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报》:名家篆刻作品的鉴真辨伪

 lj0279 2023-06-04 发布于安徽
文章图片1

名家篆刻作品的辨真鉴伪

侯 勇

明清以来,篆刻传世作品不计其数,后世好古者或谋利者又大量仿制,伪品鱼目混珠,对其去伪存真,需要具有古文字学、篆刻学、历史学、考古学、书画史等多方面的学术素养。就作品的时代、流派风格特征,创作技法特征,材料品质、形制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观察、思考和研究,明辨毫芒,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鉴真:

文人流派印章的鉴定是一项科学、严谨、细致的工作,掌握好正确的方式、方法,见微知著,完全可以准确地判断。

1、比对传世名家印谱:

将藏品直接对照原谱作比较,简单明白,事半功倍,对于未属边款的印章迅速判断年代和作者尤其方便,此不赘述。

2、时代、流派、风格特征:

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不同流派的审美价值趋向、不同作者的气质素养,数百年来千差万别,是文人流派印章鉴定的最主要方法。

时代性,文人流派印章兴起之初,尚法汉印。那么,文(彭)、何(震)时代的篆刻作品就自然带有显著的汉印风格特征。而晚清、民国间的篆刻家更注重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千人千面,异彩纷呈,已大不同于前代。

流派性,在中国篆刻艺术历史上,先后有三桥派、雪渔派、徽派、皖派、浙派、泗水派、娄东派、如皋派、黟山派、吴派等众多流派,其因地缘、血缘、师承等因素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团体,各自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又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如浙派,始于丁敬(1695~1756年),以短刀切刻而形成的峻峭严整而不失俊美的风格,特征明显(图1),大兴于清代中期,至今余音绕梁,仍有发展。

文章图片2

独特性,严格意义上说,每个艺术家都有区别于他人的审美表达能力。有的隐而难见,有的显而易见。张扬的个性化特征,在晚清、民国以后的篆刻家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成为判定其历史地位的一个主要依据。

如吴昌硕(1844~1927年),他以融合了《石鼓文》笔意的独特篆书人印,再掺以封泥、瓦壁之法,形成雄浑壮美的艺术风格(图2),此为前人所未有。

以上只是宏观上作总体把握,具体的操作可以从篆刻艺术创作技法的几个方面入手。

3、创作技法:

篆刻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篆刻家审美追求的自我实现,是其创作思想、创作技法的独特展示。

(1)篆法:

对印文篆法的独特理解和巧妙运用是篆刻流派形成、个性化艺术语言表达的前提,带有显著的时代、流派乃至地域特征。

如文(彭)、何(震)时期,以汉印缪篆为主,而不可能有《石鼓文》人印。

邓石如(1747~1805年)倡导以书人印、印从书出的创作理念,首创以小篆和汉碑额文字人印,强调“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的艺术效果(图3),从而形成了邓派“圆劲”的艺术风格。

文章图片3

(2)章法:

章法布局的疏密、分合、照应、对比、往复、轻重、主次、大小、多寡等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如明清之际的作品,即便以大篆文字人印,但在章法安排上还是追求平稳调和的汉印风格,而大开大阖的章法布局到了清代中晚期以后才渐成时尚。

(3)刀法:

如同书画鉴定一样,名家篆刻作品的鉴定也要以实物为准,万不可仅以印拓辨真伪,因为实物原件才能反映运刀的细微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刀法”的判别是当下篆刻藏品的最主要手段。由于电脑、激光照排技术的高度发达,伪造一方名家印章的印面可以做到毫厘不差,但刀法却很难模仿。这是因为印石有天然的爽脆性,若依照图版原样刻治,其刀法必然呆板迟滞,远没有原作之刀法流畅自然。

如齐白石(1863~1957年)首创单刀偏锋冲刻之法,刀下线条呈现一面光洁一面毛的效果,且运刀猛烈苍劲、痛快淋漓(图4),决无摹、做、削和反复修饰之诟病。

文章图片4

(4)边款:

