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自然活法》五十八讲(04):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

 启明灯 2023-06-07 发布于山西


△点击播放音频

亲爱的灯芯,

吉祥如意。

当下,

您的感觉如何?


《传习录》第142条

【原文】

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向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六如仇雠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其教之大端,则尧、舜、禹之相授受,所谓“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其节目,则舜之命契,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下至闾井田野,农、工、商、贾之贱,莫不皆有是学,而惟以成其德行为务。何者?无有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辞章之靡滥,功利之驰逐,而但使孝其亲,弟其长,信其朋友,以复其心体之同然。是盖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于外者,则人亦孰不能之乎?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迨夫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葵、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备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哺育之愿,惟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故稷勤其稼,而不耻其不知教,视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乐,而不耻于明礼,视夷之通礼,即己之通礼也。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此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01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说实际上每个人甭管是你,甭管是我,甭管是苍蝇、蚂蚁,甭管是猪、马、牛、羊……甭管是什么,佛陀讲“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

阳明先生也说过“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这个东西天生自带的。说天生自带的这个东西人人都有,所以他讲“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一开始和圣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圣人是全然接受、全然包容、不做评判、不做定义。而且他的感觉就是带着喜悦、带着亲爱、带着慈悲,就自带的这些东西。所以每个人都一样。“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就是和圣人没区别。

但是这问题来了,“特”就是“但是”的意思。说但是“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这么看就看出来了,这个日子开始过得不爽了。

为什么过得不爽?我本来是个圣人的心,我本来那感觉就有,但是为什么后来那感觉就没了呢?这儿讲得挺明白的,只是因为我被“有我之私”给隔开了。“间”就是隔开的意思。啥意思呢?就是因为你老想着这是“我”,有了“我”了。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小猫、小狗,一生下来跟它娘亲得不得了。这个小人儿也是从娘肚皮里面出来,跟他娘也是亲得不得了,爱娘爱得不得了。后来怎么跟他娘就有了情绪了呢?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疏远了呢?

因为“有我之私”,这个时候那个“我”出来了。说,“妈妈对老二好,对我不好。这个事儿是我妈这么自私。”实际上你这么想这个问题,你这么去做这个定义的时候,是你自己有私。

心理学的说法:独立意识开始成长了。什么叫独立意识?就“小我”出来了。所有的事情,当我们把“我”这个概念一建立起来的时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世界和“我”隔开。本来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

但是画了小圈儿,圈里是我,完了这个世界隔开了。世界失去了,那个整体的失去了,你就认为小圈儿里面是我。有的人那个圈画得稍大一些,有的人那个圈画得小得不得了,小得肉眼不可见。那么请问这个人能活成什么样?

02

所以为啥活不出来呢?“特其间于有我之私。”因为他被“有我”的这个私欲隔开了。“隔于物欲之蔽。”就是他开始相信这个世界是固定的,就是我们讲叫物质的。什么叫物质呢?你有没有发现物质这个东西它没法分。

我曾经举过这个例子,说我拿一盒火柴的时候,咱们分一分。一盒火柴分下去,每个人分不了几根,但是这是你站在物质的角度看问题。如果我是分火苗呢?火苗不是物质的吗?我们讲叫能量的。

我如果分火苗,那么我这分下去,就不是把这个火苗越分越小了,而且这个火苗越分越大,越分越完整,越分越有能量,这叫分享。所以这个人不明白呀,他就“隔于物欲之蔽。”

他被物质的这种欲望,关于物质的恐惧感(什么叫恐惧感?就是怕没有),把他的那个爱,把他的好感觉,把他的光明,把他的明白全部都障住了,“隔于物欲之蔽。”

那你现在看,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人越物质,那么这个人活得越不开心,因为他把他本来的那个喜悦给障住了呀!

又说“大者以小,通者以塞。”说本来好大的一个东西,大到什么程度?大到摩诃,大到无穷无尽。就是这么大的一个东西,结果让你活得那么小。我们都说“诶,这个人气量太小了,这个人啊活不出来,这个人一看没福报。”

为什么呀?小嘛。我们讲“量大福大”呀!一看这人这么小就知道没福报,一看这人就憋屈,这就“大者以小”。本来很大的,可以很自由的一个生命,结果活得那么受限制。

然后讲“通者以塞。”本来是通畅的,本来干啥事儿都顺得不得了,你要实现一个什么东西,这边起心动念,那边就能实现。本来就是这样,我和万物是一体,通着的。结果呢,“以塞”就给活得堵住了,你那个内在的感觉也堵住了。

什么叫内在的感觉也堵住?你体验一下那感觉,你会发现“怎么搞的,怎么老觉得哪个地方不通呢?怎么老觉得什么地方堵着了呢?”自己把自己活堵了。因为你一直在强调“我、我、我”,把自己堵住了。

所以我们经常讲那么一句话,就是一个人他一生要取得的成就——所谓的成就,就是各种各样的幸福感的总和,就一个人一生体验的各种各样的幸福感的总和。他事业的成就、家庭的成就,各方面的成就取决于什么?取决于这个人无我的程度。

越无我越幸福,越强调小我,这人越惨,越活不出来。而且这个东西是你自己内在真实的感觉,不是信念。不是跑去告别人“我无我”,不是这个,而是你里面真的是不是“无我”。

03

所以接下来就讲啊,“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什么叫“人各有心”?就是你有一个小我,我有一个小我,就是你画了个圈儿,我也画个圈儿,他也画个圈儿,满世界有很多小圈儿。

各自都认为那个小圈儿是个我,所以各自就有了各自的感觉了,各自就有了各自的信念了,各自就生了各自的逻辑了,各自就创造各自的物质了。世界就这么来的,你就想茫茫大海,好大好大的一个海,海里面好多好多泡泡。

A泡泡觉得我就是这个泡泡;B泡泡认为我就是这个泡泡;C泡泡就以为我是那个泡泡。完了各自执着于那个泡泡是自己,谁也不知道自己就是大海,大海就是自己。所以这儿“人各有心”,各有各的限制性的想法,各有各的“有我”的想法。

接下来是什么?“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结果自己的父母、兄弟,死活看不惯。人家养你这么大,人家陪你长这么大,你还不知感恩。你还老觉得人家对不起你,你还老觉得这个世界多么的冤枉你。

那只能说你这个人,什么什么不如。你没有感恩就算了,你还跟人家“仇雠”,你想你的内心是多么恶毒。就是今天讲多烂多烂的一个人,你还这么的看人家。

阳明先生又说了,“圣人有忧之。”圣人就怕你沦落成那种样子,“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那么圣人很担心这个事情,就怕你活不好,所以他特别把“天下万物一体之仁。”这句话要教给你。

就是你用爱的这个心,爱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人都是爱着的感觉,用这个心来告诉大家。就把你内在本有的那个东西开启出来,叫“以教天下。”

根据2021年9月4日在太原市素清松茶餐厅的讲座整理

您的每一句话  我们都会认真听

欢迎留言分享 点击这里,说你想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