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4)——太阳阳明合病大青龙汤专论

 庆萌堂 2019-06-24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4

章、太阳阳明合病

17、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专集)

【组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16克),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40克)。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注】:

太阳表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阳明里证:烦燥,要汗出而不能出,未到里实的阳明里热;综合为太阳阳明合病。本条太阳表证加里热有越婢汤证(风水),但又表实不汗出,故为麻黄汤合越婢汤即大青龙汤。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错用大青龙汤,则坏病,“厥逆,筋惕肉瞤”,陷入阴证。

 伤寒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注】:

太阳表证:脉浮缓,身重不疼(表有水气),乍有轻时(水气尚不重);阳明里证:根据用药反测,有里热,此处省略了烦躁。故是太阳阳明合病,大青龙汤证。

【编者(太极闲人)按】:以上两条是讲课老师的讲解,优点是简洁明了,用于复习记忆非常合适。但作为讲课,对细节缺少深究。以下内容是太极闲人换一种方式的解读,供批评和参考。

【关于题首的注意点】根据杨绍伊先生的考证,伤寒论凡以六病名题首(如“太阳病”)的条文,都是伊尹汤液经条文,凡以“伤寒”题首,都是张仲景论广。题首“伤寒”,不一定条文中有太阳伤寒证。凡无此类题首者,皆仲景遗论,被王叔和收录。凡有“问曰”、“答曰”、“师曰”的条文,都是王叔根据仲景遗论组织的文字。编者(太极闲人)赞同杨先生的意见。只要仔细读一下原文,就会发现,对题首“伤寒”的条文,确实有许多并没有太阳伤寒证。冯世伦先生对杨先生的结论,出于谨慎,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因此不少大师在解释题首“伤寒”条文时,都仍从太阳伤寒证出发,有的条文解释就显得牵强,原因当在此吧?

关于题首为六病名加“中风”伊尹汤液经对六经条文一般题首六病名,只有少数使用六病名加“中风”,这些条文共9条,每条都有特别意义,此处不去细究。题首“太阳中风”条文有12、38、152三条。第12条是伤寒论出具第一方证桂枝汤,其题首“太阳中风”是实实在在的“太阳中风证”。第38条的题首“太阳中风”是今天要详细讨论的内容。第152条题首“太阳中风”是提醒,虽有太阳中风证,却同时有水邪实证、而且条文重点讨论的是针对水邪实证的十枣汤、重点并不是讨论太阳中风证。

关于38条

题首也是“太阳中风”。从文字看似乎矛盾。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似乎是太阳伤寒证的麻黄汤证,怎么说“太阳中风”

关键在“不汗出而烦躁”几字上。

太阳伤寒证是无汗,原因是表被“寒”闭。太阳中风证是有汗,津液回收通道闭住了,止不住汗。一个是津液外逸通道被关闭,一个是津液循环回流通道被关闭(或半关闭),都是病态。本条既说“太阳中风”又说“不汗出”而不说“无汗”者,从“烦躁”二字透出玄机。既表闭(不汗出),津液回收通道也关闭了(似乎又有“太阳中风”证),故应该出汗而汗出不来也。于是水气必然郁聚于表,里面津液浓度变高而生里热,造成“烦躁”的主要原因这样一个外邪表水的症候就是风水。风水,由于里热而本该汗出,实指有越婢汤证也。越婢汤证是因里热而汗出,应该出汗而出不了,所以说“不汗出”

因此,本方证既不是“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绝没有“烦躁”,也不是“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有汗,也不纯是“越婢汤”证,越婢汤证有发热汗出。它是风水表实里湿热的太阳阳明合病的大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是麻黄汤与越婢汤合方。

该方由于大量使用了石膏清里热,从而减低了麻黄汤发汗力了,所以本方麻黄用得特别重,就是为了提升发汗力,如果不敢大用麻黄,那么这个方的作用就大打折扣,甚至无效。大青龙汤在有表证的肾炎或肺炎中都有使用机会。如果风水有汗者、或者少阴证者,皆慎不可用大青龙汤。

关于39条】:

对39条,可以将金匮·水气病26条合参。

伤寒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水气病26: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少阴病的风水);浮者为风(如大青龙,见伤寒论39);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即大青龙汤)。

