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立华】队长"王大个" (短篇小说)

 西岳文化 2023-06-05 发布于陕西

文/王立华

(1)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轰轰烈烈。
杨晓东初中毕业后就一心想就业,到处找门路不成,无奈只得选择下乡。那年,他下乡插队到了鲁西北腹地的博平公社刘坦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刘坦村村民憨厚,村风正直,村貌干净美观,村内横竖各两条沙石子铺就的街道两旁,白杨树林成荫,309国道在村东南北通达,徒海河和刘坦干渠在村南交叉穿行,空气清新人杰地灵。
刘坦村虽姓刘,但刘姓人口并不占优,杨家是大户,占全村的80%以上,其刘氏王氏等大姓氏占比例较小。全村1000余人,分为3个小队,党支部委员和大队长小队长多以杨姓为主,唯一的就是一小队队长姓王,人称"王大个"。

(2)

王大个的官名叫王胜良,但没人记得住,人们跟风似的叫王大个,比大号还响亮,成了他铭牌标记。王大个知道,他身高只有1米6,这是有人用足够的智慧赋予他的特殊称谓,只得无奈受用。
杨晓东那年4月麦收前下乡,被大队分派落户到了一小队,直接接受队长王大个的领导。下乡后的不多天,王大个队长就给了他第一个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一一割麦子,如同杀威棒一般的起五更打黄昏,混混浊浊,挨了大约三七二十一天,经历了割麦捆麦拉麦轧麦扬场装袋等一条龙"服务",还好,初里牛犊不怕虎,除了腰酸腿疼,咬着牙就过了。

(3)

麦收以后,腾出来的麦茬地抢种玉米,一队的一块麦茬地在临近干渠河塘的北边,水利条件好,土地又肥沃,播了玉米种不多天,玉米苗就蹭蹭地拔出了地面,该简苗了。
王大个敲响了掛在村东头古槐树上那口没有边楞,如今有人说肯定是古董的破钟,钟虽破是青铜的,锈迹斑斑掩盖不住钟体上云纹的工整,声钟沙哑不失清脆响彻。大家凭借着如同狂风撞树枝的沙哑呲呲声,能够准确无误的判断出一队的钟声。
不多时,一队的老少爷们包括知青点落户的三名队员,纷纷来到了古槐树下,听从王大个的分工调迁。
这里要插一句,年长的人都知道,那时农村队长这一级的村官是相当吃香的,掌握着计工派活工分核算分配粮草年底分红等许多实惠大权,而且管理起来还要有学问,甚至还要懂科学。就拿分工派活来说,既要深熟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又要知晓活路的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分值以及工作需要的大致时间和用工量,分配时尽力做到满负荷,不致造成窝工怠工和费工费时。凭心而论,担当有责任又公正的队长是不容易当的,背后指指点点,当面摔盆打碗如吃家常便饭,如果没有"两下子",一个外姓人能连续当队长十多年,鬼才信。

(4)

这天,队里的活路共三项,王大个的特长是个小嗓门大,一连串喊了十多个人的名字,四人一组,分别去杨瑞成等三家出猪圈,清一色的年轻壮小伙,扛起铁铣“哼哼”的走了。下一项活路是出秧苗,队里为大面积种植红薯自育了一批秧苗,出秧苗是巧活细活,捆扎选识留壮苗,要眼快手巧又伶俐,王大个芬啊娜啊芳啊玲玲念了七八个人,清一色的大姑娘小媳妇。剩下最后一项简玉米苗的活就归了剩下的这一拨老弱病残,当然一队的三知青虽然青壮年,但在村人和王大个眼里,把他们是列入这一拨人行列的,知青们也自以为乐,感觉是得到了“照顾”,三项活中,这项活是劳动强度最低的,质量值要求也并不太高。经过了一场割麦杀威棒历炼后,他们认为王大个仁慈了。

(5)

