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古玉鉴定中的砣、搓、磨

 芝润斋 2023-06-03 发布于江苏

引子:

高古玉存世量本来就很少,行内有一句很实在的话:玩明清的一般不懂高古玉。虽然这句话说的太绝对了,但是不无道理,因为玩明清玉的确实很少能接触到高古玉,玩高古玉的人倒是也有一些会玩点儿明清玉。但为什么要说玩明清玉的不懂高古玉呢?原因就在于玉器的状态,明清玉无非就是看两点:有无包浆或者是否工破沁,其实鉴定起来相对高古玉来说那是小学生一样的简单,因为明清玉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经过一辈又一辈人的盘玩摸蹭,在其表面有一层包浆,而高古玉几乎均是出土,只是在地下埋葬几千年,墓主人也不可能天天起来盘玉,所以说高古玉看的是因埋葬地下几千年时间与地下的酸碱物质或接触物缓慢腐蚀、氧化、受沁后的我状态,行内叫皮壳,所以让玩明清玉的人看高古玉,人家会说你这没包浆,是新的,其实非也。只能说两者不是一种鉴定特征的方向。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汉代玉器,你说这玉器有明清玉那种包浆吗?

再说说明清玉“工破沁”这一说,用在高古玉鉴定上也是行不通的,看如下三件馆藏玉器。

河南省开封博物馆西周晚期玉鱼 难道能用明清玉工破沁来鉴定?

河南省开封博物馆 难道说这件工破沁了?

北京首都博物馆西汉玉韘 如果用明清玉思想说这工破沁了 岂不是很无知

正题:

目前鉴定高古玉的唯一标准:全国各地馆藏玉器微距工痕,这种具有统计学和归纳意义的标准来鉴定高古玉,从逻辑学上都是行得通的。因为馆藏高古玉是全国各地的出土玉器,无论从数量和权威性,都是大家公认。而同一时期的玉器在不同地点出土,并且从同一时期大量出土玉器工痕的对比、归纳总结,鉴定方向肯定是对的。通过归纳对比和前辈们的研究,可以得出同一时期制作玉器的工具与工序以及制作工艺痕迹都是一致的。那么高古玉鉴定的很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就是工痕(工艺痕迹)。

想要从工艺痕迹琢磨高古玉,那么比较粗工艺的高古玉是首选,因为粗工艺的玉器没有经过精修阴刻线或是没有经过精工打磨,使得这些在工具制作之下的原始痕迹仍保留于玉器表面,那么这类玉器是最适合研究高古玉制作工艺和工序的。比如如下一件残件标本:

简单可以看出正面经过修磨,而反面几乎未完成这道修磨工序

从正面看完工的纹饰,可以说是在纯手工之下的鬼斧神工,而反面其实就是鬼斧神工的前身,因为正面得到这样鬼斧神工的状态,就是在背面这种工艺阶段之上再进行精修、搓、磨而形成的。

标本反面

比如此标本反面画圈处的观察点,圈内阴线不难看出是经过砣具初步接刀工序加工而成的初步状态:窄而浅,不规整。

标本正面

而标本正面画圈内的观察点则可以看出,这种宽阴线的状态:宽而深,规整。那么不难推断,正面这样的阴刻线,肯定是在反面那样的工序之上,再对窄而浅的阴线进一步搓磨修整,从而变成了宽而深,使得更规整,更美观。

正面

观察正面纹饰周围的底子,行内简称“地”,这个地方的地相对比较平整。

反面

再看标本反面的地,相对来说就比较粗糙了,粗糙的原因就在于相对正面的地来说,缺少了一道工序,那道工序就是搓磨修整,所以起码反面相对于正面来说少了一道工序,也可以理解为相对来说反面是未完工的。

正面

再看看正面每个浮雕桃心纹周围的一圈装饰之用的阴刻线,每一个都是比较规整,但古人并不是神仙,也并不能一下子做得出来那么规整的阴刻线。

反面

从反面看桃心纹周边装饰之用的阴刻线还没开始雕琢,每个桃心纹也是比较粗糙,原因在于反面还没有对纹饰进行搓磨修整,而恰恰正面是完成了这道工序的。

不管是民藏还是馆藏的高古玉,都有精工玉器和粗工玉器,精工中也分一般精工和一流精工,特别是王墓里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玉器,绝大多数都是精工修磨修整的,有的工艺精到让你难以想象,几乎看不到砣痕,根机器做出来似的。当然,粗工也分一般粗工和特别粗工,甚至有的刚做一半纹饰就不做了,简称未完工,具体什么原因未完工目前不得而知。还有一种玉器叫做祭坑玉,一般都是用料差、工艺比较粗糙、不会进行精修,也就是古人厚葬根据丧葬习俗以及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相匹配的一些随葬玉器。

下面欣赏一下馆藏玉器,有精工有粗工。当然对于我们研究工痕来说,反而粗工玉器更能还原当时的制作工序。

河南省博物院

湖北荆州博物馆

湖北荆州博物馆

湖北荆州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山西省博物院

山西省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