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肿

 永无止境LYG 2023-06-06 发布于山东

【定义】水肿是体内水液滞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为主症的疾病。严重的还可能伴有胸水、腹水等。

【范畴】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肾小球疾病等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历史沿革】

①《黄帝内经》:称本病为“水”,有肾风、风水石水、涌水等病名。

a.病因有劳汗当风、邪客玄府、饮食失调等;

b.病机与肺、脾、肾、三焦等有关;

c.《素问·水热穴论》谓:“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d.《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e.《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称本病为“水气病”。

a.按病因病机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

b.按五脏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c.主张:“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d.方剂:载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方,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③隋、唐、宋:

a.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肿候》:始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

b.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首次提出水肿需忌盐的观点。

c.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水肿门》: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腑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腑多闭。”首次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类,治法强调“先实脾土”,“后温肾水”,载有实脾散治疗水肿,沿用至今。

④明、清:

a.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肿胀》谓:“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攻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尤重从脾肾论治水肿

b.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云: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

c.明·李梃《医学入门·水肿》:强调阳水多因外感所致,阴水内伤所致。

d.清·唐容川《血证论·阴阳气血水火论》云: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认识到瘀血也是导致水肿的重要机制之一。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病因包括风邪外犯、疮毒内陷、水湿浸渍、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外溢肌肤,则发为水肿

(一)病因

1.风邪外犯

病因风为六淫之首,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经典:《景岳全书·肿胀》所言:“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浮肿。”

2.疮毒内陷

病因身发疮毒,烂喉丹痧,或乳蛾红肿,火热内攻,肺、脾、肾功能受累,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水肿

经典:《严氏济生方·水肿门》云:“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3.水湿浸渍

病因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于健运,水无所制,发为水肿

经典:《医宗金鉴·水气病脉证》曰:“皮水,外无表证,内有水湿也。”

4.饮食劳倦

病因过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因劳倦内伤,饥饱失宜,脾气失养,或脾肾俱伤,以致水湿内停,发为水肿

经典:《景岳全书·水肿》曰:“大人小儿素无脾虚泄泻等证,而忽而通身浮肿,或小便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湿热所致。”

5.体虚久病:素体脾虚肾虚,久病脾肾亏虚,水液代谢失常,或久病血瘀,血不利则为水,可发为水肿

(二)病机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以致水液积聚,泛溢肌肤。

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关键在肾。

病机

①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脾主运化,有布散水津的功能。水湿浸渍,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成水肿

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体虚久病,肾脏受损,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溢肌肤,则为水肿

④《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病理因素:风邪风寒风热风湿)、疮毒、水湿、湿热气滞瘀血等。

病理性质:阴水阳水之别。

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病位在肺、脾。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肾,阳水可转为阴水

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可兼夹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病机演变:

水肿久病不愈或失治误治,可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严重受损,后期还可影响到心、肝。

②若水邪壅盛或阴水日久,脾肾衰微,水气上犯,则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的心悸、喘脱重证。

③若湿热壅盛,阴虚肝旺,肝阳上亢,甚或引动肝风,可表现为眩晕惊厥急症。

④若水肿日久,邪毒瘀滞伤肾,虚损劳衰不断加重,肾元虚衰,气化不行,湿浊邪毒内生,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则终成关格呕逆危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甚则出现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2.发病可急可缓。阳水,尤其是风水发病急,病程短,多发生于青少年;阴水多隐匿发病,病程长,常发生于久病体虚者。

3.常因外感乳蛾红肿、疮毒内陷等诱发,或继发紫斑痹证消渴病等。病程中常因劳累或外感使病情加重。

4.尿常规检査、24小时尿蛋白总量测定、肝肾功能检査、肾小球滤过率检査、血浆免疫球蛋白检査、抗核抗体检査及心电图、B超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鼓胀饮证

水肿是由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所致;

