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唐诗8:李白《渡荆门送别》∣李白拜会大师发生的三段精彩

 读读镇 2023-06-07 发布于广东

品 读 唐 诗  8


中/华/诗/词/文/化







李白三气
常想,李白之所以为古今中外的世人喜爱,概因李白身上的“三气”,这三气是大家心中所向、但又囿于现实而难为之行的自由率性。于是,李白成了大众的情怀寄托、精神向往。
此三气为:豪气、侠气、仙气。

今单说仙气,说说诗仙之名。
诗仙的名字最早是拜贺知章所赐,当年贺知章读到《蜀道难》时,对李白才华赞不绝口,怀疑李白简直不是凡人,而是谪仙人。
又据说李白出生时,他妈妈就梦到“长庚入怀”,也就是梦到太白金星下凡,这为李白的“谪仙人”又坐实了一层传奇色彩。

究其实,这种美誉除了李白的绝世才气之外,还在于李白的仙风道骨气质。而仙风道骨的气质,则源于道家修养。
确实,李白与道家极有缘。

这不,十来岁就读《庄子》的李白,刚刚出三峡、过荆门,来到江陵,就结识了一位曾被唐玄宗召赴京师却不受官爵的道教大师司马承祯。

这次幸会,也为后来李白留下唯一传世墨宝种下了墨香之缘。这件稀世珍宝经数代皇帝和大家之手,最后收藏于北京故宫。

此珍宝故事,以及此次幸会发生的精彩,且从李白出三峡说起。














出三峡
仗剑去国的李白挥别峨眉山月,顺江而下,览一路旖旎出了三峡。

到了荆门,李白望长江两岸,两山夹峙,恰如长江大门,荆门山和虎牙山南北雄峰镇守。

待轻舟穿过,回头望去,连绵巴山已然远去,极目楚天,但见平阔舒展,大江东去。
李白不由感从心发,一首《渡荆门送别》吟啸两岸。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青年李白就这样心旷神怡地来到了江陵,古也称郢城。即今天的荆州。

江陵是荆楚文化的中心,这里有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楚王好细腰的章华台也在此地。
李白自是一番游历,不亦乐乎。

恰好,南下衡山的道教大师司马承祯也经过江陵,李白慕名前往拜会。

这次拜会,两位忘年交互相欣赏,李白也因此留下了三个精彩的历史印记。














三段精彩
精彩一,便是司马承祯对李白的高度赞誉。

二十来岁的李白,在年近古稀的道教大师面前,思路开阔地谈起了他对老子“无为”精义的理解,司马承祯听后发出“妙解如君,始可与言道已矣”的首肯,并发出了“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的无期之约。

精彩二,是李白为此写下了《大鹏赋》。

得到司马承祯的夸赞,青年李白大受鼓舞,直把司马承祯比作《神异经》里的希有鸟,自比为《庄子· 逍遥游》中的鲲鹏,痛快淋漓地写下了奇思异想的《大鹏赋》。

精彩三,是从此种下了李白传世墨宝的墨香之缘,也就是开篇说到的珍宝故事。
道教是唐朝的国教,唐玄宗曾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修建了阳台宫。

李白和司马承祯的这次相见后,时隔二十余年,即744年,李白和杜甫高适同游阳台观,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惟留画作。李白睹物思人,挥毫写下了唯一传世的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全文寥寥二十五个字,俊逸洒脱,豪放不羁。(见上图)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初出三峡的精彩,似乎都在为李白的青春奏响了昂扬序曲,一如穿越荆门的小船,目之所及,是“山随平野尽”;心之所驰,是“江入大荒流”。

李白隐隐觉得,他已经一脚迈进了开阔的人生之门。














注释·赏析
《渡荆门送别》·李白

【注释】
荆门:即湖北宜都的荆门山
楚国:古称荆楚,春秋时期,湖北一带属楚地。
大荒:诗指广阔的原野。
海楼:即海市蜃楼。

【赏析】
首联叙事,交代了乘船远渡,出了荆门,来到楚地壮游。

颔联写景,视野雄阔,“随”和“入”两相呼应,生动描绘出随着船的顺江而行,群山渐远,平原舒展,以及江水流入开阔原野的动态景象,读来眼前浮现大山隐去、大江浩阔的大气象。

穿过荆门,不独有动态的气势,也有平静的大美。颈联接着移步换景,前句见夜晚静美,月如天上飞来的明镜;后句望云彩瑰丽,如海市蜃楼般壮丽。

颔联见雄阔,颈联见高远;颔联于舟行中动观气势,颈联于昼夜静观风景。

尾联呼应首联,离开故乡出荆门,万里行舟,依依送别的,还是我的故乡水。

【译文】
乘船远渡,已出荆门以外,
我来到了楚地游览。

随着平原旷野的渐渐辽阔,连绵的大山也渐渐远去,
江水自此流入了广阔的原野。

月映于江面,宛若天上飞下的明镜,
云彩瑰丽,连成一片海市蜃楼。

还是依恋故乡的水啊,
送我远行,泛舟万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