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语精选|专访公共管理学院曾婧婧副教授

 智慧之吻 2023-06-04 发布于北京

正是扬帆远航时,看岁月“婧”好

                 ——对话公共管理学院曾婧婧副教授

                                                                                                         文/童玥 梁朗 赵亚楠 

图片

   人物简介

       曾婧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其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学、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科技合作等。讲授课程: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危机管理、定量研究方法专题讲座、科技创新与发展专题研究等。

       曾婧婧副教授一直从事有关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早在5年前她关注到国外政府对于科研的资助除了采用传统的科学基金制外,还采取了“Inducement Prize”这一形式。曾教授将其翻译为“科技悬赏奖”,并首次对其概念、应用边界、制度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中国行政管理》《国外理论动态》等期刊以独撰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刊论文30余篇(2篇被《新华文摘》转载,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围绕这一主题,曾教授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一等资助、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湖北省社科基金以及湖北省软科学项目等国家及省级课题。国内目前尚无其他学者研究这一科研资助形式。此外,曾教授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等海外名校进行合作研究,并多次赴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在教学方面,曾教授获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连续4年教学评价全优,其指导的本、硕学生毕业论文多次获得“省优”荣誉,还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博文杯项目立项等,教学成就斐然。

图片

1

  小荷才露尖尖角 正是风华正茂时

       曾教授本科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毕业后选择了考研。她当时判断学术界以后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走向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并选择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目标学校,希望可以广泛汲取各学科的知识。最终,曾教授在4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并争取到了硕博连读的机会,在钟书华教授门下研究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其实当时我并不是特别清楚读博士是个什么概念,以为到时候通过考试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时华科的博士需要发表4篇B类权威论文才能毕业,当我知道的时候,感觉自己跳进了个坑。”曾教授笑言。

       曾教授的导师钟书华教授是一名科研做得很成功的学者,主持了6个国家级课题,发表各类论文300余篇。在导师的熏陶和指导下,曾教授在研一就发表了一篇C刊论文。基于此,曾教授被学校选为研究生代表,与另外两名从其他高校遴选出来的研究生代表一起赴韩参加STS学术会议,在该会议上她又发表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因为读研以来亮眼的学术成绩,曾教授为自己争取到了公费留学的机会,远赴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在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开峰先生美国国家行政学院院士Richard C. Feiock的指导下,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回首求学经历,感觉自己很幸运,一路走来都挺顺利的,这都得益于老师们对我的帮助。”说到这,曾教授特别提起了自己的硕博导师钟书华先生:“钟老师是个积极向上,喜欢给学生打鸡血的老师。哪怕你只做出了一点点成绩,钟老师都会表扬你,给人很大的鼓励。钟老师有句话,让我一直受用至今,他说,'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个均衡点,在达到均衡点前,回报一定是小于甚至远远小于付出的,只有在达到均衡点后,回报才可能大于付出,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努力,尽快达到人生的这个均衡点。’” 

2

  休羡井梧能待凤,凌霜坚守岁寒心

      作为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曾教授常应邀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会议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很难接触到的学界大牛,在国际学术会议上都显得分外亲切,所以国际学术会议是一个可以遇到学界大牛,并能与其近距离交流的地方。”回想自己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情形,曾教授记忆犹新:“当时我很紧张,基本上把自己的演讲稿全篇背下来了,并事先列出了将近50个其他学者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清单,后来被提问的问题的确都包含在我的问题清单中。”

       对于青年学者学术成果的质和量如何兼顾的问题,曾教授认为:“论文的质是最基本的前提,我反对学术期刊的灌水行为,因为'灌水’多了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目前国际上普遍的趋势是成果导向,用成果去衡量一个学者对学界的贡献,我个人是赞同的,但我认为,一个好的学者没有必要去发很多低质量的期刊。一个学者应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去爱护自己的学术声誉,一旦羽毛上有了瑕疵,就很难在学术圈里继续做下去了。所以我也告诫我的学生,不要为了一些现实利益而去发一些很低级的期刊,作为学者,应该有自己的学术坚守和底线。”

