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152条

 四圣医苑 2023-06-09 发布于广东

(十枣汤证四太阳百二十六: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辨148】)

此条又是一条有内涵的表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为什么要“攻之”?先生称是“有水湿在内”。从药用十枣汤来看,言其有水湿,于理亦无不妥。但是这个“水湿”,是怎么通过“太阳中风,下利呕逆”所能加以辨别的呢?

两个大的方向。第一,证见太阳中风,则有脉缓、汗出、恶风等症,并应有唇舌红等外象。此为营血感得天气风木之气过旺而不敛。少阳主表,主营。少阳因营热而不敛[1],上则侵克戊土而证见呕逆,下则导致厥阴下郁而乙木不达。但是,此乃太阳中风之常见证。其异常症状乃在于“下利”。下利是脾陷。乙木初郁,而己土已陷,于此推断其素体湿盛或内有水湿,亦不无依据。第二,乃原论此条后半部分的描述。即患者证见“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等证。一般来讲,这就是所谓的“悬饮”之证了。

但是,仅仅说“悬饮”,仍然并不清晰。悬饮证辨析之要点,一是“发作有时”。既然病有时不发,说明非太阳外证不解之病;既然有时又发,说明内之郁阻有时而现。二是“漐漐汗出”。《长沙药解·大枣》称该证乃“相火升而卫泄,是以汗出。”但先生于此条释文称“漐漐汗出”乃“其人内有水气,格阳于外,气蒸窍泄……”三是“心下痞硬满”。“阴阳交,则生湿”[2]。“痞证阴阳格拒,寒热逼蒸,则生水气”[3]。此言“阴阳格拒,寒热逼蒸”之痞证。其证必然是在“心下痞硬满”的同时,伴见“漐漐汗出”与“发作有时”。如果不是“发作有时”的“漐漐汗出”,则不是“阴阳胜复”(此条释文)所致,不会因“寒热逼蒸”而产生心下之“水气”。如阳明腑证心下痞[4]而见汗出,乃持续汗出而非“发作有时”。当然,阳明腑证之汗出,亦有其他阳明腑证之症状可供辨别。四是“引胁下痛”。此为核心要点。《伤寒论》原文此句过于简略。实际上,此之“引胁下痛”,乃“咳唾引痛”,是悬饮之证[5],其病位在胁下,故药用芫花、甘遂、大戟[6],而非中下焦去湿利水之猪苓、茯苓、泽泻。

要而言之,十枣汤证之外证,应见“心下痞硬满”,伴见“发作有时”之“漐漐汗出”,并见“咳唾引胁下痛”与“时吐清稀痰饮”。“头痛干呕短气”之证亦常伴见。

此证之直接病因,乃胁下“悬饮”(水气[7])此一病理产物。十枣汤治其标病。

原论称“汗出不恶寒者”为“表解”,亦宜活看。太阳中风之证,本来恶寒就不明显。此应为“不恶风”,且应无中风之外热。



[1] 《四圣悬枢·卷二·疫病解第二·温疫·六经治法》:“(温疫之感)全在少阳厥阴两经。厥阴职司营血,而营中之伏热,则少阳之相火,而非但乙木所胎之君火。”

[2] 《伤寒说意·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太阳坏病痞证·泻水排饮》。

[3] 《伤寒说意·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太阳坏病痞证·泻水排饮》。

[4] 《伤寒说意·卷五·阳明经虚证·阳明入太阴证·湿旺心痞》:“盖阳明腑病,胃气上逆,甲木不降,二气壅遏,自能成痞,不须攻下也。”

[5] 《金匮悬解·卷十四·内伤杂病·痰饮二》:“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6] 《长沙药解》芫花、甘遂、大戟条均言其“治悬饮内痛”。笔者注。

[7] 此之“水气”,如小青龙汤证之“心下有水气”,乃痰饮,非《金匮要略》所称“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之水气。笔者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