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尿液分析 尿沉渣检测

 小波H 2023-06-04 发布于云南

 前言:尿常规检查作为三大检测常规项目之一,属于医院必检查的项目,对全身特别是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检查内容包括理学、化学、有形成分检查。其中有形成分检查是核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广泛应用于病人的初筛、复检、病情跟踪和预后工作,是体健康的晴雨表。没有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尿常规检查。

尿沉渣是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是原尿经过离心后形成的沉渣,也是尿液有形成分质和量的组合。尿沉渣包括细胞、管型、结晶、细菌、精子等各种有形成分。

尿干化学

尿液干化学检测,是指利用尿干化学分析仪对尿液中相应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尿液中的化学成分可使尿多联试带上的模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相应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其主要可以检测酸碱度、蛋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亚硝酸盐、白细胞、比重、维生素C等。

优点:尿试带干化学检测主要优点是检测标本用量少、 速度快、 项目多、 重复性好、 准确性较高, 适用于大批量尿标本筛检。

缺点:不能替代病理性尿标本的显微镜检查;对白细胞、 管型和结晶的检测属于间接检测, 很难判断尿红细胞形态特征;尿蛋白以清蛋白为主, 对球蛋白不敏感, 故不适用肾病患者;易受药物、 外源性物质或人为因素等干扰, 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亚硝酸盐检查只能检出有亚硝盐还原酶的细菌;多联试带保存和使用要求高;多联试带保存和使用要求高。

有形成分检查

仪器对尿中细胞成分进行识别、分类、定量计数,全过程由仪器自动完成,减少误差的环节。

优点: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检查以定量的形式发出报告,以利于临床判断;重复性好,减少系统误差;易于标准化。

尿沉渣分析仪由于能对尿液中各种有形成分的分析而被广泛应用,故出现了尿干化学+尿沉渣分析仪的工作模式

下面就介绍一下尿常规检查中尿干化学+尿沉渣项目的临床意义。

尿干化学

1、尿比重(SG)

正常参考值:1.015-1.025

临床意义:比重增高,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高热、呕吐、腹泻及心力衰竭等。比重降低,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衰竭及尿崩症等。在机体缺水时尿比重增高,反之降低。如尿液比重持续降低,则说明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或丧失。

2、尿酸碱度(pH)

正常参考值:4.6-8.0

临床意义:pH降低,见于酸中毒、痛风、糖尿病、发烧、白血病等。此外,服用某些药物时也可降低。pH增高,见于碱中毒、输血后、严重呕吐、膀胱炎等。与饮食关系密切,多吃蔬菜、水果则尿呈碱性,而荤菜过多时可呈酸性。正常波动范围较大,为4.6-8.0,一般情况下须结合血酸碱度才更有意义。

3、尿白细胞酯酶(LEU)

泌尿体系菌性感染的指标。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急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肮炎、尿道炎、尿道结核等。

4、尿亚硝酸盐(NIT)

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注意:新鲜尿时亚硝酸盐呈阴性,如标本放置时间过久或有细菌生长繁殖可呈假阳性

5、尿蛋白(PRO)

尿蛋白是肾脏疾病诊断、治疗、预后观察紧张指标。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多发性骨髓瘤、肾移植术后等。此外,药物,汞等中毒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也可见阳性。正常人每天排出尿蛋白约40-80毫克,最多不超过150毫克,在此范围内则定性为阴性。如尿蛋白阳性,常提示肾脏病变。但发热、剧烈运动、妊娠期也会偶然出现尿蛋白。故尿中有蛋白时需追踪观察明确原因。

6、尿糖(GLU)

尿糖是糖尿病诊断及治疗进程中监测的紧张指标。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前叶机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胰腺炎、胰腺癌、严重肾功能不全或因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性糖尿,应结合血糖检测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查尿糖前24小时要停服维生素C和阿司匹林。此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也可出现应激性糖尿;过多食入高糖物后,也可产生一过性血糖升高,使尿糖阳性。

正常人中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糖含量为0.1-0.3克,最高不超过1克,尿糖定性为阴性。若尿糖呈阳性时则需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糖尿病、甲亢、静脉输高糖液体等造成的血糖所致;另一种血糖不高而出现尿糖,为近端肾小管的功能损害所致。

