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歌响起】从己所欲,以一颗赤诚之心——访物理学院2010级本科生王一出

 rexue_2014 2023-06-05 发布于黑龙江

本报记者:

廖垠雪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级本科生

王一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0级本科生,曾作为导演和合唱指导组织了三届物院“一二·九”合唱比赛。在2013年物理学院百年庆典大会上,其原创曲目《物理·百年》曾作为终曲呈现在众多物理大家面前,并成为央视纪录片频道“百年物理”纪录片主题曲。在物院出品的原创音乐专辑《声·子》中,他独立完成了其中四首歌的词曲创作和编曲、也参与了部分演唱,是这张专辑的监制人和制作人。 毕业后,他打算去音乐学院学习一两年,进一步完成音乐技能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图片(物理学院原创音乐专辑发布会/演唱原创歌曲《自白》)

临近毕业,物理学院为纪念北京大学物理百年诞辰出品了一张原创音乐专辑《声·子》,他独立完成了其中四首歌的词曲创作和编曲、也参与了部分演唱。在“专辑监制”和“专辑制作”这几项之后,都是“王一出”这个名字。

他在人人主页上发表日志《毕业文第一弹:我的课单》,一天内已经被转发了608次。

在保研、出国、工作的三大浪潮中,王一出却打算先花一两年时间去音乐学院进一步完成音乐技能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一年之后再去考虑将来的打算。他并不愿过早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也许还是希望随性一些吧”。

放养教育与文艺天赋

“观众厅的Steinway(钢琴品牌)也一路弹下来,高中时还偶尔并不适应它的音色,现在面对那台琴则已经像老朋友一样了。”七年前,在北大附中艺术文化节的闭幕式上,王一出第一次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大厅弹钢琴。他独自一人坐在舞台中央,演奏肖邦的《降b小调谐谑曲》。

七年中,他在各大校内晚会、比赛担任伴奏或表演独奏,粗略一算,百讲大厅的这架三角钢琴,他已经弹过二十多次。

王一出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和奶奶都是专业的小提琴演奏员,爷爷从事民乐工作,姥爷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作曲和指挥,也是著名音乐剧《马兰花》的创作者。

从六岁起,他开始正式学习钢琴。他坦言:“小时候毕竟贪玩,练琴没有那么努力”,但凭借乐感方面的不凡天赋,不论考级还是演出,王一出的演奏生涯都算顺利。

初中毕业,他参加了俄罗斯鲁宾斯坦钢琴大赛委员会办的一个青少年邀请赛,“当时是自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偷偷报名的,也没敢告诉家长和老师,结果很意外地得到了银奖和协奏曲特别嘉奖。”

音乐只是王一出成长时期的一部分。自他识字起,除了故事书以外,他读的第一部书是六本一套的图文版《中国通史》,发现自己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小学二年级,老师开始要求背诵经典古文,这培养了王一出对古文的阅读语感。

小学四、五年级,他开始尝试读二十四史。精装本的二十四史可以占满一整个书柜。史书毕竟厚泽古奥,在小学阶段,他从《宋史》入手,读了二十四史中比较浅显易懂的部分,相对难懂的部分,如《史记》则是在中学之后通读的。“我读历史的时候基本上不求甚解,细节读不懂就试图从上下文疏通文意。加上看《中国通史》时,很多史实都已经了解过,因此没出现过大面积读不懂的情况。虽然有时候读起来吃力,但也乐在其中。”

在阅读这部浩大巨著的同时,他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诗词到古典哲学,只因兴趣,他沉醉其中。此外,由于从小对以古典音乐为主的西方艺术也是耳濡目染,他也因此对整个西方文化,比如欧洲的艺术电影、西方哲学等等萌发了一定的感知和兴趣。童年和少年时期,他就这样徜徉在艺术和人文的海洋里。

这一点得益于父母的“放养式教育”。除了最基本的家庭教养以外,王一出的父母对他没有很多限制,买来的书就放在家里,也不强迫他看,他想什么时候出去玩都可以。

“包括高中选文科、理科,大学选哪个院系,他们会很关心,也会做很多功课去了解,但是从不会干涉我的选择。他们从来没有为我规划过任何事情,也没有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一直都只是希望我一辈子活得健康快乐。”

图片(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演出)

偶然之外的美好邂逅

初中毕业,进入北大附中后,王一出一开始不太适应,加之主要精力都在玩音乐、唱歌、打球上,因此成绩不理想,属于老师不太会注意到的那种学生。

高二的暑假,他跟着同学来北大自习了一天。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是在老理教的103教室自习的。当时的理教还没有重建,是一幢略显破旧的老建筑,可正是这样的场景让王一出爱上了北大。

“我心中的北大是不能少了那一点点的破旧的。那才是北大,才有些许放浪形骸背后的无比坚定。所以一定程度上说,北大的拥挤、设施不完善等等在我看来都是可爱的地方。”那时他突然感觉自己应该是属于这个学校的,有一种莫名其妙地契合感,所以从那时起就坚定了想上中国最好大学的想法。

选择物理,也并非规划已久。当时,王一出对于大学的系科并没有明显倾向,只是认为在本科阶段应当学习一个基础学科。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着很多老师劝他不要学物理的建议,他还是一心报了物理系。

