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读点诗——-诗歌教学反思 北师大教材选择性必修3难得地选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大诗人Robert Frost的名诗:Stopping by the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带着学生狠狠地欣赏了一下这首诗。从字句、修辞、韵脚,当然重头戏还是对这首诗的一个赏析。 随着分析的深入,学生渐渐地被卷入进来,不时地跟现实生活联结一些,也增加了讲解的趣味。然后再勾连一点中国古诗词,做一点点比较,让赏析更加深入,动人,也是可以做的另一件事情。当然,无论是联结、还是勾连,都不能替代对诗句本身的深入解读。 我有一个发现:学生们的诗意直觉被唤醒,眼眸被次第点亮。 他们表现出对这首诗的兴趣,兴味和理解。 关于诗意直觉,我再朋友圈里这么说到:实用主义的教育会破坏“诗意直觉”,一切冲着考试去的时候,不是考试错了,而是考法错了。如何让学生能够保持这种诗意直觉,从而能够通情达理,其实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说读诗,保持这种诗意直觉,会让学生更通情达理呢?因为我认为,读诗可以培养一种共情心理。如果你不共情,就无法真正进入到诗中去,也很难真正理解诗、诗人。 诗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能够让我们体会一些高尚的情感,接受一点灵魂的洗礼和心灵的熏陶,因为但凡是真正的诗,它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必然是超越于生活的蝇营狗苟,超越于狭隘的眼界与胸怀,超越于琐碎的鸡毛蒜皮的算计与龌龊,即便是写生活的一个极其平常的场景与故事,诗也会让它展现出特别的光芒,能够照亮人心的阴暗角落。因为高境界的诗都是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写出来的。读这样的作品读了,“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语,王佐良译)人就这样成就自己。 让学生读点诗,古今中外的名诗,都读一点,是非常有好处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文化学习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的内涵,并讲优秀文化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做法:教师可采取多种措施,围绕文化知识开展教学:一是结合教材各单元内容,进行拓展;二是针对教材内容,提供背景知识;三是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文化;四是进行课外阅读,开展活动。这是因为,通过学习中外优秀文化,有助于学生在对不同文化的比较、鉴赏、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拓宽国际视野,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成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海子说:要热爱生命不要热爱自我,要热爱风景而不仅仅热爱自己的眼睛。他的意思,要舍己。他说,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 我们古代就有诗教,就是通过诗来培养人,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毛诗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通过中外名诗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学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本事,更重要的,还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美学素养和精神内涵,滋养心灵,培育根基,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人就会变得通情达理。这点,是素养教育的必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