       光阴荏苒,曾教授今年虽然只有33岁,但已在科研岗位上奋斗了十余载。“很难说是兴趣使然才让我从事科研工作,刚开始做科研时难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但当自己真正全身心投入后,会觉得很有意思。就像小孩子学钢琴,大部分小孩子一开始是排斥练琴的,全靠家长的督促。刚刚开始时,可能会弹得很刺耳,但在学了三、四年以后,能自己弹出美妙的乐曲,收获满足感,就会逐渐爱上钢琴。其实做科研也是一样的,刚开始做的时候要去调研,去收集数据,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但当你看到自己的论文发表在高级别期刊上时,会很开心。不管是小孩学钢琴,或是学者做科研,做任何事都有这样一个过程。我觉得世界上最高尚的事情之一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创造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爱上自己的职业,那就更完美了。”

图片

3

  孜孜不倦传学问,以身作则育人才

      谈到为什么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时,曾教授说:“可能是受我导师的影响吧,我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给人灌'鸡汤’的人,我觉得如果能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一部分学生,让他们以后在某个瞬间能想到我,想到我跟他们讲过的某句让他们受益良多的话,我会很幸福。而且作为老师,我每年都能看到一些年轻的、朝气蓬勃的新面孔,与他们相处,我感到快乐。”

       在教学方面,曾教授每周都会让自己的学生到家里开小型学术交流会,让学生们报告自己的论文,一起学习和交流。曾教授认为,现在人的时间利用都是碎片式的,如果老师不去主动“占用”学生的时间,那么学生的时间就容易被其他事情耽误,所以老师应主动给学生布置任务。作为研究生导师,曾教授会手把手教自己的学生,大到论文的选题,小到标点符号的运用,逐字逐句地教学生去完善自己的论文,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目标的选择,曾教授要求自己的学生给自己设定一些可行的阶段性小目标,切忌好高骛远,因为不可执行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此外,曾教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研究生阶段不同于高考,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在读研阶段,包括以后走向社会,我们早晚都会进入一个团队,所以应该学会与别人沟通,与他人合作。

       作为国内首位翻译、引进、研究“科技悬赏奖”的学者,曾教授对目前研究生普遍面临的论文“选题难”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未来学术的发展有三大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学科交叉化,现在的知识体系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的。论文写作需要创新,想要创新,就必须了解跨学科知识。我现在做的几个课题都是与其他学科的几个老师合作进行的,我还要求我的学生去其他专业的老师那儿'蹭课’,因为以后学术的发展,一定是跨学科化的。第二个趋势是研究国际化,目前中国正处于崛起的阶段,学术发展也在进步,现在的学者不仅要与国内学者竞争,还要与国外学者竞争。所以我建议同学们把自己的电脑主页设定为本专业的顶级期刊的页面,随时观察本专业最新的研究动向,跟踪国际前沿,从中挖掘自己论文的选题。第三个趋势是方法科学化,要找到适合自己专业最科学的研究方法,并结合符合时代背景的一些工具来辅助自己的研究工作。科学研究就是这样,研究得越多想法也就越多,我现在每天脑袋里都有很多ideas,所以我相信咱们的研究生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是不愁没有思路的。”

       除了传授学问,曾教授还会在生活点滴中向学生们传达人生哲理:“我会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我在教导学生时常常会想到我的导师,他有一句话'大利不可巧取’,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人生成就,就一定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去做,不管别人怎么做,我们一定要坚守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常对我的学生说,人生路很长,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不要计较一时之得失,无用之用乃大用,只有不计回报地去付出,才会获得回报,笑到最后的一定是始终坚守自我的人。对研究生来说,除了应该知道怎样做科研外,还应知道怎样去做一个开心的人,一个问心无愧的人,当你做到这两点以后,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4

莫愁前路无知己,返璞归真寻本心

       曾教授的母亲是一位芭蕾舞演员,受母亲影响,曾教授对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读研期间还获得过华中科技大学的“才艺十佳”。从练习舞蹈中,曾教授学到的不仅是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坚持。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广大在读研究生,曾教授都希望我们能学会坚持,坚持着去达成人生中的一个个阶段性目标,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对于自己今后的规划,曾教授表示:“首先,我会继续留在中南大任教,因为财大是我的母校,我很热爱这个学校。然后,我希望自己能回归家庭,多一些时间来陪自己的孩子。对于一个学者和老师来说,科研和教学固然重要,但个人的幸福生活也很重要。这也是我想向中南大研究生传达的一点,作为一个人,个人的幸福生活是最重要的,而作为一个学者,我们要慢慢探索自己的内心,弄清楚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什么,从而去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还是那两句话,大利不可巧取,踏实做人;无用之用乃大用,不忘初心。”

编辑/李雨蒙

审核/曾绍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