子其人与宋国历史若干问题考辨》(著作权登记号:鲁作登字2022—A—00769184) 第六章 老子行迹。


作者简介:

景广海,男,1965年5月出生,笔名溪河子,山东省邹平市人。先秦姓氏名学爱好者,著有《景氏源起与楚史若干问题考辨》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9。《老子其人与宋国历史若干问题考辨》著作权登记号:鲁作登字2022—A—00769184

文章图片4

景广海著,著作权登记号:鲁作登字2022—A—00769184

本书主要看点:

1. 首次揭示周代“氏以分贵贱”的真正含义。在“分族命氏”基础上,提出“分级立氏”的概念、原则及模型。这一模型对其他诸侯国具有普适性。

2. 首次利用姓氏名学原理,破解老子姓名之谜、身世之谜、家族世系之谜、籍贯之谜、生卒年之谜、行迹之谜。

3. 首次揭示“李氏起源”之谜。利用古文字学,对“李”字进行释读,证实李氏多源。破解了学界对《史记·老子列传》中“老子之子”的疑惑,司马迁错将宋国的子姓李氏和魏(晋)国的姬姓李氏进行了“桥接”。

4. 首次对孔子之先的世系传承进行了考证,揭秘“孔氏”“邹氏”立氏之谜、防叔奔鲁之谜、孔子还乡之谜、孔子被称“鄹人之子”之谜、孔母“合葬于防”之谜,提出孔子生地之疑,例证鲁无陬邑,鄹与邹均为宋邑。

5. 首次探讨“宋封国真相”,提出“周武王封武庚禄父于商(今商丘)而居殷、封微子启于孟诸(潴),周成王即位后更封微子启于商、国名为宋”的新观点。以此,可解开先秦文献中,“宋”称“商”、“宋人”亦称“商人”之谜。同时,对宋国末年“戴氏取宋”的真相,进行了辨析。

⒍ 首次提出老子故里“苦县”,为楚顷襄王所建的观点。“苦”,因“谷(谷水)”而来。“苦县故城”之前为东华,东华之前为华邑。宋国华氏、老氏、李氏、耦氏等聚族而居,即今鹿邑县境。

⒎ 首次破解鲁国姬姓“仲孙氏、子服氏、孟氏”立氏之谜,对亚圣孟子(名轲)的国籍、姓、字、身世、生卒年、孟子与荀子的关系等进行了考证,对《论语》中“孟公绰”的身世做了探讨。

⒏ 首次揭示孔子与老子“五次”相会之谜(包括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交谈的内容等),老子在周王室任职之谜,以及《老子》成书之谜。

⒐ 首次从姓氏学方面,对墨子、庄子、关尹子、列子、以及老子的弟子们进行了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