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黄的栽培技术及管理

 lufsan 2023-06-06 发布于江苏

一、概述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干燥的块茎入药,生药称地黄。呈块状,因栽培品种的不同块根形状有差别,但均肥大,直径2~6cm。表面黄色、浅红黄色或黄褐色,具皱纹,有芽痕。味微甜而略苦。以粗壮、色红黄者为佳。

地黄为我省名贵中药材,主产温县、博爱、武陟、孟县,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早在公元前718年周朝时期,地黄就已列为皇帝的贡品和馈赠亲友的珍品。有“久服轻身不老,生者优良”之说。

明代《本草蒙筌》载:地黄“江浙种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而力微,怀庆生者系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

李时珍曰:“今人推以怀庆地黄为上”。

我国栽培地黄历史至少有900余年,现在多用栽培品,根较粗大,仍以河南怀地黄为道地药材。

药材性状及功效

生地黄 亦名“生地”。多呈不规则的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表面皱缩,横曲纹不规则。断面灰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微有光泽,具黏性。味微甜。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者为佳。

生地黄性寒,为清热凉血之品,具有养阴清热,凉血生津的功能

生地炭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熟地黄 性状与生地黄类似,但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以块根肥大,味甜者为佳。

蒸熟地药性由寒转温,功能由清转补,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

熟地炭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虚损性出血。

商品名

怀生地:又名怀地黄、怀庆地黄为产于河南温县、博爱、孟县、沁阳、武陟(旧时怀庆府)一带者,品质最优,产量最大。

干地黄:又名生地、生地黄、干生地等为鲜地黄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而成。

大生地:指根茎肥大体重者。品质较优。

小生地:又名细生地、根生地、次生地指药材个体细小如根者。品质稍次。

以上商品以块根肥大、味甜者为佳。

形状

鲜地黄纺锤形或圆柱形条状,中间常缢缩作连珠状;表面淡橙色,具皱纹、皮孔及芽痕;肉质,易断,断面黄白色,皮部有橙红色小点;味微甜、微苦。生地黄不规则团块状;表面灰棕色或棕黑色,极皱缩;质韧,断面棕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

【性味功效】

鲜地黄 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属于清

热凉血药。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

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

生地黄 性寒,味甘。归心、肝、肾经。属于清热凉

血药。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

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等。

用量:鲜地黄12~30g,生地黄9~15g。

功能主治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后,止血;

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

生物学特征

(一)生长发育

1.地黄种子小,千粒重约0.15g。地黄是光萌发种子,田间25 ~28℃条件下,播后7 ~15d即可出苗,8 ℃以下种子不萌发。

2.地黄根茎播于田间,25 ~28 ℃10d出苗, 8 ℃以下根茎不萌发。地黄根茎繁殖能力强,生产上一般常常用根茎繁殖,但根茎上部粗度为1.5 ~3cm的部位芽眼较多,营养丰富,幼苗生长茁壮,产量较高,是良好的繁殖材料。

3.夏季高温,地黄老叶枯死较快,新叶生长缓慢。

4.地黄花果期较长,7 ~8月为根茎迅速生长期,10 ~11月底上枯萎,全生育期140 ~180d。

开花习性

地黄在早春出苗后即出现花蕾。每朵花冠从出现到开放需6 ~7d,每朵花期3 ~4d。开花一个月后果实成熟,每株收3 ~7个果实。每个果实中含种子22 ~450粒。

生态习性

耐寒,耐旱,喜光,喜肥,怕积水,忌连作。

喜温和气候,需要充足阳光,块根在气温25~28℃时增长迅速。

对土壤要求不严,肥沃的黏土也可栽种。

地黄喜温和稍微有点湿润的气候,载培时易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粘土地根茎瘦细、质量差,不宜重茬,连作要在三年以上,前茬作物忌萝卜,油料等。

1.温度:年平均温度15 ℃,极端最高温度38 ℃,极端最低温度-7 ℃,无霜期150天左右的地区均可栽培。

2.光照:喜光植物。

3.水分:空气湿度过大,土壤积水都不利于地黄的生长发育。幼苗期叶片蒸腾作用强,土壤不能过分干燥,生长后期土壤含水量要低,不要积水以防根茎腐烂。

4.土壤:地黄喜肥,喜生于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田块,砂质壤土、冲击土、油砂土最适宜,产量高,质量好。