7、尿酮体(Ket)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生成的。是乙酰乙酸、β一羟丁酸及丙酮酸的总称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子痫、腹泻、中毒、伤寒、麻疹、猩红热、肺炎、败血症、急性风湿热、急性粟粒性肺结、惊厥等。此外,饥饿、分娩后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等也可出现阳性。尿酮体阴性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饥饿性酮症。

 8、尿胆原(URO或UBG)

尿胆原是联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道。被肠道细菌作用还原而成(粪便中称粪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在结肠重吸收入血液,由肾脏排出。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肝病等。阴性,见于梗阻性黄疽。

9、尿胆红素(BIL)

胆红素是由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经网状内皮系统处理降解而成。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胆石症、胆道肿瘤、胆道蛔虫、胰头癌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和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疽。

10、隐血(BLD)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急慢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1.尿液中混有0.1%以上的血液时,便呈肉眼血尿的特征,血量在此以下便只能用潜血反应或尿沉渣镜检才能证明。血尿常见于尿路炎症(急性肾炎、肾结核、尿道炎等)、结核、肿瘤,有白细胞时则表示有炎症;蛋白阳性、尿沉渣中有肾上皮细胞、管型等时,应考虑肾炎;特别是有红细胞管型时,是肾实质出血的佐证。

2.血红蛋白尿见于发作性血红蛋白尿症,还见于各种中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黑水热)、烧伤、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情况。

尿红细胞: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液红细胞0-2正常;尿液红细胞超过3个以上,称为镜下血尿;大量红细胞时,称“肉眼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应加重视,并立即到泌尿专科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血尿的部位和原因。

尿沉渣

1.红细胞

图片

红细胞大于3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性等疾病。如以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摄入别嘌呤醇、抗凝剂、环磷酰胺、青霉素、磺胺类药等药物也可有红细胞增多。

2.白细胞

图片

白细胞大于5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脓尿。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泌尿道结石、膀胱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临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3.上皮细胞

图片

鳞状上皮细胞

图片

移行上皮细胞(底层)

图片

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泌尿系统炎症时,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

4.管型

图片

图片

假管型

出现管型表示肾实质损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出现红细胞管型,特别有助于证明肾性出血。出现白细胞管型,特别有助于肾盂肾炎与膀胱炎鉴别,后者为阴性。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的出现进一步表明肾疾病的恶化或进入晚期。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如摄入卡那霉素、两性霉素B、头孢菌素等药物,尿液中可出现管型。

5.结晶

图片

草酸钙结晶

图片

尿酸结晶

图片

胱氨酸结晶

图片

络氨酸结晶

图片

胆固醇结晶

生理性结晶常见的有草酸钙、尿酸、磷酸铵镁结晶。病理性结晶主要有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放射造影剂结晶、磺胺类药物结晶、阿司匹林结晶、磺基水杨酸结晶等。

 标本的收集及运送

(一)标本的收集:实验室工作人员、医生。护士要对病人留尿进行指导、务必使尿道口保持清洁。随机尿液标本的留取无特殊时间规定,但病人必须有足够的尿量;晨尿指起床后和一次尿;收集时段尿时,应告知病人时间段的起点和终点,起始时先排空膀胱;三杯试验留尿时间要分段明确,做好标记。

(二)标本的运送:上述要求留取尿液应在2小时内完成检验,结果标本收集后2小时内无法完成分析,可2~8℃冷藏,6小时内完成检验;或在尿标本中加适量防腐剂,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的选用不同类型的防腐剂(大多使用400g/L的甲醛溶液,每升尿液加入5ml。应注意甲醛过量时可与尿素产生沉淀物,干扰显微镜检查)。送检单上应注明留尿时间、送检时间。

(三)标本的标记本容器必须有标记,包括:病人姓名、特定编码(或住院病人的病区、床号)、标本收集时间。标签应贴在其盖上。

有形成分分析仪采用镜检金标准+AI人工智能分析,替代人工镜检,对尿中细胞成分进行识别、分类、定量计数,是确证检验,检测全过程由仪器自动完成,减少误差的环节,可以有效避免人为主观误差,每次检测的标本量准确固定,条件一致,便于质控校准,利于标准化。

撰稿:李超念

审核人:陈开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