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帮助高中生形成知识结晶,以《生态脆弱区的发展》为例

 阳光盛大 2023-06-04 发布于江苏

学亦有道,学亦有法,学亦有术。道一以贯之;而法千变万化,却又以启发为万法之法;术又以探究为底层基础架构之术。

作为高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文是继对高中生学习筑基工程的读材料、读图等的基本阅读理解;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点点滴滴做法,整理而成。

内容:生态脆弱区的发展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的原因

⒈位置:……过渡区

⒉人口过快增长:

⒊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多暴雨;

⒋黄土土质疏松:黄土细粉沙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遇水易分散;

⒌地表形态沟壑纵横:地势高,地形破碎、千沟万壑更易受到强降水侵蚀;

⒍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地表支离破碎,土壤肥力严重下降,气候干燥,植被难以恢复,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

二、 脆弱生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广,流失严重。

⒉导致自然灾害易发:自然灾害频繁,种类多。

⒊影响农业生产:农田破坏,耕地减少;土层变薄,肥力下降;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该地农业发展。

三、 黄土高原区的综合治理

⒈治理水土流失:

⑴工程措施:

⑵生物措施:

⑶农业技术措施:

⒉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发展。

⑴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加大农林牧优良品种培育和引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商品生产率;

⑵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

⑶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⒊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人口布局。

知识晶体是这部分精华部分,要简明扼要,提纲挈领、逻辑清晰。

教材补充一个“活动”:要求学生针对石漠化的成因探究石漠化的分布、影响以及治理,并为当地脱贫致富提出建议。这个就属于边学边用的例子。

如果学生能把“生态脆弱区的发展”学好了,自然就能用活了。

学生问,有没有石漠化治理的成功范式,我在网上搜集了一篇报道,放在下面,供参考。

附录:贵州毕节,石漠化治理的成功范例

 1988年,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21年来,我区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中国3356》、长防林、基本农田建设、水土保持、农村沼气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积极探索综合防治石漠化的途径与办法。全区累计完成造林1100多万亩,并探索出特色林果、生态畜牧业、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循环经济等治理石漠化的具体模式,被社会各界和专家誉为治理石漠化的成功范例。

  特色林果发展模式。整合生态、扶贫、移民等相关项目,推行产业化综合协调、合股经营、引资经营、能人带动、部门扶持等多种经营模式,探索出一条兴林与富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特色林果产业发展路子。如赫章县充分利用本地核桃优良品种,结合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科技扶贫等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全县核桃年产量现已突破500万公斤,产值超亿元,被国家有关部门选评为“全国核桃林业标准示范区”、“中国核桃之乡”、 “奥运推荐果品”。 金沙县官田乡青山村农民以他们坚韧不拨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年累月抠土炸石砌坎,聚拢肥泥,垦地种树,在一片乱石遍地、荆棘丛生的石漠化山地上种植了4500多亩椪柑林,惠及2 9 3 户农户,创造了新的生存奇迹。目前青山村种植的4500亩椪柑,已有6 5 % 挂果投产,每年椪柑可实现收入45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2700多元。

  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畜牧业项目的实施,把种草养畜和生态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植被恢复结合起来,大力推广退耕地林草间作和林下畜禽养殖模式,探索林牧协调发展之路。如纳雍县老凹坝乡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实施林草间作,并通过政府贴息贷款,扶持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业,使全乡出现养牛场28个,养牛大户3061户。2008年,人均来自畜牧业纯收入达到4800元。在生态得到恢复的同时,群众也富裕起来。

  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以沼气为纽带,上联养殖,下接种植,配套改圈、改厕、改厨,发展畜、草、沼、粮(林、果、药、菜)四位一体农村循环经济。如织金县官寨乡麻窝村,原来雨季山洪经常泛滥,水打沙壅,冲垮房屋圈舍。2002年该村将182亩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在缓坡耕地种植香桃、柑桔、樱桃等果树258亩,种植绿肥615亩,建配套改厨、改圈、改厕的沼气池142口。以绿肥带动养殖,养殖促进沼气,沼气发展果蔬,形成了“水土保持→绿肥→养猪(牛)→沼气→果蔬→保护生态”的生态产业链。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原来不足500元,增加到现在的2800多元。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设计治理措施,采取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工程措施,配以植物措施和农耕措施,对全流域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在336条小流域内完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面积7913.37平方公里,每年减少流失量2000多万吨。黔西县西溪小流域通过综合治理,林草覆盖率增长到37%,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平方公里,人均基本农田由1987年的0.95亩增加到2008年的1 . 4 3亩。粮食亩产量由1987年的110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500多公斤。单一的粮食耕作经营模式逐步变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多元生产经营模式,流域内农民人均收入由1987年的580元增加到2008年的2600余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出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