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第52篇:读文有思∣语文综合性试题的命题思路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3-06-06 发布于广东

语文综合性试题的命题思路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3年第5期全文转载了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郑慧老师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2022年第12期(上)的论文《素养立意的语文综合性试题的认识、实践与导向》。这篇文章是作者在研究中考试题、命制期末试题、参加命题培训等方面的经验提炼,对一线教师的命题很有启发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测试的题目和任务既可以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是综合型题目。课标所说的“综合”,主要指的是的语文四大实践活动的综合。我之前也想分析一下当前中考试题中的“综合型题目”,但是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原因在于思维总是局限在“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上,而没有进一步拓展。本文作者所说的“综合性题目”,既不是“综合性学习”的题目,与课标的“综合型题目”也有差异。但文章的观点、思路与具体的操作方法、案例,对我都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首先是如何分析“综合”。既然选题是“语文综合性试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综合”呢?或者说究竟是谁跟谁进行综合呢?说的学术一点,就是要对“综合”进行分类,然后辅之以一定的案例进行分析。作者对综合的分类是:试题信息的综合,思维能力的综合、认知能力与情感价值的综合。看到这个分类框架后,我的思路也一下子打开了,如果要分析课标所说的“综合型题目”,总不是简单地提出来某道题是某两个实践活动的综合,例如第19题是“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的综合。只是点出“综合”的特点,对于分析这类题目的意义不是很大。如果能够深入分析,在这两个实践活动综合的框架下,具体表现为哪些要素的综合,那么对于命题也好,对于试题分析也好,就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了。

关于试题信息的综合,作者阐述了三个点:一是多个同质化学习资源的综合。例如将相似的人物、相似的情节结构等进行综合,这类似于群文阅读的思路。二是迁移情境的异质化综合,即将课内所学知识或者试卷文本内的信息迁移应用到课外或文本之外。例如“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遇到了一片浩瀚无垠的沙漠,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运用《西游记》的情节结构模式,大胆发挥想象,创作一个新故事。”三是试题材料的跨学科综合。命制跨学科题目的难度是很大的,严格地讲,目前中考试卷中几乎还没有成熟的跨学科题目。有的人认为题目的材料涉及到其他学科,题目就是跨学科题目了,我认为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跨学科题目必须是不同学科知识、能力的综合性考查。作者举了2020年杭州市江干区七年级期末考试题,该题引入了“道路安全”的情境,提供了“行车速度与制动距离之间的关系”的图,然后设计了两道题目,其中一道题是:“车辆以60km/h的速度行驶时,如果前方35米处出现一个行人,驾驶员紧急刹车,会出现的情况是什么”,这道题是将物理知识与语文知识进行了综合。我觉得这样的题目才是跨学科题目。

关于思维的综合,作者也阐述了三点:一是思维过程的综合。此处的思维过程,与我经常说的“阅读的程序性知识”有相通之处,都是将思维的流程。也就是说,很多题目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答案,而是要经过严密的思维过程。这里的思维过程,可以是一般的认知过程,也可以专指阅读中的认知过程。例如2021年温州八年级期末卷的一道题:“(1)根据景区特点,从所整理的名句中选择一句为其取名,并阐述理由。(2)某网友说:'我想了许久都没有想出一个理想的名字,你能分享一下你们给景区取名的经验吗?’请回顾同学们为景区取名的过程,回复这位网友的留言。”很明显,第(2)小题带有一种总结经验的意味,实际上就是“元认知”的思维,两道小题自然就构成了从认知到元认知的思维过程。二是思维层级的综合,这个容易理解,即在布卢姆认知过程分层的基础上,对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层面进行综合。三是评价思维过程的综合,最典型的就是SOLO分类评价。例如有的题目是选择题,倾向于单点结构,如果改为问答题,就会考查学生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等。我非常佩服作者从思维角度对题目的分析,很有说服力,这也是我的薄弱点,不仅是命题的薄弱点,也是试题分析的薄弱点。

关于认知能力与情感价值的综合,作者以2022年衢州卷的一道题目为例加以说明,选文为雷·布拉德伯里的自传体小说《蒲公英醇夏》中《记事本》章节的节选。题目是:道格拉斯期待九月份的收获,请你把下面这首诗送给他,围绕这首诗给他写一段鼓励的话。诗是瑞士诗人于尔克·舒比格的《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洋葱、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默默地成长着。”这道题的难度是很大的,因为考生不仅要结合《记事本》的文本内容,还要对这首诗进行理解和把握。在作者看来,这道题实现了认知能力和情感价值的综合考查,因为题目可以将学生带进文本内情境,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既然要鼓励别人,那就自己首先要认可这些话语,这与“成长”的话题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次是作者的命题理念和实践都能给人以启发。浙江中考试题思路开阔,形式多样,创新性十足,确实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但只是从题目的角度来学习,收获不一定很大,因为没有掌握这道题的“产生过程”,例如命题人究竟是怎样想的?他是从哪里找到命题素材的?他在命题形式上的创新有哪些呢?但读郑慧老师这篇论文,虽然获得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命题过程,但我学习了作者对一道题的思考过程。同时在命题理念、命题形式方面也有一些收获。以后还要不断了解江浙一带的试题,包括期末考试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