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贵新意

 杏坛归客 2023-06-08 发布于山东

诗贵新意,意从何来?

立意,指作者写诗的意图。“意”是理与情的融合。古人对诗词创作意图有三种说法。

1.诗言志。记得最早提出这个问题是在先秦时期的《尚书·虞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2.诗缘情。这种说法最初始于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汉《毛诗序》中提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西晋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南朝梁文学家刘勰《文心雕龙》载“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同时代的钟嵘《诗品序》也载“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物咏。”

3.诗表意。这种说法最初见于南朝宋时范晔《狱中与甥侄书》“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也。”清代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也载“无论诗歌或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因此个人以为,意是理和情的融合,作诗必有立意,有意才能言志缘情。诗言志、缘情、表意是反映诗的本质,言“志”是讲诗的表达内容,表“情”是诗的表现形式,达“意”才是诗的灵魂、作品的核心,尔后才能“诗生于意而成于象”。

一、立意“三求”

1.立意求高。所谓高,即作者站位高、境界高、品格高,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载“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所谓第一等襟抱,即写诗人必须具有爱国忧民思想和正义、和平、博爱等高尚品格,人品决定诗品。

如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居易《新制布裘》“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2. 立意求深。清袁枚《马嵬四首(之一)》说“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此诗在白居易诗意基础上更深化了思想境界。此诗缘于白居易《长恨歌》之“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句。

3. 立意求新。我们现在写诗最重要、也是最难把握的就是这一点。那么立意如何在诗词创作时求新呢?通常作翻案诗是较为常用的手法,从思维方式看,这是一种求异创新的逆向思维。

二、立意“六戒”

1.一戒缺位。有意象而无诗之本旨,东拉西扯,拼凑成文,少意脉。

2. 二戒无象。有意无象、少形象性的客观物象表述,纯粹是一种口号语,空口说白话,只有告之,并无感知。此类诗被部分老干部推崇,且时下较为流行,被冠以“老干体”,当然我并非说老干部不好,他们在退休之后能放下心来学习,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

3.

3.三戒直白。少含蓄婉约,枯燥无味。清代田同之《西圃诗说》载“不微不婉,径情直发,不可为诗。一览既尽,言外无余,不可为诗。”

4.四戒浅率。立意没有细致推敲,平滑烂熟,无新鲜味。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载“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5.五戒多头。杂而泛,淹没了主题,中心思想不突出。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载“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

6.六戒“无我”。无自我的真情实感,无时代精神、生活气息。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载“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