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太气体的传播极限

 漯河张景伦 2023-06-04 发布于山东

漯河 张景伦

摘要  波在任何物理介质中传播时,都存在幅度极限和频率极限,以太也不例外。波在以太气体中传播时,其最高频率极限的定义值为30 EHz,理论值为18.3EHz,实验值为8.6 EHz,其最高幅度极限为以太的静态压强,其值为6.78x1010 Pa

关键词:以太粒子,频率极限,平均自由程,最小截止波长

1. 引言

假设以太以气体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之中,其性质如表1所示[1]

2. 幅度极限

2.1. 声音的幅度极限

声音必须要依靠介质传播,这就导致它会有一个幅度的极值。波在介质中的能量即可用平均能量密度表示:,它指的是介质的动能和位能之和(ρ表示介质的密度,p表示压强的变化量,u表示体积元的速度,c表示波速),也可用平均能流密度表示:,它指的是单位面积能量传输的速率,两者的关系为:,本文中用平均能流密度表示,其单位是瓦/2

空气中粒子振动得越强烈,声音的能流密度越高。在地球表面,在标准状态下,由于空气的最大压强变化量为101325帕,密度为1.29 kg/m3,波速为331 m/s,可以计算出空气中的最大能流密度为2.49x107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空气压强的变化量来表示声音的大小,由于规定当空气的压强变化量为2x10-5 Pa时为0分贝,可以计算出当空气的最大压强变化量为101325帕时,换算成分贝后所对应的就是194分贝,所以,标准空气压强下,如果声音超过194分贝,声波就不能在空气中正常传播了。

2.2. 光波的幅度极限

光与声音一样,也必须要依靠介质传播,也会有一个幅度的极值。光在介质中的能量与声音的表示方法相同,即可用平均能量密度表示:,它指的也是介质的动能和位能之和(μ表示以太的密度,E表示以太压强的变化量,H表示以太体积元的速度,c表示波速),也可用平均能流密度表示:,它指的也是单位面积能量传输的速率。与声波一样,本文也用平均能流密度表示,其单位同样是瓦/2

以太中粒子振动得越强烈,光的能流密度越高。在地球表面,由于以太的最大压强变化量为6.78x1010 Pa,密度为1.26x10-6 kg/m3,波速为3x108 m/s,可以计算出以太中的最大能流密度为1.22x1019/2,这也是激光所能达到的最高能量。在地球轨道上,太阳光的能流密度为1350 w/m2,可以计算出以太的压强变化量为714 Pa。在太阳的表面,其能流密度为1.34x1010 w/m2,可以算出以太的压强变化量为2.25x106 Pa

与声音一样,光的强度也可以用以太的压强变化量表示,如果规定以太的压强变化量为2x10-5 Pa时为0分贝,可以计算出当以太的最大压强变化量为6.78x1010帕,换算成分贝后所对应的就是311分贝,也就是说,如果光的强度超过311分贝,光就不能在以太中正常传播了。在地球轨道上,太阳常数为1350 w/m2,以太的压强变化量是714 Pa,如果用分贝表示就是151 dB,在太阳表面,其分贝数为221 dB。可以看出:以太传播能量的能力比空气大11个数量级。

从理论上,光波与声波一样,不存在幅度的最小值。

3. 频率极限

3.1. 声音的频率极限

空气中的声波,人类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一般为20--20000 Hz,称为可闻声,低于20 Hz的波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 Hz称为超声波。声波是空气分子振动所产生的能量,因此,空气中的声波不存在频率下限,也就是说,只要物体在空气中振动,就会产生声波。

根据连续介质假设理论,可以认为,当声波振动频率对应的波长和空气分子自由程相当时,这时,空气分子振动状态没法传到下一个分子,这个就是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极限了。空气分子自由程为69 nm ,可以认为声波小于两倍自由程便不再有效传播,其对应的频率为2GHz,可以认为是极限频率。