市面常见品种选择

1.脱毒短勃金九

2.脱毒吨王

3.万斤

4.脱毒三号

5.怀丰

6.沁怀

选地

地黄是喜光作物,适宜在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和轻壤土生长。块根膨大期涝洼积水可使块根大量腐烂,严重减产,故选地时要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势高燥,能灌能排的沙质壤土,且不宜与高秆作物为邻。地黄忌重茬,重茬导致严重减产,以致绝收;也不能与花生、豆类、芝麻、棉花、油菜、白菜、萝卜瓜类等作物连作,可选前茬为小麦、玉米、谷子、甘薯等禾本科作物的地块。若重茬,需间隔8~10年。

整地、施肥:

春栽地黄旋耕前亩施硫酸钾复合肥150kg,深耕细耙将肥料翻入土中,禁止施用硝态氮肥。

种植:

种植时间 因各地的气候条件及品种的不同而栽种时间不同,但一般可分为早地黄和晚地黄,早地黄于3-4月上中旬栽种,晚地黄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种。

块根繁殖:  

培育种块 ①窖藏种栽 ②倒栽留种 ③露地越冬留种。

首先要选用生命力强,发芽率高的当年新种块。块根上部直径为1.5~3 cm部位芽眼较多,是良好的繁殖材料。其次种前应对种块进行药剂处理,防止种块腐烂,保证一播全苗。具体方法是:播前2~3d将种块掰成3~4cm的小段,用50%多菌灵500~800倍液浸种15~20min,捞出晾干后即可栽种,忌阳光暴晒。

密度 地黄地上部叶片大,长势强,地下块根大,等级高。行距21~24cm,株距4-6指。每亩需种栽150kg左右。覆土3~4cm。

人工栽种 先用耧或窄锄头在埂两边开4~5cm深的小沟,然后每公顷用70%的敌克松原粉30kg和50%辛硫磷乳油15kg加少量水后混以细土,均匀的撒入沟内,用五指爪混搅后,按密度要求,将处理过的种栽平放沟底后覆土,蹲实保墒即可,底墒不足时可浇1次小水。

.机器栽种以上可以忽略

苗期管理 春栽地黄由栽种到出齐苗一般需25~30天,墒情不足应及时浇水造墒,但浇水后要结合除草进行浅锄保墒。

间苗补苗 幼苗长到小碗口大小时,对一株双苗或多苗的应选晴天将其切掉,每穴只留1株壮苗,如有缺苗可选阴天,用备用苗带土移栽,随即浇水即可成活。亩留基本苗2000至8000株,土地肥活者,可适当稀些,贫瘠土地可稍稠些,(可忽略)

除草和摘花 地黄田杂草较多,地黄根浅,要浅锄,以免伤根。前期可用小锄浅锄,中后期以人工拔草为主,以免伤根。一般以封行前进行三次。最后一次稍深些。如发现地黄开花现蕾应及时摘除,以免消耗养分。除苔后可提高地黄的产量和质量。

追肥 以稀人粪尿为主。结合中耕,第一次每亩追施人粪尿2000kg,饼肥50kg,第二次每亩追施人粪尿2500kg,饼肥50kg,过磷酸钙50kg(如果底肥已施过,过磷酸钙和饼肥应不施或少施)。第一次在立夏前后,第二次在处署前后,因处署前后地下根茎正在膨大,所以施肥要及时。封行前,还可以按第二次的追肥量稍增加些磷肥,进行第三次追肥。(人粪尿可施可不施)

清除串皮根 地黄能在块根处沿地表长出细长的根,称串皮根,应全部除掉。

中期管理:

地黄生长进入7月份以后,地下部从拉线到膨大,地上部叶片增多,叶面积增大,是生长最旺盛时期,也是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高温高湿梅雨季节和多种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管理上应以防为主,促控结合。

浇地及排水:

地黄进入膨大期,应节制用水,少浇勤浇,不可大水漫灌。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烂根。当地黄叶片白天萎蔫下垂,傍晚不能直立时(地黄需水临界期),应及时浇水。平时浇水应做到“三浇四不浇”,即施肥时浇、夏季暴雨后小浇(防止雨后天晴烈日暴晒)、旱象严重时勤浇;天阴有雨时不浇、中午烈日下不浇、天不旱不浇、地黄苗长势过旺不浇