鼓胀是由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相裹,水停腹内所致。

③鉴别要点:主要为水停部位不同,水肿为水泛肌肤,四肢皮色不变,发病时头面或下肢先肿,以至全身浮肿,甚则可见腹水鼓胀为水聚腹腔,单腹胀,腹部胀大,皮色苍黄,青筋暴露,四肢瘦削,部分患者也可兼有下肢水肿

发病水肿发病可急可缓,可因外感疮毒内陷等诱发,也可继发紫斑痹证消渴久病等;鼓胀多为黄疸胁痛积聚久病迁延而成。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阳水阴水

阳水多由感受风邪疮毒、水湿引起,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浮肿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身热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滑有力,多为实证热证,可见表证

阴水多因饮食劳倦、先后天脏腑亏损,或阳水失治、误治转化所致,发病缓慢,浮肿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畏寒,不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脉沉细无力,多为虚证寒证里证

2.辨标本虚实水肿初起标实证为多,久病则多虚实夹杂,常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

实证年青体壮,病程短,发病迅速,肿势急剧,咽喉肿痛或皮肤疮疡,小便短赤或不通,大便秘结,多属实;

虚证年老体衰,病程长,浮肿按之如泥,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多属虚。

由实转虚阳水病久,失治误治形成阴水由实转虚

④本虚标实:阴水复感外邪,而致水肿加剧,则转阳水,但证属本虚标实。

3.辨病邪性质:

①属风: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

②属湿: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

③属热:水肿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

④属疮毒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致水肿者,多属疮毒

风湿水肿病情反复,伴肢节疼痛,伸屈不利者,多伴风湿

湿热2.水肿病势缠绵,伴腰腿酸困,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者,多为湿热

4.辨病变脏腑:久病者可见多脏同病。

①病在肺:颜面水肿突出,伴咽痛、咳嗽,或水肿较甚,咳喘胸闷者,病变部位多在肺;

②病在脾:水肿腹满,纳食不佳,身重倦怠,苔腻者,病变部位多在脾;

③病在肾: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者,病变部位多在肾;

④病在心:水肿下肢明显,心悸胸闷气短,甚则不能平卧者,病变多累及于心。

(二)治则治法

治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

治法:

阳水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临床应用时配合祛风、解毒、行气、活血等法;

阴水当以扶正为主,重视温补脾肾,通阳利水。

虚实夹杂者:当视病情标本缓急,或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

(三)证治分类

1、阳水风水相搏

临床表现: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可兼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邪外犯,肺失通调,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疏风宣肺;白术茯苓车前子淡渗利水;石膏桑白皮黄芩清热宣肺。

加减配伍:

风热偏盛:加银花、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或用银翘散加减;

风寒偏盛:石膏,加苏叶、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③夹有风湿,肢体关节疼痛,伸屈不利者:羌活独活穿山龙,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④一身悉肿,胸闷腹满小便不利猪苓大腹皮行气利水。

2、阳水湿毒浸淫

临床表现: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疮毒内陷,肺脾失调,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味消毒饮加减。前方宣肺利湿,后方清热解毒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宣肺利水;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丹参凉血活血。

加减配伍:

脓肿毒甚者: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②疮痍糜烂流水者:土茯苓萆薢石韦苦参利湿解毒;

皮肤瘙痒者: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白蒺藜祛风除湿止痒;

疮疡色红肿痛或小便红赤者:丹皮赤芍生地黄泽兰凉血化瘀;

⑤大便不通:大黄葶苈子通腑泄实。

3、阳水:水湿浸渍

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证机概要:水湿内侵,脾阳被困,泛溢肌肤。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前方理气化湿利水,后方通阳利水,燥湿运脾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行水;苍术厚朴陈皮草果燥湿健脾桂枝白术茯苓猪苓通阳化气行水。

加减配伍:

外感风邪,肿甚而喘者:麻黄杏仁、苏叶;

②面肿,胸满,不得卧: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③湿困中焦,脘腹胀满者:椒目大腹皮砂仁木香槟榔

三焦气机不利胸闷腹胀小便不利,一身尽肿者:用导水茯苓汤加减;

