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医学躬行集•不降致不升之病•陈某感冒头痛案

 四圣医苑 2023-06-05 发布于广东
陈某,男,35岁。2021年8月27日中午称,昨日赴清远参加郊外活动,因天热,来回出入于露天及车内空调的温差之间,昨晚病。初起咽痛,自服小柴胡颗粒,刻下咽痛轻微;不发热,但两侧头痛、恶寒、困倦,而一时又觉热,热至出汗。微信图片见舌质淡,舌面显见白腻苔,薄而间黄。辨为寒湿中阻,乙木下郁兼见甲木上逆之证。药用:
藿香正气水(1支)
桂附理中丸(1粒)
一日3次,1日。并用活络油揉擦太阳、风池、风府、足三里和太冲穴。
次日(28日)下午微信称,因国药无桂附理中丸,仅服藿香正气水。已明显好转。嘱无恶寒则将桂附理中丸改为理中丸,再服一日。8月30日称愈,并称原已干咳约一月的症状亦见好转。
此证,初发时咽痛是少阳相火上炎,用小柴胡颗粒,不少业医者都是这么治的。大方向对,但不够。外感之病,必须了解是否恶寒及是否汗出。恶寒须解表(麻黄汤法),不恶寒而汗出则宜用桂枝茯苓胶囊清营热而达木郁(桂枝汤法)。仅用小柴胡颗粒清泻相火,是治了一小部分,丢了一些部分。何况患者舌见白腻苔,中焦湿盛,何可不去湿?
此案用藿香正气水+桂附理中丸,有两个问题需要说说。其一,患者证见恶寒,但又有时觉热,乃“寒热往来”之证,实亦小柴胡汤证。依理,此时用藿香正气水+桂附理中丸,不若用藿香正气水+桂枝茯苓胶囊+夏桑菊颗粒。但是患者已自行服用小柴胡颗粒,且从舌象来看,热不明显反而寒湿明显,因此处方以解表去湿、补土温寒而升达乙木为治,不再予以清泻,以免伤其阳气。若服后寒去热增,再予清泻未迟。其二,处方虽无清泻之药,但揉擦太阳、风池、太冲,实亦清肝泻胆之法。尤其是揉擦风池穴及其附近之痛点,对于缓解头部两侧疼痛之证,效果非常明显。弯曲大拇指,用近端掌指关节根部揉擦,则力度比较充分。
至于患者仅仅服用藿香正气水即见显效者,虽解表、去湿、降气,尤其去中湿之法,确是要着。但关键应是患者素体尚属壮盛之故。患者刻诊证见恶寒、困倦,是肝木不达;小柴胡药后,咽痛缓而头侧痛,是相火消减而胆木上冲;时见热而汗出,是相火郁而热积,积热蒸而汗出。正治之法,若不加以升肝、清胆(含手法清热泻火),非为至当。
该证发于是年四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阳相火;大运水不足。要之,即湿重火炎之季也。患者初病之咽痛是相火炎,小柴胡能清相火却不能去湿,刻诊所见之白腻苔,即湿象也。天地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于此证又是一明证。
附:
感冒诊治三部曲
第一、看是否不停出微汗。有微汗(往往并觉怕风)则用桂枝茯苓胶囊(说明书用量翻倍。下称“倍量”)+理中丸(1粒。下文未标明用量的,均按说明书用量)。服后可用热水泡脚或服热粥,使身暖热而再出微汗。
第二、初感无微汗,看是否怕冷。怕冷不明显者,直接用藿香正气水;怕冷明显者,看下文第三步。
第三、怕冷明显者,按下列三种情形分析。
一是怕冷兼见流清涕、略倦怠,但无发热、咽痛、口苦、目赤、唇舌红、小便黄者,用藿香正气水+桂附理中丸。怕冷或倦怠严重者,桂附理中丸倍量。
二是怕冷兼见发热、咽痛、口苦、目赤、唇舌红、小便黄之一(或多)者,藿香正气水+夏桑菊颗粒(倍量)。热象严重者,藿香正气水+小柴胡颗粒(倍量)
三是怕冷兼见口渴、唇裂或鼻干,但并未持续(或多次)出过大汗,舌面并非异常干燥或焦黑干裂者,藿香正气水+生脉饮(党参方)(倍量)。体质素弱者,加理中丸
上述三种情形并见者,三种药并用。如第二种情形,有其他症状者,可酌情用藿香正气水+夏桑菊颗粒(倍量)+桂枝茯苓胶囊,或用藿香正气水+小柴胡颗粒(倍量)+桂枝茯苓胶囊。第三种情形,有其他症状者,可酌情用藿香正气水+生脉饮(党参方)(倍量)+夏桑菊颗粒
此外,还有一种感冒,治疗思路与前文大相径庭。这就是《伤寒论》第6条说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种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不怕冷、口渴明显,往往可见唇舌绛红。“怕冷(恶寒)”是一般感冒的常见症状。但温病的特点是,“'发热’却'不冷’”,“'渴甚’且'红甚’”。此证切切不能去湿。可用生脉饮(党参方)(倍量)+双黄连口服液(酌情倍量)+夏桑菊颗粒(酌情倍量)。偏冷服;初发者可出点微汗。
以上供参考。需要强调的是,使用对症的话,两次药后就应有效;完全无效,就不要自行用药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