当时他并不是非常擅长物理,只是希望能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毕竟生在一个艺术家庭里,理性思维相比起来有所欠缺。“我也觉得人生中应该有这么一次冒险的选择,至今我也为此感到高兴。并不是因为选择了什么,而是做出这种选择本身。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能有这么一次,抛开一切的包袱、在面对人生的抉择的时候从容应对,这个经历让我非常非常开心。”

大学四年,他坦言自己在专业课上花的时间不如其他人多,专业成绩也不尽人意,但他却把人文、社科,以及其他理科院系的课程听了个遍。

王一出的蹭课经历来自于因缘巧合。大一时,他上完一门专业课,在同样教室的下一堂课正好是中文系孔庆东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也是他大学四年中完整旁听过三次的课程。

“孔老师的课堂颇有点有教无类的意味,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外校来旁听的学生,他都一视同仁同你讨论问题,挺走群众路线的。”王一出喜欢坐最后一排,可以随意地或投入或审视这个课。有时候教室人满为患,他反而喜欢站到门外去。最极端的一次,三教一楼挤满了人,他就去楼外窗边的树下,借着阴凉听完了教室里一整堂课。

王一出记忆犹新的是,孔庆东老师某一节课讲到现代诗,讲到最后不禁感叹北大诗歌精神的消退,大声疾呼“试问今日之北大尚有几人读诗”,“这个场景深深地震撼着我直到今天。”从那一刻起,他意识到北大有太多拥有不同情怀、不同个性的老师,他们都是北大的宝藏。

自此以后,不管是专业课、通选课还是公选课,王一出一有时间就会去各个院系蹭课,也因此邂逅了很多之前意想不到的好老师和好课,“这种柳花深处邂逅的美妙感觉让我四年的蹭课生涯一直坚持到毕业。”

图片

真诚处世而自在生活

虽然流连于各个院系的多种课程,对于本院系,他也有特殊贡献。他作为导演和合唱指导组织了三届物院新生“一二九”合唱比赛,并为2012年和2013年的比赛分别创作和排演了合唱曲《物理·百年》和《燕园千叠》,后者也在北大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文艺汇演上作为最后一个节目呈现给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

在物理学院百年庆典大会上,《物理·百年》作为最后一个节目被倾情演绎,并最终成为央视纪录片频道即将上映“百年物理”纪录片主题曲。

在王一出第一次负责物院“一二·九”比赛之前,物院的比赛成绩一直不太理想。第一年,王一出一个人组织200人新生,还要兼顾排练、演出乃至服装、餐饮的问题,而且没有先例可循。“那段时间学业压力特别大,所以还挺难熬的,经常在麦当劳一夜一夜地刷。”

学生热情不高,王一出只能尽量凭借带排练时候的表现和个人魅力吸引大家积极参与。随着2011年成绩的进步,同学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

物理学院的同学对于音乐接触得不多,因此在合唱方面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不足。“所以我就只好在带排练的同时,三年间先后去当钢琴伴奏和指挥。”

王一出也有意识地也在每一届新生中寻找有才华有能力的同学,现在关于这项活动乃至整个物理学院的文艺活动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梯队。

另一个问题则是物院的男女比例悬殊。在王一出的坚持下,从2012年开始,物院采用纯男声合唱团的形式,在当年比赛中收获了意料之外的广泛好评,这个方式从此延续下来。

王一出五岁就开始在合唱团唱歌,之后或担任伴奏或参与合唱,至今已经十六载,因此对合唱有特殊的感情。他认为“一二·九”的比赛形式用艺术把新生们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在北大的最高舞台上完成表演,这对于每一届同学来说都会是很宝贵的一段记忆。

“所以院系第一次找到我的时候,我就坚定地接下了这个任务,在这个问题上,说真的,我从来都是怀抱一点使命感的。”

图片(物理学院百年庆典指挥原创歌曲《物理百年》)

高考毕业以后放弃了去音乐学院的机会,抱着“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还是应当在综合性大学里去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的初衷,他选择了北大。

他曾担任十佳歌手比赛评委,也是2014年度十佳冠军Terren Toronto人声乐团的编曲和音乐总监;在阿卡贝拉清唱社,他参与演出和幕后,同时还参与校园原创音乐的制作。“我大学四年在北大的生活同音乐是分不开的,音乐让我结识了很多一生的朋友,也让我收获了太多自信和鼓励。”通过大学的音乐实践,他发现自己对音乐还是有无法割舍的感情。

毕业以后选择去音乐学院继续深造,这一条看似是在绕弯的路,在王一出自己眼中,是个明智的选择。他来到这里,就是因为不愿意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音乐是他的最爱,却远非他人生的全部。

“北大其实什么都没给我,它从来都是在包容着每一个北大人,让他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最宝贵的东西。我相信它已经成了我在这个巨大世界中的坐标原点,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也许在我四年前从南门走进来的那一瞬间,它就永远成了我可以回归的精神家园。”

从小对自己无所期望,“就这么随心所欲活过来了”的王一出,目前的终极人生理想是做一个真诚的、能给身边的人带去温暖和快乐的人。“在如今这个时代,想要永远保持真心和真实,在我看来已经算是一种理想了。”

(以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微信编辑|代骄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