⑤夹有郁热,口苦咽干头晕,胸胁满闷者:柴苓汤加减。

4、阳水湿热壅盛

临床表现: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

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疏风解表,发汗消肿;猪苓茯苓土茯苓石韦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木通、椒目赤小豆清利湿热,利尿消肿;槟榔大黄通便逐水消肿。

加减配伍:

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

②肿势严重,兼见喘促不得平卧者: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利水;

③肢体关节肿痛,或屈伸不利者:青风藤独活威灵仙等;

湿热久羁,化燥伤阴,口燥咽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生地黄知母黄柏白茅根芦根

⑤严重水肿体质壮实者:必要时用甘遂芫花大戟等,注意中病即止,或边攻边补,或攻补结合。

5、阴水脾阳亏虚

临床表现: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或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证机概要:脾阳亏虚,土不制水,水湿内停。

治法:健脾温阳,行气利水。

代表方:实脾散。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温阳利水;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补气;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利水消肿;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气行水。

加减配伍:

气虚甚,症见气短声弱者:人参黄芪

②肺脾气虚自汗易感,乏力体倦者:防己黄芪汤加减;

③小便短少:防己茯苓汤加减;

肾虚肾气不固腰酸腰痛,尿有余沥,舌淡胖,脉沉者:芡实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等,或配合五子衍宗丸、水陆二仙丹

⑤脘腹痞满,肢体关节疼痛酸重者:苍术、苏叶、土茯苓石韦穿山龙青风藤

水肿系长期饮食失调,脾胃虚弱,精微不化所致者,不宜分利伤气:参苓白术散加减

6、阴水肾阳衰微

临床表现: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㿠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证机概要:肾阳虚,温化失司,水寒内聚。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真武汤加减。前方温补肾阳,后方温阳利水。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淫羊藿温补肾阳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补肾摄精;白术茯苓猪苓牛膝车前子通利小便。

加减配伍:

肾气不固,夜尿频多:车前子,加芡实菟丝子补骨脂

肾阳亏虚,水肿久治不愈,神疲乏力,腰膝酸冷,夜尿频多,舌淡胖,脉沉细:右归丸加减;

肾阴亏虚,水肿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咽干口渴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弱:左归丸加减;

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菊花夏枯草,或用建瓴汤加减。

⑤病程缠绵,反复不愈,复感外邪,症见发热恶寒,肿势剧增,小便短少:治当急则治标,按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

7、阴水:瘀水互结

临床表现: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或妇女月经不调,经血色暗,有血块,肌肤甲错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结,脉道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五苓散加减。前方活血化瘀,后方温阳化气行水。

常用药: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活血通络;桂枝附子通阳化气;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

加减配伍:

气虚血瘀乏力体倦,肌肤甲错黄芪地龙丹参赤芍,或方用补阳还五汤黄芪赤风汤;

②宗气虚陷,心悸气短,动则加重,下肢浮肿者:升陷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③妇女颜面肢体浮肿,伴有月经不调,经血紫暗,甚至经闭,舌暗者:当归芍药散加减。

【临证备要】

1.辨病邪性质,重视祛风、解毒法。

①感受风热、热毒、风湿风寒等外邪,常是影响水肿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

②湿热邪毒瘀滞,或风湿之邪内伏,邪伤肾络,多是肾风久治不愈的病理基础。

水肿久病,肾元虚衰,可致湿浊邪毒内生。

④一般祛风与解毒治法常贯穿于水肿治疗始终。

⑤祛风有疏风清热、疏风散寒、祛风除湿、捜风通络等不同;解毒包括疏风清热解毒清热解毒利湿解毒、利湿清热解毒、泄浊解毒等。

2.重视活血利水和行气利水治法。

①《金匮要略》谓:“血不利则为水。”《伤寒论》指出:“大病瘥后,腰以下肿,牡蛎泽泻散主之。”临床常用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法结合,或配合益气温阳法等治疗水肿常有卓效。

水肿常伴气机阻滞,临床上还应重视行气利水治法,即《金匮要略》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意。

3.攻下逐水法的应用。

①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莝”之意,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