3.2. 光波的频率极限

与空气中的声波一样,以太中的电磁波也存在频率极限,人类能够看到的频率范围一般为380--750 THz,称为可见光,低于380 THz的波称为红外线(更低时称为无线电波),高于750 THz称为紫外线(更高时称为X射线)。与空气相似,以太中也同样不存在频率下限,但存在频率上限,其原因主要是由以太粒子间的距离引起的。

计算流体介质的最高频率理论极限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最小波长应该不小于粒子平均自由程的2倍,主要应用于分子间可忽略作用力的气体,另一种是最小波长应该不小于粒子间平均距离的2倍,主要应用于分子间具有作用力的流体,声波的计算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

在地球附近的真空中,以太粒子每立方米的个数为1.8x1033个,可以计算出粒子间的平均距离为8.2 pm。如果按照波在介质中的截止波长不小于粒子间平均距离的2倍,可以得出:以太中波的最高频率为1.87x1019 Hz。如果认为最小波长应该不小于粒子平均自由程的2倍,由于以太的静态压强p= 6.78x1010 Pa,以太粒子的直径为d= 8.74x10-20m(假设以太粒子的密度为2x1018kg/m3),以太温度为T= 2.73 K则根据自由程公式,(其中k是玻尔兹曼常数),可以求出以太粒子的自由程为16 km,其对应的频率为18 k Hz。很显然,按照波在介质中的截止波长不小于粒子间平均距离的2倍,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这说明了以太粒子间存在斥力。因此,可以定义:以太中的最小截止波长为10 pm,对应的最高频率为3x1019 Hz,与X射线的最高频率相对应(X射线的频率范围为:3x1016--3x1019Hz)。

理论上,光波也不存在频率最小值。

3.3. 频率极限的测量

对于声波,理论值为2.5 GHz,但我们暂时还无法证明它的频率极限,因为空气对声波的吸收。在空气中,声波的吸收衰减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当频率大于50 MHz时就无法实验了(波的能量都被空气吸收了),而且,在自然界中,宏观物体最高的振动频率是晶体,其频率最高可做到300M左右,也无法验证空气中的最小波长。

以太介质对波几乎没有吸收衰减,因此我们可以对它频率极限进行测量,其方法就是使电子在真空中产生轫致辐射。x射线管中高电压加速电子所产生轫致辐射具有连续谱的性质,截止波长λ0由加速电压u决定:λ0= hc/qu,其中,c是光速,q是电量。例如,钼靶在不同电压下的截止波长如图1所示,其他的金属靶的谱线也大同小异。

1.金属钼的x射线谱(图片来自网络)

如图所示,当电子的能量一定时,电子所产生的x射线总会有一个截止波长,随着电子能量的增加,其截止波长也将会逐渐减小,但是,当截止波长减少到35 pm时,无论电子增加到多少,其截止波长都不在变化,而且对于任何材料都是一样的,如图2所示。

IMG_256

2. x射线的最小截止波长(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为什么X射线会存在最小截止波长?目前科学界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本文的回答是:这是以太能够传播的最小波长,是以太的频率传播极限,也就是说,电子完全能够产生更高频率的辐射,但以太无法将它传播出来。以太的极限传播能力是由以太粒子间的平均距离决定的,其理论值为16.4 pm(以太粒子平均距离的2倍),可以认为其实验值为35 pm

3.4. 以太粒子间的斥力

任何粒子之间都存在力的作用,以太也不例外,但以太粒子与一般的原子不同,以太粒子之间的引力可以忽略,二者的受力比较如图3所示。

3.原子间与以太粒子间的受力比较

早些时候,本人曾认为以太粒子间没有作用力,与理想气体几乎相同,但是,理想气体是无法作为传播介质的,如果介质粒子的体积可以忽略,则粒子之间是无法碰撞的,波也就无法传播了,以太气体就存在这种情况。以太粒子间的斥力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与引力一样——还不知道。

