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嵌入永嘉郡城历史的文化符号

 兰若青青 2023-06-06 发布于陕西


温州先秦时期为带有自治性质的方国——东瓯国。东瓯国人后迁往内陆,在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被设置为回浦县下辖乡——东瓯乡;东汉初年,光武帝改回浦县为章安县。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立为永宁县,属临海郡。永宁县治在今海坛山西麓永宁县一带(一说在今瓯北街道贤宰乡)。
01
卜筑永嘉郡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晚清时期的郡城内外(资料照片

据传永嘉郡城是由晋代著名勘舆大师郭璞选址,并提出初步方案的。此说最早见诸记载的是南宋祝穆编撰的历史地理类著作《方舆胜览》引《永嘉郡志》:“始议建城,郭璞登山相地,错立如北斗,城之外曰松台、曰海坛、曰郭公、曰积谷,谓之斗门,而华盖直其口。瑞安门外三山,曰黄土、巽吉、仁王,则近类斗柄。因曰:若城于山外,当骤致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之虞。若城绕其巅,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保。于是城于山上,且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又曰:此去一千年,气数始旺云。”
《弘治温州府志·城池》云: “郭璞初谋城于江北,取土称之,江北土轻,乃过江登西北一峰(即今郭公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故名斗城。时有白鹿衔花之瑞,又曰鹿城。” 《嘉靖府志·城池》云:“白鹿城,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五斗山谓松台、郭公、海坛、华盖、积谷,五行水谓东则伏龟潭、西则蜃川浣纱潭、南则雁池、北则撩波潭、中则冰壶潭,因凿山河以通贯之。”清乾隆年间《浙江通志》也记载了这件事。
城垣全用石甃砌成,周围18里,依海坛、华盖、积谷、松台、郭公诸山建筑,城垣外有濠:东濠长576丈,阔2丈,深1丈;南濠临大河,濠长500丈;西濠670.5丈,阔5丈,深2.6丈;北濠临大江,濠长571丈。城门6处:东面宜春门,后称镇海门;东南瑞安门,俗称大南门;西南集云门,后称来福门;西面广化门,后称迎恩门;东北永清门,俗称麻行门;北门双门,宋后改名望京门,拱辰门。城门外均有半圆形城墙一道,叫“月城”。(参胡珠生《温州古代史》)
02
永嘉建郡是晋元帝的重大决策
永嘉郡城是否郭璞选址规划的,当今学界有不同看法,持否定意见的理由之一:永嘉郡的同一年即晋明帝二年六月(324)郭璞即被王敦杀害,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不可能(也来不及)到温州选址卜城;理由之二:这么重大的一件事,为什么《晋书》上没有记载;三是他们认为世传有关古诗、古迹,是出于后人附会。
永嘉置郡是晋明帝元年(323)公布的,但决策、选址是晋元帝时完成的。西晋八王之乱,琅琊王司马睿于307年南渡建邺(后改名建康,今南京),316年称晋帝,建武元年三月(317)在建康称帝(元帝),史称东晋。
晋元帝在位六年(317-322),元帝时期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怎么安置北方南下的移民(侨民),二是北方南下的世族集团和江南土著大姓的矛盾问题,当时的土著高门、地方领袖多是孙吴时代形成的,故又叫侨吴问题。元帝采取了设郡(县)置侨制度,礼贤士族,侨吴结合,较好解决了这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内部军事叛乱问题,南北朝划淮而治,东晋重兵布置在长江中上游,荆州是军事中心,兵权为王敦掌握。下游南京、扬州是中央司马集团,是政治中心。两个中心,一文一武,形成武强文弱,荆重扬轻局面。王敦早怀问鼎僭越篡位之心,他拥兵自重,终于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在武汉起兵反叛,兵临京城逼宫,逼死了晋元帝。这个问题是晋元帝的心腹之患,主要采取“设郡制荆”(扩大阵营,任命反王官员)措施来对付王敦。永宁县是南京扬州的大后方,粮食和兵源基地,永宁长贺齐等都是东吴土著,永嘉设郡具有加速发展后方兵力,促进侨吴结合,安置侨民,助力制荆等重要意义。永嘉置郡是元帝决策的无疑,柏杨版《资治通鉴》第11册中公元322年正月至三月“王敦之变军事形势图”上已有永嘉郡,证明了永嘉郡是晋元帝时代决定并做了前期工作的
03
郭璞在温的足迹和遗存