②使用该法,宜抓住时机,以逐水为急,使水邪从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枣汤治疗,或入丸散及装胶囊,应从小剂量用起,早晨服药,服药后糜粥自养,但应中病即止,以免过用伤正。

③待水肿消退后,即行调补脾胃,以善其后。

④病至后期,脾肾两亏而水肿甚者,峻下逐水药应慎用。

4.时刻注意药毒伤肾。

水肿日久,脾肾多虚,分清泌浊功能失司,湿浊水毒瘀血内停,尤其是肾性水肿,检查大多伴有肾功能下降。

②对于此类病人,须考虑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合理选择药物,调整剂量及用药时间。

③近年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朱砂莲寻骨风等有肾毒性,应避免使用。

【预防调护】

预防:

水肿常因感受外邪而发病或加重,故应注意适寒温、防外感

②注意调摄饮食,平素宜清淡;

③劳逸结合,调畅情志

④素体气虚,卫阳不固,自汗易感者,可服用玉屏风散以补气固表,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调护:

①应注意低盐饮食,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充足的食物。

②其中低盐饮食尤其重要。

③因营养障碍而致水肿者,应注意适当补充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水肿而尿少者,每日记录液体出入量。

⑤高度水肿患者,要保持皮肤干燥,勤翻身,以免褥疮的发生。

【小结】

定义:水肿是水液内停,泛滥肌肤所致。

病因风邪外犯、疮毒内陷、水湿浸渍、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

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在肺、脾、肾三脏,而关键在肾。

辨证先辨阴水阳水,分清标本虚实、病邪性质、脏腑定位,还须注意虚实证候的兼夹与转化。

治疗方法:

a.阳水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阴水当以扶正为主,重视健脾温肾,通阳利水。

b.要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病情稳定期治本为主,标本同治,邪正两顾;病情急变期治标为主,或先治标后治本。

c.针对不同性质的病邪,应重视祛风、解毒、活血利水等治法。

d.应时刻以“护肾元”为念,不可选用有肾毒性的药物。

预后:水肿预后,一般阳水易消,阴水难治。水肿久病可致多脏同病,出现心悸、喘脱、眩晕惊厥癃闭关格等危候,预后不良。

【名医经验】

当前肾性水肿的治疗最主要是注意有无蛋白的丢失。

时振声:根据慢性肾炎水肿蛋白尿难消的特点,提出治疗慢性肾炎八法

①宣肺利水法:用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水肿,中医辨证属于风水皮水者,风寒麻黄附子甘草汤风热越婢汤等;

健脾利水法:用于脾虚水肿,为治水肿之正法,方用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③温肾利水法:适用于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湿内停之慢性肾炎水肿,方用真武汤五苓散济生肾气丸等;

④育阴利水法:适用于肾阴亏虚,水湿内停之慢性肾炎水肿,方用猪苓汤知柏地黄汤

⑤活血利水法:用于血水互结之慢性肾炎水肿,方用当归芍药散血府逐瘀汤等;

行气利水法:用于气滞水停者,方用大橘皮汤、导水茯苓汤

⑦清解利水法:用于湿热、毒热所引起的水肿水肿日久伴有郁热者,方用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八正散等;

食疗利水法:用于慢性肾炎水肿,日久顽固不消,身体虚弱,尿检大量蛋白丢失,血浆白蛋白极低,中医辨证多属虚劳者,常用食疗便方有《千金》鲤鱼汤、《外台》鲤鱼汤黄芪炖鸡、赤小豆粥等。

【古籍摘要】

①《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②《景岳全书·水肿》:“肿胀之病,原有内外之分。验之病情,则惟在气水二字足以尽之。故凡治此症者,不在气分,则在水分,能辨此二者而知其虚实,无余蕴矣。病在气分,则当以治气为主;病在水分,则当以治水为主。然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治气者亦当兼水,以水行气亦行也。此中玄妙,难以尽言。”

③《医门法律·水肿论》:“经谓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者,手足太阴脾肺二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经乃以属之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伸耶?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