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074》古罗马艺术的形成(上)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6-09 发布于上海

古罗马艺术的形成(上)

如果说王政时代的罗马艺术由于伊达拉里亚王朝的统治而不脱伊达拉里亚的窠臼,那么随着共和国的建立,伊达拉里亚王朝被逐,罗马艺术也就获得了民族个性的认同,开始了自己的历程。有意义的是,共和建立初年,罗马艺术界确实获得了一个大展鸿图的良机,神庙的建造大有风起云涌之势,似乎共和的创造激发了罗马人民空前的建设热情。现已大致可以肯定,在建国的同年(公元前509年),罗马人便在他们最神圣的山丘——卡彼托林山上建造规模空前的大庙(日后历史上遂通称卡彼托林大庙)。接着在公元前496年建农神萨冬之庙,次年在阿芬丁山建谷神塞勒斯之庙,又建商神麦库里之庙,到公元前484年又建供奉拉丁农神之庙。10余年间共建5座大神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罕有其匹,何况当时正是共和初建、百废待兴的时候。

在这里,罗马也像希腊城邦那样,是把兴建神庙当作共和国威望的标志,因此全民建庙不遗余力。这5大庙中,卡披托林大庙显然最为重要,它仍仿效伊达拉里亚信奉天帝、天后、天女3神之制,设3个神堂,但天神都有了罗马(拉丁)名称,天帝叫朱彼特,天后叫朱诺,天女则叫米涅瓦,后来罗马人又把他们的神和希腊诸神等同起来,朱彼特等于希腊的宙斯,朱诺等于赫拉,米涅瓦则是雅典娜(其他神也按例搞了希腊罗马的合二为一,例如希腊的阿芙洛底特就是罗马的维纳斯,狄米特就是塞勒斯,阿瑞斯就是马尔斯等等)因此这庙又称卡彼托林朱彼特庙。朱彼特是罗马地位最高之神,卡彼托林又是罗马最神圣的山丘,两者凑在一起,意义就非常隆重。以后意大利和罗马帝国各地的城市在市中心建造的大庙,便都冠以卡彼托林之名;更有甚者,由于此庙工程浩大而又地势险要,建成后便兼有国家金库和防卫中心的职能,类似于雅典的卫城,后来平民及贵族的斗争开展,群众常在此聚会讨论,与卡彼托林山下广场上的公民大会会址连为一体,遂使卡彼托林逐渐演变为国家或当地最高立法机构所在地的代名词,现今美国华盛顿市中心的国会山和国会大厦都称为卡彼托,各州、市议会所在地亦称卡彼托,皆由此而来。至于卡彼特林朱彼特神庙本身的建筑,由于后世多次翻修,中世纪时又遭彻底破坏,在其废墟上另建贵族邸宅,现在已难知其大概。从各种迹象推测,此庙由于其规格之高,在宏伟壮观、辉煌富丽方面必居当时之冠,但限于条件,它仍只能是按伊达拉里亚神庙形制并请伊达拉里亚匠师参与修建的,而且仍是木质结构,只以石建台基墙垣,柱梁屋顶皆为木构,可能和后世翻建时全用大理石造成的印象判然有别。不过,近年考古发掘在神庙原址获得的一些陶片装饰碎片,却表明雕镂花纹不仅精美而且有很纯正的希腊图案风格,可能在建造神庙的匠师中也有来自希腊的艺人(当时希腊人在罗马定居、谋生的已时有所闻),因此这个神庙在风格上当不完全属伊达拉里亚式,也吸收了一些希腊艺术的因素,可以说在罗马本地是集当代精华于一身,因此足为一方表率。

按古典艺术的惯例,早期的雕刻、绘画作品有相当部份是作为建筑的装饰而进行创作的,罗马自不例外。随着上述5大神庙和其他神庙的兴建,雕像、彩画的制作亦有相当的发展,其优秀者也应如卡彼托林神庙的建筑那样集当代精华于一身,足为一方表率。这些优秀之作,绝大多数也和神庙建筑同样遭到彻底毁灭的厄运。有幸的是,可能属于它们中最优秀的1件,却奇迹般地保存至今,它就是那尊著名的卡彼托林母狼青铜雕像。前已提及,罗马建城的传说已把那个用乳汁哺育罗慕路斯的母狼作为罗马人民的恩祖,这个母狼铜像表现的就是这一故事,它能历经劫难而不毁,也和它作为罗马恩祖的意义有关。原来,它是作为罗马全民感恩之物而供奉于卡彼托林大神庙中的,因此它的制作年代不出共和国建立最初的10年,以后神庙翻修多有变动,它却一直作为圣物而备受尊重。罗马帝国灭亡后,卡彼托林神庙及其各类神像荡然无存,这尊母狼像却以其哺乳之恩受中世纪的罗马市民敬慕而得到保存,直到今天仍继续陈列在卡彼托林博物馆中。现在看到的母狼铜像肚腹下还有两个吮吸乳汁的婴孩,那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家波那尤奥诺的补作,他这样做显然是为了使母狼哺育罗慕路斯的故事表现得更为完整,可是原作是否也有这两个婴孩,学术界存在争论。此像从青铜冶铸技术和形象的装饰风格看,仍有较浓厚的伊达拉里亚色彩,可能担任具体冶铸工作的还是一位伊达拉里亚匠师。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它究竟应归属于伊达拉里亚艺术还是罗马艺术?过去学术界多主前说,近年一些研究罗马艺术的著名学者则力持后说。我们认为,若按这尊雕像与罗慕路斯传说的具体联系和它被置于罗马最重要的神庙中的地位看,它的政治、文化含义固然只能从罗马角度理解,从而决定了它是罗马的而非伊达拉里亚的艺术品。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形象所体现的精神以及融合这些精神于具体艺术形式中的风格也具有鲜明的罗马特色,因而跟伊达拉里亚艺术判然有别。