印章边款的信息容量比印面大得多。它可以反映作者的姓名字号、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事由、创作思想乃至风花雪月、诗词歌赋及印章受主等情况,这些可参阅相关文献一一印证。

边款可分双刀、单刀刻款两法。何震(1535~1604年)之前皆为双刀,何震之后则以单刀为主。

刻款犹如签名,较之印面更具个性。如赵之谦(1829~1884年)常以汉、魏画像石刻人款(图5),图文并茂,风格独特,前代少见。

文章图片5

4、印材、形制:

印石的种类及开采使用、印钮装饰的雕刻风格等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文人流派印章鉴定的辅助依据。

(1)石材:

文人流派印章兴起的前提条件是找到了适合文弱书生雕刻的石材(叶腊石),而广泛用于篆刻创作的青田、寿山、昌化、巴林四大名石,在开采和使用上是有时间差的。以青田石使用最早,文、何时代皆用之。而巴林石使用最晚,上世纪中叶才开始大规模开采。

(2)印钮、薄意雕刻:

明清两代的大众审美风尚各有不同,明尚简约而清尚繁华,如两朝家具款式之不同一般。故而,明代印章以素章为主,偶有雕钮者,决无繁缛细密者。至于薄意,晚清后才形成成熟的技法,时代特征明显。

(3)包浆:

古器物的包浆有如植物的年轮,具有时代的不可逆转性。所谓包浆,是指物体在长期与人接触或自然侵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层包裹在物体表面的玻璃质附着物,因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呈现出色泽和质地的不同,自然、温润有古气。

伪制包浆无外乎人工染色、化学侵蚀等方法,所作的“包浆”浮在浅表,色泽、质地刺目,绝无古气,不难判别。

二、辨伪:

古往今来,仿制、伪刻前代名家印章者可谓多矣。

1、仿制:

仿刻前代名家篆刻犹如书画之临墓一样,是学习篆刻艺术的重要方法,在客观上传承、弘扬了古老的篆刻艺术,与作伪有本质区别。

如何震在中国篆刻史上享有大名,传世作品极少,后学欲全面了解其艺术特色,只有从后世名家仿制的印章中一睹风采。

梁千秋(?~1644年)所著《印隽》4卷,大多是仿制其师何震的作品(图6、图7),成为考证何震作品的重要佐证。

文章图片6

当然,仿制与原创还是有区别的。仿制作品较之原作,篆法拘谨、章法局促、运刀亦步亦趋,不能做到自然顺畅。

2、伪作:

鉴其真,可辨其伪。而通辨伪之法,亦当知作伪之术。

所谓作伪之术,无外乎旧款伪刻、旧刻伪款、旧石伪刻伪款、新石伪刻伪款的伎俩。

(1)旧款伪刻:

古代名家篆刻作品流者的时代、流派和个人艺术风貌,甚至还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即张家边款而成李家印面风格)。

另外,印面重新磨刻后印台和印面的色泽、包浆不一致。

(2)旧刻伪款:

将一些传世不具名或非名家刻的印章,采取印面保留,补刻或重刻名家边款,是旧时常见的作伪方法。但往往拙劣的印面难以承受被仿者大名。再者,行款如签名,作伪者又怎能有运刀如笔的那份洒脱。

(3)旧石伪刻伪款:

名家篆刻的魅力是其艺术素养和异于常人的独特技法所形成的时代、流派、风格特征,无论印面还是边款都具很高的艺术造诣,绝非好古者用旧的印石所能模仿出来的。

(4)新石伪刻伪款:

当代作伪者更是急功近利,新石新刻,再以染色、侵蚀之法作旧,属于彻头彻尾的假货。时代、流派、风格不对,创作技法不对,印石钮式形制不对,包浆古气不对,此不赘言。

文人流派印章的鉴定不仅需要认真研究实物,还要比对各类印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万不可像某些电视鉴宝类节目中的“专家”一样,匆匆看上一眼,就妄断真伪、胡言优劣。

——《书法报》2012-2-29

(侯勇,字永君,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石书堂书画院院长、苏州篆刻艺术收藏馆馆长,原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驻会)。)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