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君秋青岛遇良缘

 新用户7011Snfr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张君秋青岛遇良缘

吕铭康

张君秋

吴励箴

京剧大师张君秋(19201997),1936年和1947年两次当选“四小名旦”。报界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兰芳);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小云);腔调,婉转多音,似程(砚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慧生)”。他的嗓“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他后来终于创立颇具特色的张派青衣艺术,而广为传播。尤其他创演的新编京剧《望江亭》等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张君秋《望江亭》

张君秋《秦香莲》

你可曾知道,张君秋一段最美好的姻缘还与青岛有关呢!那是1941年夏天,21岁的张君秋来到青岛演出,下榻在戏院附近的一家旅店。恰巧,来自上海利用暑假来青度假避暑的一对姐妹也同住这家旅店。白天,张君秋则是经常在房间里吊嗓,引起了姐姐的关注。张君秋也是感到一个俏丽动人的身影进入了自己的视线,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地引发了他的半世情缘。她就是后来成为张君秋夫人的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花吴励箴。青年人彼此爱慕,理所当然地也就有了密切往来。这次在青岛的邂逅,吴励箴的美丽贤惠给张君秋留下终生难以忘怀的良好印象,张君秋的艺术才华更在吴励箴的心中扎下了根,同时也使她从此爱屋及乌,爱上了京剧艺术。吴励箴不仅学业出色,而且会游泳、打篮球、骑单车,这在当时的年轻的女性是十分前卫的。但对周围的倾慕者都毫无感觉,而仅仅是在青岛的这一次邂逅,就看中了“四小名旦”的张君秋。

张君秋1943年到上海演出期间,与吴励箴很快就坠入爱河。他们的爱情很快召来了巨大的阻力,阻力首先来自吴家。因为吴家是坚决反对女儿下嫁演员。吴励箴和张君秋的感情发展很快成了新闻,吴父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坚决阻止。然而,吴励箴却义无反顾打点行囊,自己单独北上走进了张君秋的家。这连在北京的张君秋都感到非常突然。

吴励箴的行为,不仅遭到吴家的反对,在张家,也引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波。当时的法律是允许一夫多妻,而张君秋的婚姻生活与他的艺术生涯一样跌宕起伏,充满耐人寻味的戏剧性。他的第一次婚姻,是在1940年,娶了尚小云的琴师赵砚奎的女儿赵玉蓉这完全是包办婚姻。虽然他们生了5个孩子,也没发生过什么大的矛盾,但婚姻不是建立在爱情上。当他在青岛遇到吴励箴,才找到了他的真正爱情。

1945年,张君秋重整旗鼓,创立“秋社”,自任社长,挂头牌,从而开始了完全自主的艺术生涯。与此同时,吴励箴也默默地把自己融进了张君秋的生活,开始了她一生中一个崭新的历程。

  吴励箴的到来,并不仅仅是给张家添了一个儿媳妇,也给这个旧式家庭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据张君秋的女儿张学采回忆,张君秋按说是梨园行的,应该有一套老的生活习惯,但他受了吴励箴的影响,生活方式并不老派,而是比较西化。家里的家具都是欧式的,甚至张君秋的艺术观点上都受吴励箴的影响,很早就接触了西方音乐。

张君秋(晚年)

   2018年,我在烟台见到张君秋和吴励箴的儿子张学浩,他告诉父亲热爱京剧事业,因为母亲的努力,家里的一切事情都不用他操心,他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艺术上,不受琐事干扰。这对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是非常必要的。母亲同时也是父亲事业上的好帮手。父亲每次排新戏,都是母亲帮着念本子。有时排历史戏,母亲就到书店去买有关这出戏的历史资料,把这段历史故事讲给父亲听,让他了解所演故事的情节,体会剧中人物,演戏时心里有底,便于表演。父亲从小学艺,没有什么文化,母亲帮助父亲提高文化,教他写日记,每天必写一篇。这使父亲的文化素养大有长进。喜欢抽烟的同行或琴师们来到我家,临走时母亲总是不声不响地在他们的口袋里掖上两条香烟。每当父亲接受记者采访或给学生说戏时,母亲就坐在一旁听,饶有兴趣地看,好像也是个学生似的,从不插嘴。父亲的学生和朋友们都很喜欢她、敬重她。

然而这种温馨并没有持续太久,1966下半年,张君秋受到严重迫害被关进了黑屋,而吴励箴则开始了生命中最后一段艰辛的历程。全家被扫地出门,住进一间半房,每人每月的生活费只有9元钱。1969年,当宣布被管制的张君秋获得解放的时候,吴励箴悲喜交集,乐极生悲,次日就不幸去世,年仅48岁。张君秋这段青岛邂逅的浪漫良缘结束了,这是他一生遭受的致命打击。

2019-3-12 修改于青岛夹缝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