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杨晓东先站在杨老汉边上看了看操作过程,就在左边一垅苗旁,记牢了去小苗留大苗的盯瞩,手持小板撅,照葫芦画瓢般学着杨老汉的样子,手起撅头落,一棵棵杂草幼苗应声而卧。半晌休息后,太阳高了,人欲疲惫,机械性的动作也机械了起来。这时王大个开始了巡查,身后不远处逐个查看每人的工作质量。杨晓东扭腰发觉王大个在他简过苗的地方一会摇头,一会晃脑,嘴角还不停的蠕动,触电般一阵心紧,就主动凑了过去,王大个迎面过来,并没说话,只点头"唉"一声,径直走了。他忙循路返回,"哎哟"不得了。这一垅简过的玉米苗里居然还有那么多兰花草芦苇尖,这些绿叶杂草炫耀着争宠,而多处极不情愿应声而倒的玉米苗,静悄悄的做着抗议。
杨晓东心中这个愧。

(6)

转眼到了年根,一年分红要开始了。队里定的工值是社员青壮年男劳力每天十分,女劳力九分,其他八分。男知青随村女青壮年每天九分,女知青随村其他人每天八分。杨晓东和王强、芳华是四月份插队,8月份时点上又插队来了7人,6人分别去了二队和三队,刘惠敏入了一队,成了四人小组。截止到次年的元旦,三人实际出工8个月,一人实际出工4个月。除去休息事假病假加之很少加班外,男405天,得工分3645分,女298天,得工分2384分,总计得工分6029分,不抵村里三口之家。经队里核算当年分值为每分0.08元,按10分一个工计,每个工值为0.8元。那一年一队4人得到分红482.32元的真金白银。
其实,说分到真金白银只是个象征,也可说是做梦。那时大队小队哪来的货币资金分你?不像现在发奖金这般容易。最后他们到手的都是以物折价的东西,无非是少量的小麦谷子玉米高梁和棉油,大多是红薯地瓜干夫皮米糠之类,兼之以大枣红萝卜白萝卜大白菜,也算知青们有口福,那年队里养了二头猪,宰杀了一头,难得的分了足有二斤猪肉过年包饺子。着实让他们高兴激动了一阵子,毕竟是自已亲手劳动所得的果实,再少心里也是甜甜的。事后得知,二队三队的日分值还比一队少了5分和6分钱。

(7)

知青参与分红,没见过的新生事物,村里少数人议论纷纷,也引起一个人妒忌。杨掺和,一小队社员,独生子,爹娘期盼儿子德性高尚知书达礼,故生下他后取名杨德礼,从小宠爱有加,视若掌上明珠,谁料儿子长大不争气,整日流浪嗜酒成性,家里的所有粮草物件都是他换酒的筹码,酒瘾上来拿起就走。26岁时爹娘求众乡邻张罗娶了媳妇,媳妇好说歹劝其改过自新不果,整日里连片地瓜干都拿去换酒喝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没半年,饿跑了。自此再无说亲登门,到现在36岁了仍光棍一条。杨掺和除了爱喝酒,还有一特长,这就是他绰号杨掺和的由来。无论事大事小,无论与他有关无关,无论本家外家,只要他听说都要插一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以混口酒喝而告终,时间长了,乡亲们知其性,敬而远之。

(8)

杨掺和被乡邻们"冷落"后并不甘心,看知青分了红,油水来了,灵机一动就蹭到了知青点欲开辟新大陆。一天晚饭后,他蹓进了杨晓东和王强的房间,杨掺和来后,二人双眼相对暗示警觉。果然,杨掺和先从同姓杨,500年前是一家开刀,后兄弟长兄弟短出门在外不容易关怀倍至套近乎,见他们二人不语,便神秘地编造起谎言开始掺和:告诉你们一件大秘密,王大个为什么对你们这么好?分红跟村民一样对待?你们知不知道他克扣了你们半方木材一百斤粮票,还有白面棉油,他心里有鬼,你们还傻傻的把他当好人,给他送条大鲤鱼。他话音末落,杨晓东拍桌而起,义正严辞:"胡说八道,点上的所有资财都是我和刘新恭两人专人专账经手管理,制度严密,从来没有乱发乱送乱动现象,我们与王队长清清白白"。当场戳穿了他这场自导自演污人损己的鬼把戏,杨掺和见不上钩,只得夹起尾巴灰灰的溜了。事后知青点上流传一段打油诗:街皮无赖杨掺和,无是生非乱挑拨,知青点上放谎言,丢盔卸甲原形破。

