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身远志,未来可期

 新用户5226BA5a 2023-06-06 发布于云南
看到了,看到了,喜讯也!



凤庆一中学子李晓安被清华大学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录取!


✪ω✪(一)

发文的是我高中时期的地理任课教师石老师。再准确一些,他是教过我三个学期的地理老师,从高一第二学期的中后期,到高二一年结束。高三时无缘再听他的课,但是他曾经的教诲仍铭记于心。


他是一位地理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的老师,也是一位把工作和生活都过得像诗一般的老师。他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喜欢“静则读万卷书,动则行万里路”,坚持“身与心,总要有一个是在路上的”。

听他的课,不仅仅学到课本上的一些考点,也学会很多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和学科术语。跟着老师的思路,你可以在谷歌地图上遍览地球上的每一个有趣的地方,可以通过一些图片了解一个国家,也可以通过一首歌就大致明白某个地区的人文风情。

石老师真的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师。以前初中时候,在地理课上打瞌睡的同学,往往会被地理老师的吼叫声惊醒。那也不算是骂人,而是当讲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提高音量、加重语气,这样一来,走神的同学自然是被吓醒了。

总感觉,要说高中课堂上没有打瞌睡的同学,那一定是骗人的。

上地理老师的课,打瞌睡的同学并没有一打瞌睡就被高声吓醒的殊遇,而是全靠自觉。毕竟石老师上课一直都是温文尔雅、声音轻柔、吐字准确的样子,这么温柔的一个老师,又怎么会提高音量吓人呢?印象中石老师从来没有骂过一个同学。

可当你打瞌睡的次数多了,老师也不怪你的时候,你的良心还过得去吗?过不去吧,你会陷入自责和羞愧当中,你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会主动的有所改变。

这样的话,老师“以静制动”的初心也算是完成了。

记得高一第一学期,课间听同学提起,石老师在百度文库上发表过文章。不太相信身边的人会出现在网上,就去查了一下,果然找到相关的文章了。那时候觉得,石老师真是一个儒雅之人。

后来,有幸听了老师一年多的课,课堂内外也了解到一些关于老师的轶闻,觉得石老师真的是一个学识与才华兼具的老师。

现在还记得,高二晚自习上拿着《五·三》习题册去问老师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有些问题问得很有道理,老师给我解释之后,还会在班上公开再讲一遍。不过很多时候都是我自己没思考到位,还没把地图和题意好好整理明白,就去问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而让我难以忘记的,其实是不论我们问的问题是有深度还是很多余,老师都会耐心的解答,从未有过半分敷衍。

后来,我去了别的班,被别的地理老师教到,私下里也常常跟以前同是石老师教过的同学朋友聊起石老师,聊起他引导我们打开地理思维方式,聊起他上课时候总穿一身蓝黑色西装或者衬衫,聊起他温声说过的教诲。

想到一件事,实在有憾,跟了我五年的《高中地理地图册》被我弄丢了。从一开始2014年文理分科它就陪着我,到2017年高考结束了,我来到外乡读书它也陪着我,2019年却被我弄丢了。我把它从凤庆带到了普洱,又让它陪我度过一段普通的大学生活,最后它却被我搞得不知去向。可能是在搬宿舍整理书籍的时候被当作无用的书处理掉了。

这本书上,记载着石老师特别提过的一些知识点,也记录着关于老师学地理的心得,以及自己的一些学习总结。可惜就这么被我弄丢了,再也不能翻开书重温高中地理知识了,高中那段时光,也被我一并遗失在了搬宿舍的日子。

后来无意中发现老师有公众号,里面最初是那些曾经在课堂上教学用过的PPT课件,老师整合修改之后再发表到公众号上。之前他跟我们说过,以后上课,连课本都不用带,只要教室里有网络,就可以把教案放在U盘里,或者放在网盘上,上课的时候直接打开来用,这样上课就轻松太多了。每次看到那些PPT课件,总感觉我们还没毕业。


