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年前,我对专家们说,循证医学是个好东西,专家们说:胡说八道!现在,我又这样说……

 Dr老爸的育儿经 2023-06-08 发布于四川

很多年前,某医学院广撒英雄帖,号召大家申报本科教学改革课题,那时,我是其附属医院的一名年轻医生,也同时在该医学院授课。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提出了一项当时看来标新立异的课题建议:将循证医学纳入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当中!

现在看来,这项提议稀松平常,还申报什么课题。可在当时的评审会上,专家们的意见是:“年轻人要脚踏实地,不要搞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我当然不服气了:“这不是虚头巴脑,我估计,这将是医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颤颤巍巍的老专家更不满了:“什么循证不循证的,噱头而已!”

“你们年轻人要是喜欢这些玩意儿,工作以后慢慢去学,我们可不会教这些!”

我也来劲了:“作为医学院校,不把先进的理念介绍给学生,以现在的就业形势,人家毕业后去了基层医院,更学不到!”

旁边坐着的其他专家们都急了:“年轻人,你谦虚一点行不行?要听老专家的话!”

当年的D爸,也不是吃素的:“争论问题请以事实来说服我,用学术来说服我,请不要用年龄来说服我!”

全场哗然……

当然,课题申报的事儿,就没有以后了。

回来后,主任对我说:“你小子可真倔,比我还倔,把这帮老顽固的面子都扫光了。”

也不知道,这是批评,还是表扬……

以上,是我与循证医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现在,我认为有必要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循证医学,它到底是个什么鬼?


01

什么是循证医学?

其准确的定义是这样的:

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学术定义总是很拗口,其实,它包括三个方面:

1、目前的最佳证据;

2、医生的经验;

3、患者的意愿。

后面两点相对容易理解,我主要讲第一点:目前的最佳证据

(一)、什么是最佳证据呢?

例如:小A咳嗽了。

小A妈妈说:“去年我咳嗽,去赵大姐那里刮痧就好了,亲身体验,我认为行!要不也给小A试试。”

邻居李大婶说:“别去信那些伪科学!我家二狗子上个月也咳嗽,我带去医院,医生给开了枇杷止咳露,效果贼好。”

儿科张大夫说:“虽然都是咳嗽,但病因不同,用药也不同,这是急性支气管炎,需要吃点抗生素。”

对于以上三人的发言,谁是通过“最佳证据”作出的决策呢?

小A妈妈与邻居李大婶讲的,都是个人经验,就算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经验,也可能存在偏差。

你怎么能分辨,是刮痧把咳嗽治好了,还是身体的免疫力发挥作用,所以咳嗽好了?

显然,不可靠,否定。

儿科张大夫说的呢,看起来比较科学,还下了诊断,急性支气管炎,然后根据诊断用药,需要使用抗生素。

但是,“支气管炎应该用抗生素”,这也是张大夫在自己过去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同样属于个人经验,最多算是专家意见,最低等级的证据。

我们要找的证据,最好是相对靠谱的证据、高质量的研究结论,如大规模的对照试验,通过这种试验,看看对于急性支气管炎抗生素到底有没有效。

如果高质量的研究提示有效果,那可以作为高质量证据,同理,如果这些研究提示没有效果,也可作为证据。

也就是说,一名医生的经验是有限的,而且可能有认识上的误区,而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往往更可靠,如果这样的研究结果还能被重复,验证,那说服力就更强,所以能成为医生诊断与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请注意,是作为依据,不是必须如此,还需要医生进一步权衡利弊,综合判断。

当然,可能有一天,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前得出的结论、我们遵循的证据被推翻。所以,只能找到目前的最佳证据,因此,循证医学的证据,并不是真理,而是我们目前能找到的最优解。

还有可能,某问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之前无人尝试,并没有现成的可用证据,需要进一步探索,所以,循证医学,也不是万能的。

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条好的思路,好的办法,值得我们应用,也值得继续研究。

(二)、对于另外两点,医生的经验个人的意愿,也简单聊聊吧。

例如,对于儿童惊厥,如果循证医学的最佳证据是使用某某药物,那么,问题好像很简单了,看到孩子惊厥,即用上该药物。

但是,你怎么知道孩子的表现就是惊厥,有时候,特别是小婴儿,惊厥这个症状很难分辨,需要医生的经验。

还有,孩子目前的状况怎样,有没有其他问题,能不能使用该种药物?循证医学的证据不一定能达到如此细致的程度,也需要医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判断。

第二点,个人的意愿问题。

举个真实的例子,一位僧人,贫血非常严重,危在旦夕,但是,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他坚决不接受输血,虽然明确告知他这样做可能的后果,还是表示绝不同意。这种情况,对于其个人意愿,我们只能尊重。

以上就是对于循证医学的简略介绍,虽然不够专业,但还算易懂,大家看明白后,我们继续聊聊:


02

我与循证医学的第二次亲密接触

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数年,又迎来了我与循证医学的第二次亲密接触。

我的一位朋友,L医生,是名优秀的医生,为儿科医学作出了一项重大的贡献,也就是这份指南:


这份指南对于孩子发热时如何测体温、何时该查血、体温与病情的关系、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等内容,都依据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我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好的指南,其价值难以估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