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读|水熊:从章太炎先生那里学科学

 劳月 2023-06-07 发布于浙江

前不久,我参加了文澜读书岛走读浙江·余杭站的阅读分享活动,参观了章太炎故居,聆听了太炎小学张自恒副校长分享阅读《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的体会,还有书友生动、精彩的发言和劳月老师深刻、独到的点评。因此大受启发,借机也来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是我参加的第二场“走读浙江”阅读分享活动。出于对走读形式的关注和研究,我打算参加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从科学教师的视角作观察、记录和分享,也将尝试在今后的“旅途中的科学课”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社科类题材,优化跨学科整合学习效应。

经验事实中的知道和不知道

“知道”这个词很有意思。当你说知道的时候,正在产生与此相关的、更多的不知道。当你罗列了自己所有知道的答案之后,会发现余下的就是不知道的。有个比较恰当的比喻是,“知道”的内涵就像一个半径不断变大的同心圆。你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

我知道章太炎是个名人,但真不知道他的故居居然就在身边。同行前来参加活动的书友中,有知道章太炎,却不知道他为什么出名。也有知道章太炎是满腹经纶的大师,却不知道他最擅长的是小学(语言文字学),更不知道他自己最爱的是医学。我们的感官获得的某些经验,让我们“知道”了别人想让我们知道的信息。这些“知道”的经验,未必就是事实。让你好奇的那些“不知道”,驱使你主动去阅读和行走,反复对比信息后得出的结论,离事实才会更近一些。这正是《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一书标题给我的启示。它意味着更多“我所不知道的”与章太炎先生有关的信息需要去探索。

探究过程中的理解和不理解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即使像章太炎先生这样的智者,既聪慧又勤奋,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长出“参天大树”,但学问最终的落脚点,或者说知识应用到最终的问题解决上,也可能只是切口小小的一个方面。

作为一个革命家,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首要问题可能是民众的身体健康和基础教育带来的学识素养,或是借由一种宗教去说服民众实现道德上的认同。

联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虽然隔三岔五会出现一些研究的热点,如最近的项目化学习,之前的STEM(STEAM)课程,时不时进行的评价改革等等。但归根到底,我们对每个学生的基本素养要求和每门学科的核心特质是变化不大的。针对基本素养和各科核心特质进行的教育教学设计和评价,显然也是相对稳定的。

这些正是我们需要重点花力气投入的领域。无论是开卷品读还是参观踱步,活跃的思维总会带来困惑。这些不理解,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深入探究。到后来,一定会理解的。但最终,大概率还是会有新的不理解。所以才有学无止境这样的说法吧?

方法态度的习得和积极影响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深知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基础学科的重要地位。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语文功底自然是扎实得让人五体投地。而以章太炎先生名字命名的学校太炎小学,必然有着传承国学大师精神境界之使命。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必然体现出相应的要求。侧重于文科的国学精神内涵怎样有效地指引数学、科学这些理科的学习,是我们需要去挖掘和设计的。

比方说,太炎先生自认为自己医学第一,小学第二,尤其擅长训诂学和朴学。这些学问中就有着大量的理性思维内涵。这些学问对基础性语言文字的较真,对内容出处的考据,有着严谨的调查取证和逻辑论证过程,其采用的思维方式与数学、科学较为一致。特别是方法和态度上来看,很多是通用的。因此,国学大师可不仅仅只是用来指导语文等文科类的教和学,同样适用于数学、科学等理科类的教和学。

后人对章太炎先生的评价莫衷一是,这里有实际的功绩,也有需要的原因。故居白墙上那句“A GREAT THINKER”(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似乎是对章太炎先生较为中肯和中性的评价,也指引着我们持续深入地学习和思考。

以走读结合的方式开展实地考察和阅读分享,不失为一种更有成效的学习方式。“走读浙江”系列阅读分享活动必将带领书友们更深刻地了解浙江,认同当地文化,更有效地传承和推广乡土文化。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