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名医罗天益-堪称学生中的楷模

 成中行 2023-06-09 发布于山西

我都有些为他抱屈,罗天益人家也是位响当当的中医大家,但传到现在,他的学生身份比他的医术都要精彩。

这是怎么回事呢?

罗天益(1220-1290),字谦甫,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元代著名医家。

他幼承父训,立志读书,但因生于乱世,仕途无望,才投身于方技。

后来他发觉自己的技术欠些火候,而又闻李东垣晚年欲招关门弟子,经友人周德甫推荐,求学于东垣,入室十载,终为李东垣的得意门生。

之后,他自师门回乡行医,以善治疗疮疡而显名,为元太医,元兵南下。一再随军征战,在军中,还四处访师问贤,来提高医术。

但最后让他口碑永流传的,却是因他把李东垣的书稿,医道传播的事迹。

后人一提到李东垣,总会说,比不了啊,谁让李杲收了个好学生罗天益呢。

哪位医者学到最后,用到最后,谁不想着能有继承者,能传承发扬的呢?但不是谁都能这么幸运,遇到罗天益。

(一)

曾经有人问,有没有崇拜的同道,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罗天益。

他仅仅就跟了李杲十年,而在这之前,他其实医术一样是可以生存生活的,但他为了精进。以至于结果是怎样的呢,他不仅把李杲的医道传承下来,而且他把师者的家人都一一服侍终老。

罗天益为李东垣的高足弟子,深得李氏真传。其学术思想遥承于洁古,授受于东垣,又突出脏腑辨证、脾胃理论、药性药理的运用的“易水学派”特色,成为易水学派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位重要医家。

其实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做个守护者,能做到把一门手艺会用,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初罗天益,因为觉得自己吃饭的技术不够精湛,于是才又拜师李杲,客观的讲,他的继承可以打满分,但他的创新,却没有他的老师多。

他的老师李杲从于张元素,从易水学派的脏腑议病,发展到自己独创的“脾胃论”,而到了罗天益没有独创,唯有自己的专题,他详解于三焦的辨治。

而这一切似乎都被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学生的光环所掩盖。

这几天听到各个大厂,企业的裁员之类,一个朋友她在外企,今天特别的开心,她说她不担心裁员了,因为她有了副业收入。这如同给了她一个定心丸。

对于大部分人的定心丸,基本上都会来自金钱的加持,但对于罗天益来说,不知他彰显出了怎样的特质,让李杲决定把书稿给他。而他确实如同一个定海神针一般,李杲去世后的三十载,他还一直对待其家人如同从前一般。

他被称为尊师的楷模,没有人提出过异议。

李杲是个富家子弟,他的一生,最大的幸运在于他有了一个最好的学生罗天益。

(二)

李杲比起他师傅张元素,他要更出名。但能让李杲这个名气显露出来的则是他的徒弟,罗天益。

正是因为罗天益的展示,我们才更多的知道李杲的各个著作。

如果放到现在来说,则是谁能遇到一个像罗天益般的学生,那他真的是有福气。

他这个学生那是当得太合格不过了。

现在有很多人爱养宠物,在这些动物里,对狗的评价是最高的,有那么一句话,狗不嫌家贫。小狗的忠诚度,有时是无法比拟和想象的。

这也是为何人类总喜欢和小狗做朋友,因为忠诚,因为这个品质的稀罕。

东垣晚年欲招徒弟以传其道,挑选多人总不满意。东垣见到罗天益,头一句就问:“汝来学觅钱行医乎?学传道医人乎?” 你来学医是为了赚钱呢?还是为了传道呢?

罗天益答:“愚虽不敏,蒙先生不弃而指教之,传道是我所愿”。这样的答法,做学生的都能答出来,但做到做不到,那就知道了。

东垣很满意,收为弟子。此后东垣尽传其学,罗天益苦学不怠,尽得师传,终成名医。

李东垣逝后的二十五年后,罗天益把师者交付的书稿得以刊行:《兰室秘藏》、《脾胃论》、《医学发明》都是李东垣的代表性著作。

而罗天益呢,仅仅有一部《卫生宝鉴》为罗天益的代表作,全书计 24 卷,另有补遗一卷。全书以《素问》、 《难经》及诸家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主要继承并发扬李东垣脾胃论,并创立三焦寒热辨治。

他的《卫生宝鉴》写的中规中矩,就如他的为人一样,他的忠诚是不带任何的改变和波动。

罗天益以《内经》及东垣学说为指导,在治疗中十分强调温补脾胃,吸取了李杲针方的精华,而他着重于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以灸治获效,这是他和其老师的不同,他更擅长于灸法。针药或灸药合用,各取其长,互补增效。

