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701、明朝皇帝当了俘虏

 梦想童年594 2023-06-09 发布于江西

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是土木之变,也叫土木堡之变。王振怂恿误导明英宗亲自领兵北伐,结果遭遇惨败,堂堂皇帝当了俘虏。土木之变影响极大,成为明朝由强而衰的转折点。

公元1449年7月,北部边界传来警报,说瓦剌兴兵来犯,兵分四路,分别攻打大同、甘州、辽东、宣府等地,来势汹汹。

瓦剌是蒙古族的一支,最初居住在俄罗斯境内,元朝时期向南迁徙,定居在阿尔泰山下草原的西北部。为了争夺地盘,瓦剌经常与蒙古另一部落鞑靼发生战争。

在朱棣时期,曾经数次北伐,沉重打击了鞑靼势力,瓦剌趁机强盛起来,并依附于明朝,被明朝册封为王。多年以来,瓦剌与明朝总体上保持着友好关系,双方贸易活动频繁。

到了明英宗时期,王振恃宠擅权,把持朝政。可是,王振只知道专权跋扈,不懂得治国理政,更不会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在贸易活动中常有摩擦,双方产生了矛盾。瓦剌首领叫也先,他能征善战,野心勃勃,对明朝产生了强烈不满。

有一次,瓦剌向明朝进献贡马三千匹,按照惯例,明朝政府应该给予赏赐。可是,经过清点,发现瓦剌虚报,贡马只有两千多匹,而且质量参差不齐。王振很生气,克扣了赏赐。其实,瓦剌能够主动进贡,已经不错了,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也先听说明朝克扣了赏赐,也十分生气,之后不断在边界制造事端,以泄私愤。这一次,瓦剌又分兵四路,大肆骚扰明朝内陆。

也先亲率主力骑兵九万人,进犯大同,其他三路都是疑兵,人数不多,只是虚张声势。由于多年没有战事,明朝武备松弛,塞外城堡接连失陷,大同也被瓦剌攻破,守将吴浩战死。

消息传来,朝廷震惊,大臣们纷纷要求讨伐瓦剌。明英宗年轻气盛,更是不能忍受,他迅速调兵遣将,组织了二十万兵马,号称五十万,准备北伐,给瓦剌一点颜色看看。

王振对明英宗说:“瓦剌小小部落,不堪一击,我天威大军一到,必定土崩瓦解。陛下应该御驾亲征,借机宣扬皇威。当年先帝征讨汉王,就是亲自领兵的,皇帝御驾一到,汉王就乖乖投降了。”

明英宗时年二十三岁,他自幼长于深宫,九岁当皇帝,从小在王振陪伴下长大,不谙世事,更不知刀兵之凶险,只知道对王振言听计从。况且瓦剌确实不大,部众只有数百万,兵力充其量不过十几万人,应该不是大明王朝的对手。因此,明英宗听信了王振的话,决定御驾亲征。

群臣听说皇帝亲自领兵北伐,一片哗然,纷纷劝阻。有的说,边鄙之患,不需烦劳圣驾,只派一员大将即可;有的说,北塞气侯寒冷,皇上不必历经风霜;有的说,瓦剌骑兵凶悍,皇上不宜亲身冒险。可是,明英宗全都不听,他只听王振一个人的话。

公元1449年农历7月17日,明英宗留下弟弟朱祁钰镇守北京,自己和王振率军出征。皇帝出征,自然有众多文武大臣跟随,其中有著名大将张辅等人。文臣武将虽多,可军中之事全由王振做主,连明英宗也是挂名的。然而,王振根本不懂军事,又刚愎自用,不听众人意见,二十万明军处于危险之中。

明军出了居庸关,向北疾行。此时的塞北,已是寒冷季节,风雨交加,军粮又准备不足,将士们饥寒交迫,行走在泥泞道路上,人困马乏,不少士兵生起病来,尸体抛了一路。将领们要求停下休整,可是王振不许,一定要按时赶到大同,谁要再敢进言,王振就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他绑起来示众。

明军好不容易赶到大同,瓦剌兵已经撤走了。王振大喜,对明英宗说:“臣预料得不错,我大军一到,敌军必会落荒而逃。我们应该乘胜追击,彻底消灭瓦剌。”明英宗也很高兴,一口应允。

