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大青龙汤等治方看百病诊治要旨•大青龙等治方方意的启示

 四圣医苑 2023-06-05 发布于广东

从大青龙汤等治方

看百病诊治要旨

——以温疫、寒疫与中

风、伤寒为主要视角

二、大青龙等治方方意的启示

前文说到,虽然说“风寒之伤人也,不能为寒,不能为热,视乎人之里气而为变者也1,但是,即便是在太阳经层面上,追究病人是温疫还是寒疫、是中风还是伤寒(即病因),也不过是敲边鼓2而已,真正应该抓的,是人病了之后的“具体情况”。前面我们用表2温疫的浮萍石膏汤作为说明的例子,其实,大青龙汤、白虎汤这两个治方,比浮萍石膏汤体现的更加清晰、透彻。我们看《伤寒论》原文。

先看看大青龙汤证。第38条:“太阳中风……大青龙汤主之……”第39条:“伤寒……大青龙汤主之。”可见,中风可用大青龙汤,伤寒也可用大青龙汤;能不能用大青龙汤,并不因为患者是中于风,还是伤于寒,而是因为患者的脉舌症状(如“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符合大青龙汤的治法。

再看看白虎汤证。第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前者说伤寒出现某症状时,不可用白虎汤;后者说伤寒出现某症状时,可以用白虎汤。可见,能不能用白虎汤,并不因为患者是不是伤于寒,而是患者的脉舌症状(如“脉滑而厥”),符合白虎汤的治法。换句话说,太阳中风病,只要症状符合,同样可以用白虎汤。比如,先生于《伤寒悬解·太阳伤寒白虎证》示:“……然白虎汤证,虽皆伤寒之条,其实来自中风者多。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其为风证甚明。以中风多传阳明,白虎汤证乃承气证之初气也。”《四圣悬枢》的白虎加元麦汤,就是通治温疫、寒疫“太阳经罢,烦热燥渴”的治方——风寒通用。

因此,先生在《伤寒说意·太阳风寒白虎汤证》中明示:“其实,青龙、白虎,乃风寒共用之方。但须识得中风而有青龙证,伤寒而有白虎证,则仲景心法,此日犹传矣”——“识得中风而有青龙证,伤寒而有白虎证”,则“仲景心法,此日犹传”,这句话分量有多重,或者说,这两个“识得”的分量有多重,难道还难以判定吗?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伤寒论》太阳经最典型的两个治方——桂枝汤和麻黄汤。

先看看桂枝汤。《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这个病,你能看到自然界的“风”怎么伤了人吗?不能,你只能看到症状或是听病人的自述,比如“头疼,发热,汗出,恶风”。针对这些症状,“桂枝汤,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生姜调脏腑而宣经络,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中之郁”(《伤寒悬解·太阳五》)。

再看看麻黄汤。《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这个病,你能看到自然界的“寒”怎么伤了人吗?不能,你只能看到症状或是听病人的自述,比如“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针对这些症状,“麻黄汤,甘草保其中气,桂枝发其营郁,麻黄泻其卫气,杏仁利其肺气,降逆而止喘”(《伤寒悬解·太阳二十》)。

可见,桂枝汤和麻黄汤,主要就是从“脉舌症状”的角度去立法的,说它们伤于风还是伤于寒,其实只是说个病因,敲个边鼓而已。

黄元御先生在《四圣悬枢》中一再提示加浮萍3“加紫苏”等4,说到底,其实就是一句话:病名几乎无意义,病因亦非太重要;疾病诊治看“里气”。亦即看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等“具体情况”5病人阳气足,无论感受的是风还是寒;无论是在太阳经,还是在内在的五条经络,其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与阳气不足的人不同的。

脚注

1.《伤寒说意·卷首·里气解》。

2.之所以说仍然敲到了边鼓,如先生于《四圣悬枢·疫病解第二·疫病原始》认为,“疫疠……少由主气而多属客邪。”并且,伤于风邪和伤于寒邪,事实上有一定的区别。如《四圣悬枢·疫病解第二·寒温病异》,“……风虽伤卫而病实在血;……寒虽伤营而病实在气。血病者,多传阳明而为热……气病者,多传太阴而为寒……”;《四圣悬枢·疫病解第二·寒温殊病》:“然营郁而热盛(温疫。笔者注),但有入腑而病热,必无入脏而病寒者,其较伤寒亦不同。故温疫为病,止有寒泻之法而无温补之条。其在三阴,皆六日传经之证,与伤寒三阴脏寒之证,天渊不一也。”《四圣悬枢·疫病解第二·停水不消》:“凡腑阳非旺,而病温疫,无有不停水之证。此在伤寒,便是三阴四逆、真武诸病。以温疫经热胜其脏寒,故内寒不作。”又《伤寒说意·太阳风寒白虎汤证》:“伤寒卫郁之病,而卫气化于胃土,胃阳不足,则传脾脏而病寒湿者,较多于中风,而内热渴燥者颇稀;中风营郁之病,而营血化于脾土,脾阴不足,则传胃腑而病燥热者,较多于伤寒,而脉紧无汗者颇少。”但是,正如先生自己的用词,也不过是“多”“少”而已,非“必”(必然)也。更重要的是,无论病因是风是寒,归根到底还是要以病人的具体情况作为立法处方的关键依据。笔者注。

3.《四圣悬枢·疫病解第二·(温疫)停水不消》:“……其表证未解,当以猪苓汤加浮萍,表里双解之。”

4.《四圣悬枢·疫病解第二·(寒疫)太阳经证》:“寒疫之病,脏腑易生湿寒,燥热者少,然白虎证亦恒有之,此法不可废也。表证未解,加紫苏三钱。 ”《四圣悬枢·痘病解第三·太阳经证·烦渴发热》:“太阳未传阳明……此在大人,或有表解而病此者。小儿不得汗泄,必连表证。宜白虎加元麦紫苏汤,清金而发表。”《四圣悬枢·疹病解第四·太阳经证·烦热燥渴》:“火炎就燥,必传胃腑。此在大人,或有表解而病此者。小儿表密,必连经证。宜白虎加元麦青萍汤,清金而发表……”

5.《伤寒论》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症。笔者注)治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