假设以太气体的最小截止波长为16.4 pm,根据自由程公式就可以求出以太粒子的作用力半径:r= 1.38 pm,也就是说,当距离大于2.76 pm时,粒子间的作用力就很小了。

4. X射线与γ射线的区别

我们对x射线与γ射线的区分一般是从波长上,以10 pm为界限。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判断波长小于100 pm射线的性质,因为现代科技还不能测量射线的波长和频率,只能测量它的能量。常见的做法是根据辐射的来源区分这两种类型的辐射:x射线是由电子产生的,而γ射线是由原子核发射的。

4.1. 性质的不同

x射线与γ射线具有本质的不同,x射线是以太中的波,而γ射线很可能是粒子,最有可能是正负电子对,其原因是当γ射线与原子核相互作用时会产生正负电子对效应,如果γ射线不是正负电子对,它与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正负电子是从哪里来的?电子是粒子,是不可能用波产生的。

γ射线是继α、β射线后发现的第三种原子核射线。但γ射线不带电,不能用磁偏转法测出其能量,通常利用γ射线造成的次级效应间接求出,例如通过测量光电子或正负电子对的能量推算出来,还可用γ谱仪(利用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直接测量γ射线的能量,另外,由荧光晶体、光电倍增管和电子仪器组成的闪烁计数器也可测量γ射线的强度,但是,谁也无法直接测量出γ射线的速度、频率和波长,只能假设γ射线是电磁波,根据它的能量计算出来。

4.2. 产生方式的不同

x射线是波,它产生的方式与所有的波都相同,都是粒子振动产生的,都是介质的波动。常用的x射线产生方式是轫致辐射,是粒子被外力强迫改变速度方向所导致的,辐射的强度与粒子的急动度成正比,如图4所示。

4.电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与辐射

当电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电子在强大的电场作用下,其运动轨迹必然发生改变,由于电子的运动方向骤然地改变,以太也必然产生振动,波也就产生了。波的方向与电子急动度的方向相反,强度与急动度的大小成正比。如果电子运动的轨迹恰好是共振状态下的椭圆轨道(角动量为),则电子将在这个轨道上停留较长的时间,这时的辐射称为特征谱线,其辐射的方向与电子的原始方向垂直。

轫致辐射所产生的x射线并不连续的波,而是一个个的脉冲,其脉宽就是电子的转弯时间,辐射最强的地方就是曲率最大之处。

γ射线的产生方式与x射线完全不同,γ射线是从原子核中跑出来的粒子,是原子核中本来就存在的物质,其能量就是粒子的动能,与以太无关,与波无关。

4.3. 相似之处

为什么科学界认为γ射线是电磁波呢?因为粒子在以太中运动时会产生振动,因而具有波的部分性质。波与粒之所以易于混淆,一方面是由于在以太中运动的粒子具有波动性,其波动的频率为f= mv2/h,其中v是粒子相对以太的速度,另一方面是因为高频光波具有明显的粒子性,因为以太介质是由粒子组成的。

在宇宙中,还存在一种高能射线,它既不属于x射线(它的能量高于73 keV,但高于这个数值的线性波不能在以太中传播),也不属于γ射线(不是由粒子组成的),本文称之为激波(仍是在以太中传播)。与空气中的激波一样,以太中同样存在非线性波和孤子波,但它的能量与频率关系不再是线性的,能量公式在这里失效。以太中的孤子波与其他流体中的孤子波一样,可以具有很大的能量,而且能够传播很远的距离。

目前,当这三种射线的能量相同时,我们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区分它们的性质,但波与粒子还是有区别的,粒子是点,而波是面。例如,当高能射线与空气相遇时,发生簇射的是波,是波的散射,粒子是不会簇射的,但宇宙中的射线往往是混合型的。

参考文献

[1]张景伦.以太与电磁波[M].武汉:汉期出版社,2022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