明军经过长途跋涉,早已疲惫不堪,到达大同以后,本想休息一下,可没等喘口气,又接到继续北进的命令。军令不可违,将士们只好窝着一肚子火上路。越往北走,气候越寒冷,条件越艰苦,明军战斗力大受影响。明军队形不整,戒备松懈,稀稀拉拉,前后拉长了几十里。

也先率军北撤,实际上是诱敌深入,见明军中计,心中大喜,迅速在有利地形布置了埋伏圈。明军一到,伏兵四起,杀声震天,明军猝不及防,数万前锋部队被瓦剌一口吞掉。

败绩传来,明英宗和王振都大吃一惊。这时,又得到急报,也先正率领瓦剌骑兵,向明英宗左右包抄过来。王振顿时惊恐万分,六神无主,急令撤退。明英宗、王振带头南逃,致使撤退毫无秩序,变成了溃败,被瓦剌骑兵分头追杀,损失惨重。

明军南撤,最近和最安全的路线,是从紫荆关入关,将领们都是这个意见。王振起初接受了,可后来却强令改道,从蔚县一带撤军。原来,王振是想到老家耀武扬威一番。这样一耽误,瓦剌骑兵可就追上来了。

王振见敌人追兵赶到,惊慌失措,急令大将朱勇领三万人断后掩护,自己和明英宗仓皇奔逃。明英宗逃命心切,顾不上天子尊严,打马如飞,他的神驹宝马跑得快,一口气跑到了土木堡,把王振等人远远甩在后面。

土木堡位于河北怀来县城东南二十里,是一个船形城堡,城堡不大,无险可守,也没有水源。身边将士都劝明英宗继续前行,或者进入怀来县城。可明英宗见王振没有赶到,好像没有了主心骨,于是执意要在土木堡等侯。

到了傍晚,王振等人气喘吁吁地赶来。众将士又要求赶快行军,可王振累了,又见天色已晚,不想夜里赶路,就下令在土木堡宿营。

没有想到,第二天天刚亮,王振他们还没来得及启程,大批瓦剌骑兵漫山遍野地赶到,把土木堡团团包围起来。负责断后的三万兵马已经全军覆没,朱勇也阵亡了。

明英宗和剩余明军被包围在土木堡一带,内无粮草,外无援兵,陷入了绝境。随行的大臣和众将士纷纷痛骂王振误国误君,但于事无补,只得奋起抵抗,与瓦剌军拼死博斗。

明军与瓦剌军激战了三天,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最终,明军全军覆没,朝廷大臣和领兵将领几乎全部阵亡,死了五十多个。著名大将张辅,征战一生,功勋卓著,已经七十五岁高龄了,也不幸战死。

明英宗身边的侍卫全部牺牲,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明英宗见大势已去,只好下马,垂头丧气地坐在地上,束手就擒,听天由命吧。

一群瓦剌士兵围了上来,见明英宗穿的盔甲特别漂亮,喝令让他脱下来。明英宗不肯脱,一名士兵挥刀就要杀他,被一个小头目制止了。小头目见明英宗不像寻常之人,押着他去见也先邀功。

也先一见是大明天子,喜出望外,高兴得咧着大嘴,像捡了个大宝贝。也先把明英宗囚禁起来,打算用他要挟明朝,换取更大的利益。

那个误国误君的王振,也在土木之变中死了。关于王振之死,有着不同的记载。《明史》说,王振死于乱军之中。有的史书说,王振见已无生路,引刀自刎。还有的史书说,护卫将军樊忠痛恨王振误国,见王振想逃走,一锤砸碎了他的脑袋。樊忠也战死沙场。

土木之变,对明朝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二十万明军被消灭,五十多位文武大臣死于战场,精英人物几乎损失殆尽,给朝廷造成了巨大损失;土木之变以后,朝廷内斗尤其是皇位之争趋于激烈,朝廷混乱,大明王朝就由强盛走向衰落了。

瓦剌大获全胜,又俘虏了大明皇帝,军心大振,士气高涨。不久,也先率领得胜之师,挟持着明英宗,向南进兵,攻打北京城。

此时的北京城内,乱作一团,面对皇帝被俘、大敌压境,他们怎么办呢?请看下一集,朝堂之上群臣斗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