图片郭璞塑像

郭璞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为避战乱,于永兴元年(304)举家南下,永嘉五年(311)避地建邺(今南京),被日后的晋元帝和丞相王导引为幕僚,参与社会调查、复国献策和重大军事卜筮。
元帝登基后(318)任命郭璞为著作佐郎,永昌元年(322)又擢升为尚书郎。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郭璞曾为营建国都占卜、规划,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撰写的《神仙传》中述及此事,称“璞尽规矩制度,仰范太微星辰,俯则河洛黄图”。现代编撰的《南京通史六朝卷》载:东晋初年国都建康的礼制建筑社稷宗庙、太学等皆为郭璞卜筮决定。郭璞参与永嘉郡城的卜筑营建,应该说在情理之中。
古代“贵道而贱迹”“道”是世界的本源,事物发生发展的原理。“迹”是器,是事物。郭璞卜的城是器,卜城是事 ,所以早期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宋代学术下移,文化发达,社会上出现一股寻根热,金石、考据、谱牒活动异军突起,野史、通志、碑乘、私人修史风行。南宋祝穆编撰的历史地理类著作《方舆胜览》首次披露了郭璞卜筑永嘉郡城这件事。乐清籍南宋景定三年(1262)进士刘黻记述了郭璞来温路过家乡奠瓯治之行迹,他的《蒙川遗稿》卷首转载了元初郑滁孙《朝阳阁记》曰“将入雁荡,有聚落曰郭路,父老云:晋郭景纯奠瓯治时所盘桓也。”反映郭璞来温踪迹的记载还有南宋中叶何镗《王忠文公祠记》载:自宋乾道中奉敕建祠郭路里第。《乐清地名志》“郭璞奠瓯治时,曾路经本村,故名郭路”。记载郭璞来永嘉卜城的最早志书是南宋绍熙三年(1192)的《永嘉谱》。《谱》今佚,明时尚存,弘治府志应用之:“南宋《绍熙旧谱》俗传郭璞初欲于白石塘建县治,后以土轻不果。”明初宋濂《温州横山仁济庙碑》:“祠初在城之西郊,及更永宁为永嘉郡,郭璞相土,迁之于西洋(蛟翔巷四中旧址),遐迩徼灵者无虚日。”还有一些旁证郭璞来温州城的遗迹、遗存、遗传:
图片2008年重建的富览亭(资料图片)
1.郭公山  原名西廓山,后人为纪念登该山卜城改名为郭公山。为缅怀郭璞卜城,永嘉郡城历史上建造了郭记室祠、郭仙庵、白鹿庵、杏花堂、富览亭等纪念建筑。至今大多已废圮。
2、郭记室祠  记室为郭璞在王敦手下任职之名—记室参军。在郭公山下,塑白鹿衔花于侧,后迁白莲堂内,设公神位,其祀逐废,后移祀于镇东塔。
3、郭仙庵  在海坛山巅,已毁。
4、白鹿庵  在海坛山西麓,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占地3.77亩,正殿三间,东西两廊,现存建筑面积486平方米,并改名白鹿禅寺,寺前有古井等。
5、杏花堂  在三角门外,已毁。
6、富览亭  在郭公山顶,传说晋王羲之曾题词赞美山水之胜,宋嘉佑三年知州楚建中重建,清同治年巡道方鼎锐又建后毁,历代著名文人楼钥、翁卷、姜夔等有题词、题联、题诗。2008年温州市政府重建。
历史上还有一些可证此事的诗词。主要有唐敬宗时温州刺史张又新有《郭公山》题咏:“昔贤登步立神州,气象千年始一浮,南望群山如列宿,北观江水似龙虬。”
南宋林景熙《登谢客岩》诗有“ 巀嶭镇九斗”句,元统二年(1334年)章祖程注云“《郡志》:始议建城基,郭璞登山相地,九山错立如北斗,因谓之斗城。”
04
郭璞学术思想的实践和结晶
纵观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多数郡城、县城城址,都有卜筮相地攻位等程序,且进行多方案比较的传统。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顾炎武辑录我国第一部都城历史专书《历代宅京记》序言中说:“自古帝王维系天下,以人和不以地利,而卜都定鼎,计及万世,必相天下之势而厚集之。”不过,我国古代城市选址这一深邃的思想智慧是蕴含在易、阴阳、五行等深奥的学科里,并披上“风水”的外衣,用“象天法地”理念、“望祭”卜筮之术实施的。

图片后人刊刻的郭璞著作

郭璞是我国古代掌握这门学问和技术的少数人之一,《晋书》曰:“璞妙于阴阳历算,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资治通鉴》说郭是“朝士有时望者”,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后世言地学者,皆以璞为鼻祖。”他从十一岁开始,迄四十六岁止,约花了三十六年时间,潜心研注《水经注》和《山海经》,对我国河口山水形势和演变规律尽观其眼,了然于胸。永嘉置郡时,温瑞平原虽然已基本成陆,但地势低洼,湖泊沼泽星罗棋布,草莱丛生,下河乡平原中的梧田至三垟一带还是泻湖,而今永强平原仍为浅海。他放弃了当时来说建设用地较好的江北而选中今址,其科学性一是预见了河海交汇处的水文造地趋势,二是预见了郡城向河口港发展的性质,把握了河口港城市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深水港和腹地。他还有两个预言,一为斗城可御寇长保平安;二曾说过海坛沙涨,温州出相,一千年后气数始旺。这两个预言都应验了。
尽管郭璞卜城这件事到宋朝以后才见诸历史地理志书,而且有附会、傍名人效应之嫌疑,但这是郭璞学术思想的物化和结晶,是不容否定的,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嵌进永嘉郡城历史长河的源头。
图片温州城区模拟
永嘉郡城的选址和规划,是我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创新和里程碑。为缅怀郭璞卜城之功,深挖郭璞卜筑郡城的学术思想精髓,温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分会,曾于2003年在温州联合召开《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第六次年会暨温州古城建城1680周年郭璞规划思想学术研讨会》。是年,郭公山列为城市公园,塑造了郭璞纪念像和郭璞相城大型浮雕,新建了“郭璞亭”。20年后的2023年,永嘉郡城卜筑1700周年,温州又进行了系列纪念活动,足见人们对这方古城的珍重热爱之情。




编辑:金  辉  陈 复
校对:夏忠义 音频:王志尹
审核:金柏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