说起来,自己想学着弄公众号,也是受石老师的暗示和鼓舞。每次读完石老师的文章之后,都会去留下只言片语,有时候自己胡乱说的一些观点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这令自己很开心。
有一次在简书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我唯一一次把它分享到朋友圈,被老师看到了,他给了我赞许。我说:“哈哈,让老师见笑了,我就是随便写写。”
没想到老师居然说:“不错,随便写写都能这样,要是好好写不是更好。”

于是我想着,要不就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收录在公众号里面好了,这样日后回头看看,也能留点念想。于是就有了我的个人公众号“听枫忆桐”。

之后老师也会发表一些看法,眼光独到,观点鲜明,也有可采纳的地方。于是就一直关注它,慢慢的,它成了我获取母校资讯的一个小渠道。有学弟被清华大学录取的消息就是这样得知的。

✪ω✪(二)

按理来说,高考已经与我无关,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就成为过去式了。不管当时考得怎么样,如今混得怎么样,其实都不愿再提起。

只是见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是自然而然地感到兴奋和欣慰。


凤庆县第一中学,她是我的高中母校啊!是我们奋战了三年的战场,亦是促成我心性稍微改变的一个重要地方。

人岂能忘本,就算毕业之后出了母校大门就再也没进去过,就算是学校对非学生人员的出入管理越来越严格,也无法磨灭母校在每一个已经毕业的一中学子心中的喜爱和牵挂。


曾听人说,凤庆一中的绿化环境很好,学习氛围也强,这是其他普通高中学校模仿不来的。因为,那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种责任。


闻讯而来,一中人果然不负众望,不论是老师 还是学生,都是我所期待的那样优秀模样。

石老师在他文中说:
最终被清华录取的4名同学分别是——2014年的杨月娇(高校专项)、2016年的张凤强(高校专项)、2017年的李兴玺(国家专项)、2019年的李晓安(国家专项)。”

当然,还有一些是被985、211的高校录取的,凤庆一中2019年的“专项计划”批次情况,具体石老师已说明,详见​他的《恭喜凤庆一中李晓安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一文。

还记得当时我们的年级主任李老师常说,他所教过的学生当中,与杨月娇学姐同一届的那些学生的努力程度,就算不是空前,也一定是绝后的。他经常在广播上给我们讲那一届学长学姐们的辉煌故事,也对我们提出要求。

可能他觉得我们那一届学生没有学长学姐们努力吧。但是足够努力的人,总是会被发掘,与我们同届的李兴玺同学,就是清华大学国家专项“领军计划”的首批录取者。


如果没有背后孜孜不倦的十年寒窗苦读,又哪里来的一朝成名天下知?

以前的我们,道理都懂,但是行动上却拖拖拉拉的,一点也没有要干大事儿的样子。我曾想着,如果那时候不要磨磨蹭蹭,而是争分夺秒的努力生存,坚定不移地前进,高考结局会不会就有一点不一样呢?

其实如果再来一次,可能我们还是会被迫选择那种状态生存吧。“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激流之下不勇进者,则必退。

没有什么“再来一次”的容易事儿,要想进步,首先自己要往前走,才能一步一步地进,一步一步地改变。

话说回来,在备战高考的道路上,自控力确实很重要,而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拼搏也很重要。我想起来一句话:良师之所以称之为良师,不是因为这个老师本身有多厉害,而是他教出来的学生有多优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到了凤庆一中,你能学到不止一些高考知识和每一个普通高中学校都会教导给学生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种担当。

犹记得校训“修身远志”,犹记得逸夫图书馆,还有逸夫楼,那是每一届高三学生的风水宝地,是我们高考的预战场。

最后,真想跟下一届即将入学的学弟学妹们说,来凤庆一中,你永远都不会后悔。


(图片源于个人旧相册、一中官网和石老师的文章及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