注:

39条题首“伤寒”,是仲景对38条的论广补充条文了。这条也是风水、不汗出。但是脉不紧(浮缓)、身就不痛了,只是水气积于体表,于是身体就沉重。“乍有轻时”,指水气还没有发展到非常浮肿的程度,水气又是流动的,所以时重时轻。这条虽没有提热和烦躁,但是水郁积于表,体内津液浓度高,一定也有里热,也有烦躁。为什么会有这种症候?本条表也是闭着的,但津液回收通道关闭程度比38条要轻,水气也郁积于表。因此无论38条还是39条,都既不是“太阳伤寒”证也不是“太阳中风”证,都是太阳阳明合病的风水表实里湿热的大青龙汤证,只不过程度上有差异。像39条的情况,服用大青龙汤,可以减小一些用量。

文中“无少阴证者”五字,指风水也有少阴情况,合参金匮·水气病26,两条应合读,少阴病的风水,其脉沉小,宜麻黄附子汤,当然也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的机会。而文中“脉浮”的“杏子汤”,就是大青龙汤。

后世注家提出一种“三足鼎立”理论,说桂枝汤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汤治营卫俱伤(同时治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胡老不赞成这种说法,原因就在于这个提法忽视了本质--水气病!大青龙汤是一种发汗治风水兼清里热的方证!

金匮·痰饮咳嗽病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

这一条对大青龙证提出个“溢饮”。

《金匮要略》里论述最完整的莫过于饮和水气。湿、饮、水气谈的都是水,但分层次。水是《金匮要略》最重要的话题。西医不懂这个。中医关于水、食(宿食)、瘀血非常重视,认为是得病的重要原因。而西医注重外感源病菌,对内因不大在行。

王叔和说饮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有点问题。痰饮应当为饮之纲也。除了支、悬、溢,尚有留饮,这样划分更好。

喝进的水不消化,在里停着,组织里水分很少,这叫痰饮,是各饮之总称。痰饮粘稠者谓之痰,稀薄谓之饮。痰饮可以见有形之痰,也有无形之痰。

喝进的水停在胁下,一咳嗽就牵引心口窝和胁下痛,谓之悬饮,胸腔积液、痛在胁下者也。

喝进的水渗流到体表、四肢,身体沉重,该汗出而不汗出,谓之溢饮,四肢浮肿疼痛并见者也。

痰饮引起咳逆喘逆,波及到肺,短气咳唾涎沫,谓之支饮,气管、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者也。

平时能明显判别的饮统称“留饮”,平时不显的饮叫“伏饮”。比如气管炎(支饮),平时不显,受了风寒就诱发,发作起来满喘咳吐,发冷、发烧、背痛腰疼,小青龙汤证就是这个。伏饮当遭受外邪时,就兴风作浪了。

溢饮者表证为多,像上面刚刚讨论的伤寒论39条,“伤寒脉浮缓,其人身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就是溢饮而成的风水。饮流到四肢,当汗出不汗出。大青龙汤主之。这实际就和前面38、39条联系上了,谈的是同一件事,角度不同,前面从水气病角度,这里从饮的角度。“小青龙汤亦主之”这句是指在“发汗”、去在表之水气方面小青龙也行,并不是说这条当用小青龙。大、小青龙汤应用不一样。大青龙汤不汗出烦燥,口舌干,恶寒,脉浮紧(也有脉浮缓身重不汗出烦躁)。小青龙汤则不渴,口舌不干,咳嗽喘息,或见浮肿,也有外感表证。它们在发汗、去在表水气的作用相同,可是适用的症侯不同。

小青龙汤麻黄用量非常少,发汗没有大青龙汤厉害。小青龙偏温,若体内邪热特别重不能用,用了甚至吐血,要用也得加石膏。小青龙治溢饮不如大青龙。小青龙除了治水气,还治咳喘,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都是祛痰下气定喘治咳的药,有这一系列情况,当然用小青龙汤。而本条当用大青龙汤。

重剧的肾炎,肿胀、喘满、小便不利,而烦躁者,大青龙汤有捷效。此方实治肾炎水肿的良方,适证用之百发百中言之并不过分。但肿而不烦躁小便不利者宜越婢加术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