追肥:

8~9月份地黄生长进入膨大期,各种营养需要量较大,应及时进行追肥。一般在封行前,每亩施硫酸钾复合肥20kg、尿素15kg。封行后可用1%的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2~3次,能明显提高地黄产量,改善品质。

病虫害防治

地黄苗期病害很少,主要害虫有地老虎、蝼蛄等,每公顷可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500g加少量水,拌炒过的麦麸或豆饼75kg,于傍晚撒施,进行诱杀。同时在齐苗后用70%代森锰锌或58%的甲霜灵.锰锌或50%的多菌灵或50%敌克松500~800倍液加病毒比克对幼苗进行1次全面灌根,可预防和推迟枯萎病和病毒病的发生。

1)地黄枯萎病 初期叶柄出现水渍状的褐色病斑,之后腐烂,茎叶萎蔫下垂,根部腐烂。

(2)轮纹病 叶面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同心轮纹明显。(3)斑枯病 5月中、下旬发病,7~8月雨季严重。叶上有黄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无同心轮纹。上生小黑点。

防治方法:叶斑病,轮纹病,发病前要用代森锌或波尔多液叶面喷施2至3次,退菌特800倍液灌根一次。

①清洁田园,集中烧毁病残株;③栽种前,种栽用50%的退菌特500倍液浸种栽;②发病前喷1∶1∶120波尔多液,每10天一次,连续2~3次。 ④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灌根。

虫害防治:

地黄易发生的害虫有红蜘蛛、甜菜夜蛾、银纹夜蛾、跳甲、斑须蝽和棉铃虫等,可喷施48%乐斯本10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800~1000倍液加高效除虫菊酯800倍液,以及20%哒满灵等高效低毒杀虫、杀螨剂,一周内连喷2次即可控制虫害的发生。据试验,10%除尽1500倍液防治甜菜夜蛾效果较好。

(一)采收

根茎繁殖的地黄,当年秋季叶子逐渐枯黄停止生长后,即可采收。收获时先割去地上植株,刨收时注意减少根茎的损伤。

鲜地黄

1、纺锤形或条状,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

2、肉质,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桔红油点(分泌细胞),木部黄白色,导管放射状排列。

3、气微,味微甜、微苦。

加工

(1)生地 生地黄加工方法有烘干和晒干两种。

晒干:根茎去泥土后,直接在太阳底下晾晒。边晒边发汗,至根块无硬心,质地柔软为止。压时要轻,切忌独压,一次压不好,最好要隔一段时间再压,三次五次均可,以后慢慢干燥。因生地含糖性较高,干的成度以挡手不粘,手摸为干硬为主,否则将为湿货,不为扩干计算,切忌勿用硫磺熏蒸,以防降低药效。

烘干:将地黄按大、中、小分级,分别装入烘干槽中,上盖麻袋,开始温度为55 ℃,2d后升至60 ℃,后期再降到50 ℃。在烘干过程中,边烘边翻动,当烘到根茎质地柔软无硬心时取出,堆闷发汗,当地黄根茎发软变潮时,再烘至全干,一般4 ~5d就能烘干。生地以个大,货干,断面油润,乌黑为好。

生地商品规格

《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不分产地,将地黄分为五个等级,具体标准为,但是提出地黄保持原形,不必加工搓圆。  一等 纺锤形七条形圆根,体重,质柔润,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断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具有油性。无芦头、老母生心、焦枯、霉蛀。每公斤16支以内。  二等 每公斤32支以内,其余同一等。  三等 每公斤60支以内,其余同一等。

四等 每公斤100支内,其余同一等。 五等 油性少,支根瘦小,每公斤100支以外,最小货直径1厘米以上,其余同一等。

生地出口商品规格

干货,具有油性,条形或圆根,体质柔实,皮纹细,表面灰白或灰褐色,断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显菊花心,具粘性。无枯心、焦枯。

一等圆身生地 每公斤20支以内。  二等圆身生地 每公斤22~48支。  三等圆身生地 每公斤50~80支。  一等长身生地 每公斤32支以内。  二等长身生地 每公斤34~80支。  三等长身生地 每公斤82~100支。  小生地 每公斤180支以外。不带毛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