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八

 祝希鹏 2021-03-01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本条是伤寒表实,邪盛正气抗邪有力,阳热郁于表的证治。

开头言“太阳中风”,为何说是伤寒表实证?成无己谓:“中风见寒脉。”不少注家谓“风寒俱感”,而且与伤寒、中风并列。也有注家认为,中风是伤寒的互词,本条是伤寒不是中风。其实我看整个条文,太阳中风之后,都是伤寒脉证,只能从中风是伤寒的互词说。可是再看后文“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可见开头的“太阳中风”是对后文说的,让学者严格区别中风与伤寒的不同。而且以对比的手法强调辨证施治,辨清虚实寒热,不得误治,警惕中风表虚汗出、恶风、脉微弱不可服大青龙汤,并指出误服会导致亡阳伤津的厥逆、筋惕肉瞤 。所以我认为“太阳中风”一句,既不是风寒俱感,也不是中风,而是太阳伤寒,是为了与后文的“脉微弱,汗出恶风”呼应,区别风寒虚实,中风与伤寒理解为互词较为合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中风与伤寒作为互词,互措使用,不是随便无条件地乱用,而是在伤寒与中风易混淆、易误诊误治或者有类证需加以鉴别的情况下,才措辞使用的,如本条就是一例。

“太阳中风(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为麻黄汤证。不汗出,寒邪不去,表阳不泄,使人烦躁,仲景仍用麻黄汤,并加大麻黄用量,并配石膏以清热。而麻黄辛温,可发散表寒;石膏性寒,可清阳郁之热,并抑制麻黄的温燥,味辛也可助麻黄发散。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滋汗源,也防大量麻黄过汗,伤津亡阳。名为大青龙汤,是因青龙治水,大青龙汤是发汗重剂。

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 (捣碎)如鸡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温粉是淘米泔澄粉晾干的米粉。另外本方的服法要斟酌,一服汗者,停后服,如果再服,汗多亡阳致虚。汗为心之液,汗多既损心液又损心阳,出现恶风烦躁、不得眠的心阴心阳俱虚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