(9)

过了年,破五以后。公社要利用年后到春播这段农闲时间,狠抓革命猛促生产,保障农业大丰收,大力开展兴修农业水利活动。各级各层传达上级精神,到了大队这一级,就只有抓落实了。博平公社的主要任务是刘坦村南的干渠清淤,全长3648米,分给刘坦大队的任务是靠近村边的260米,修渠标准为渠上口宽68米,底口宽22米,深10米。一小队任务在中间段90米,农历正月初八,各小队领取任务,实地测量,分工划线,编造施工计划,落实施工器具和劳力人力,农历正月初十,正式开挖清淤。农村人都知道打堤挖河是重体力活,而且这次清淤是干渠挖成后二十多年的首次清淤,泥深泥稀量大任务重,时间必须赶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农忙到来前,愈加增强了难度。各队里青壮年劳力本来就少,需要总动员齐上阵,青壮年男劳力一个不剩,就把知青点的男劳力全部列入了施工编制,参加战斗。

(10)

清淤战斗打响了,刘坦干渠两岸红旗招展鞭炮齐鸣,公社每隔一里,安装了大喇叭,工地上歌声阵阵,口号声此起彼伏,有的村干到激动时,不自觉地哼起了自编的劳动号子:刘坦干渠淤泥深,加把劲呀清除根,兴修水利造福民,多打粮呀献红心。
清淤工程看似容易其实非常艰苦。那时候没有机械化,完全靠人力从河底一锹一铣清挖淤泥,然后用手推车或前后堵垱的地排车一车一车的推向渠堤,劳累和困难可想而知。
大干一星期后,公社检查施工进度,发现各村队工程进度不一,为激励多出工赶进度,公社开展了比学赶帮超活动,设立流动红旗,开展劳动竞赛,一天一评比,村与村之间,队与队之间结队子比质量加班加点比进度夺红旗,有的甚至开始了竿挑马灯打夜战。
一小队王大个队长颇有战术策略,从一开始就制定了"长计划短安排,日目标勤调整,保安全重质量,三班倒促进度"的施工方案,人员车辆时间分配调度得方,施工进度清挖土方量始终排在全村及周边工地的前列,大有提前三五天完成工程任务的预兆,多次夺得流动红旗,受到公社领导的表扬。
这天下午,时间大约在三点左右,一队的施工现场。装满了淤泥的地排车五人一组,一人驾辕二人拉帮,机动二人随时上坡帮推,紧张有序地装车卸车上上下下你来我往,一派热火热天。王大个队长手拿卷尺,正在渠床中测量计算当日的清淤土方量。突然,一辆满载淤泥的车辆疑似失控,正在缓缓的从渠堤口处顺坡倒滑,滑向后面上坡的车辆,滑向渠底施工挖淤的人群,情况十分危急……
人们的惊呼声震动了王大个队长,抬头望去,大喊"不好",边跑边招呼旁边会计记工员,自己率先冲向倒滑的车辆,干脆利索,背依车尾,弯腰下墩,双脚蹬地,双手则死死地把车尾向上掀起,坚持,再坚持。王大个队长的双手被勒出了血印,后背被车尾顶出一道血红。下滑车辆终于被制止。惊魂之余,大家纷纷瞄向车辆驾驶手一一杨掺和,杨掺和才如梦方醒般睁了睁被酒精迷惑的双眼,少见的低下了羞愧的头。

(11)

王大个队长以娇小身材力顶千斤,舍已救人的事迹迅速传遍了整个刘坦干渠,也传进了博平公社人们的心里。
王大个,人小心大!
     

作者简介:王立华,男,65岁,河北省馆陶县发改局退休干部。工作期间从事公文写作,先后在河北日报,河北工人报,邯郸日报,邯郸晚报发表过多篇文章,退休后闲来爱好写作散文,小小说,散见于《陶山》刋,《文斋堂》,《风婉文学》,《陶山》,《田园文苑》,《宝都文苑》,《世界作家文集》等网络平台。致力于将写作做爱好,把交友当兴趣,平时旅游散心,闲时随笔交流。

投稿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