此像的躯干四肢表现得精瘦有力,仅母狼的乳房略显鼓胀,暗示它与哺乳传说有关,前后肢筋骨突露且以爪紧扣地面的姿态,说明它主要是在聚精汇神应付某种面临着的危险。这种姿态之富于气韵却与颈鬃、脊鬃和胸毛的卷纹图案表现极不协调,后者应看作是当时伊达拉里亚匠师很爱采用的古拙风格的流露,但却无形中加强了整个形象的紧张感。这种矛盾在母狼头部的表现便达于极致,它两耳竖起,嘴唇微张半露牙尖,如果说这些紧张姿态还不脱动物的本能,那么在眼神的表达上艺术家就突破了这个界限而使它具有某种与人共通的情感了。艺术家有意突出母狼圆睁的双眼并把它们较宽地摆于头部两边,使它们仿佛具有人眼的模样,并让眼珠随着头部转向左侧而向左上方移动,眼神不仅灵活且有深邃之感,从而使整个形象表现的精神带有人的灵性,母狼的沉着,坚定、警惕、顽强实际上成了罗马共和初年在危机四伏,强邻压境情况中奋力自强的民族精神的写照。前面已提到,伊达拉里亚善于表现动物并有较高的写实技巧,这尊母狼像无疑充分发挥了这些技巧,但在艺术风格上它又不为这些技巧所限,另有所丰富和充实。例如伊达拉里亚的动物形象强调如实刻画原貌与属性,即只表现动物的本来面目,不作理想化的加工,不赋予它们以"人性",这尊母狼像的杰出成就正好是突破了这些伊达拉里亚艺术的局限,即使它是伊达拉里亚匠师之作,却是按照罗马人的要求与意图制作的,在理想化的加工方面可能还学习了希腊艺术,就整体而论,这尊青铜雕像应看作罗马精神的产物。可能正因为它的表现如此符合罗马人的心态,它才得到罗马人民世世代代的喜爱,后来罗马人把这像选作罗马的城徽,其形象的启发意义恐怕也比罗慕路斯传说本身更使罗马人欣慕向往。

卡彼托林朱彼特神庙和其中的卡彼托林母狼雕像可以作为典型,代表了罗马共和国最初一个世纪的艺术创造。实际上,公元前5世纪的其他罗马艺术作品,遗物极端缺乏。此后由公元前4世纪直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一般历史分期仍把它归于共和国的初期或前期,艺术遗物仍相当缺少。从罗马国家的发展看,这两百多年的历史又可分为两段,以公元前3世纪初叶为界,前者是罗马征服伊达拉里亚和邻近各邦并终于成为意大利大国的阶段,后者则是罗马向意大利以外扩张,终于成为地中海西部和东部的主人,建立了大帝国的阶段(尽管这时罗马仍是共和国的体制)。在艺术发展上,前一阶段可说是罗马最终吸收、融化了伊达拉里亚艺术之时,后一阶段则是罗马主要向希腊艺术学习之时,但两阶段中罗马艺术本身的形成则是其吸收、学习的主要成果。

正好在公元前4世纪的开头,当伊达拉里亚大城维爱已被罗马征服,罗马即将对整个伊达拉里亚地区大张挞阀的时候,罗马城却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公元前390年,北方的高卢人突然入侵,势如破竹,罗马城竟一度失守。

这个睛天霹雳使罗马人惊醒,觉得他们的城防犹需大大加强,于是以后的整个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及其控制的领土都展开了加固城防、广修道路的活动,以保罗马不再遭到城破国亡的厄运。与此相联系的是,公元前4世纪的罗马艺术便仍然是以建筑为主,而且主要是城防工事、桥梁道路之类实用建筑,进一步体现了罗马民族质朴务实的精神。罗马城本身的修建,首先是加固和扩建城墙,把王政时代的土墙用砖石彻底翻修,并随居民区的扩大而把城墙增长数倍,并在交通大道和形势险要之处建造坚固的城门,塔楼和碉堡;原来王政时代在台伯河上建立的木桥现在都改为石桥并加固防卫,从罗马城通向四面八方的道路也开始统一用石料铺路面,交通风雨无阻,路径尽量取直,桥涵工程亦予加固。这些设施结合起来,就使罗马拥有金城汤池般牢固的防卫体系,此后近千年一直未被敌军攻克,遂使罗马有"永恒之城"的美名。与此同时,罗马城内续有神庙、会堂、市场等的修建,市中心位于卡彼托林山下的罗马广场则是全城重大公共设施集中之地,这里西有公民大会开会的露天场地和元老院的会议厅,过去的王宫,现在作为执政官府邸和档案收藏处的一系列建筑则在广场东面,它南面的帕拉丁山又是显贵家族聚居之地,因此从王政时代以来便是罗马政治和经济活动的核心,这时更建造得极有气魄。此外,台伯河边原有的牲口市场现在又新辟码头口岸,增建仓库店铺,成为仅次于罗马广场的第二大贸易中心。最有罗马特色的市政设施——引水道工程,这时也随城市用水的增加而大规模地兴建,为保证用水按自然流程输入罗马,每条引水道在必要时都得建造相当浩大的渡槽、隧洞、暗沟工程,成为罗马建筑名扬古今的杰作。公元前312年罗马城修建的第一条城外大引水道全长16公里,从东郊把泉水引入城市,引水渠大部份埋于地下,开始了这种大规模引水工程的先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