在书中,罗天益创立了白术调中汤,养胃进食丸等温补脾胃之剂。他认为脾胃的生理特点是喜温而恶冷,对治疗脾胃病,虚中之寒证用温补;补中健脾,必以甘剂;散寒温胃,必以辛剂。

在对中风病的治疗上,施用“周天针刺法”,应用还精补脑汤,每获显效。特别是罗天益创立的三焦寒热辨治理论,在书中,他把寒热疾病用三焦、气、血做了分门辨析。对于清代的叶天士,吴鞠通的温病学说的观点,其实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虽然他一生没有太多的著作涌现,但他却把老师的著述完成的相当好。

以至于我听得最多的是医者最大的渴望,是希望能找到像罗天益那般的学生。

想到了创业和守业,李杲像个创始人,则罗天益则是个最好的职业经理人。无怨无悔的守业人。

(三)

他一生就写了这本书,但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不是他的治疗,而是他在无病服药辨中的论述。

其实我们现在过得并没有更加的先进,在认知上,依然和从前是一样,就像很多人会想着有些中药吃也无碍,有病治病,没病保健,孰不知食物尚有可能积久成偏而致疾,何况自古称“毒药攻邪”的药物呢?

药之起效皆为以偏纠偏,以药之偏性,纠正疾之偏性。但对于健康人本来基本平衡的身体状况,药物的阴阳偏胜往往反而导致失衡,伤及脏腑和全身。

罗天益在书中说“药乃攻邪之物,无病而可服焉?”

他认为“阳剂刚胜,积若燎原,为消狂痈疽之属,则天癸竭而荣涸。阴剂柔胜,积若凝冰,为洞泄寒中之属,则真火微而卫散。一味偏胜,一脏偏伤,一脏既伤,四脏安得不病。”“药势有所偏胜,令人脏气不平。”“夫药以攻疾,非朝夕常用之物。”“非人五脏所能禁。”反复论述强调没病不可乱服药。

尤其是他在书中举了实例来说明无病服药引起的危害,有一个钞库官李提举“体干魁梧、肌肉丰盛”,僚友认为肥人多风证,劝其应服“搜风丸其药推陈致新化痰”,李从其言,“每日服之,至夜下五行,如是半月,觉气短而促。 至一月余,添怠惰嗜卧、便白脓、小便不禁、足至膝冷、腰背沉痛、饮食无味、心胸痞满、时有燥热、健忘、恍惚不安。”之后数易医皆无效。

罗天益诊断认为,其人之前身体康强、五脏安泰,却妄以小毒之剂,日下数行,疏积已去,仍推陈下行,造成了气血精神的衰微,无力挽救,最终至秋而死。

有些事情,想着无碍,其实会造成大碍。

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书中说了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话: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为何会造成这样:他说若是吃的过饱,会造成耗气,或者是食不下,导致上翻涌,或者呕吐。其实呕吐,也是会耗费灵源的,再则食物太多了,消化不掉,便会产生痰饮,咯唾出去,一样也是耗费神水。这也是为何有人吃得多,他会大便次数多,他觉得这个状态好,其实拉多了,一样是造成气虚乏力的。

在临床上遇到过这样的病人,他本来是长期泄泻,他不当回事,觉得这个是正常的,他有一个习惯,吃饭不吃到撑,他就觉得没吃饱一样。

当把他的泄泻治好后,他竟然有些不习惯,他说我平时吃那么多,现在都排不下去了,原来一天三四次大便,现在就一天一次,时间久了都堆积在我的体内,岂不坏事。

他要求说,你还给我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吧。

当个医生,还是挺有意思的,你会遇到很多奇奇怪怪的脑回路。

因为他没有想到他的泄泻,是因为他吃得太饱造成的。

而且他代表了很多人,这个饱食习惯,太常见。都没想到自己的病,原来真的是自己吃出来的。

(最后)

罗天益他是个不尚空谈之人,在这本书中你看出来,他大部分写的都是医案,基本是对他的学术观点所做的论证。

罗天益的书就像他的为人是一样,没有特别的绚烂,但就如他的为人是一样,足够踏实可靠。

就像李东垣认准了罗天益的人品,在传授的时候,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日用饮食,甚至给二十两银子作为安家费。

李东垣在临终前,把一生所写的书稿整理分类放在桌上,郑重地对罗天益说,这些书稿交给你,并不是为了李东垣,也不是为了罗天益,而是为后世天下之人,你一定要好好保存,要推广传播下去。

不是所有的师者和学生之间都是合拍的,翻翻历史上貌合神离 ,反目成仇的师徒间,那也都是常见的。

其实哪里会有没缺点的人呢,但你若是认准了这个人,看到了就是他的“瑜”,那点“瑕”又该算得了什么呢。

李东垣的福气,不在于他的扬名,而在于他有个好徒弟,好学生,能让他的医道传下去。

收徒当如罗天益。

文章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