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跳骤停危急时刻,抢救药物要用对!

 籽木杏 2023-06-09 发布于湖南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射血,造成循环停止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包括意识丧失、晕厥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应以最快速度进行现场心肺复苏(CPR)及抢救治疗。在救治的过程中,药物是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临床上,应给予心脏骤停患者基础生命支持后,要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应用各种药物抢救。本文跟大家分享心脏骤停抢救药物的使用秘籍。

图片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是α、β受体激动剂,作为心脏骤停的一线用药,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目前,作为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抢救用药时无禁忌证。

用法和用量:1 mg 静脉推注,每 3~5 min 重复 1 次。每次从周围静脉给药后应该使用 20 ml 生理盐水冲管,以保证药物能够到达心脏。在除颤的过程中,若第2次除颤不成功,CPR同时应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 mg,推注后再次除颤。以后可间隔3~5 min多次重复使用,每次1 mg。每次从周围静脉给药后应该使用 20 ml 生理盐水冲管,以保证药物能够到达心脏。

药物代谢动力学:肾上可通过胎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仅少量原形药物由尿排出。

药物相互作用:α受体阻滞剂以及各种血管扩张药可对抗肾上腺素的加压作用;与全麻药、洋地黄、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可致心律失常;与麦角制剂合用,可致严重高血压和组织缺血;与利血平、胍乙啶合用,可致高血压和心动过速;与 β 受体阻滞剂合用,两者的 β 受体效应互相抵消,可出现血压异常升高、心动过缓和支气管收缩;与硝酸酯类药物合用,肾上的升压作用被抵消,硝酸酯类药物的抗心绞痛作用减弱。

胺碘酮

胺碘酮是一种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主流选择,更适宜于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如射血分数< 0.40 或有充血性心衰征象时,胺碘酮应作为首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脏骤停治疗过程中,胺碘酮用于体外电除颤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相关心脏停搏的心肺复苏。

用法和用量:初始给药剂量为胺碘酮300 mg(或 5 mg/kg),稀释于 20 ml 5% 葡萄糖溶液中迅速推注,如果心室颤动持续存在,可以给予第 2 剂150 mg(或 2.5 mg/kg)静脉推注,若仍电复律无效,不再使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注射后约15 min作用达到最大,并在 4 h内消失。血浆蛋白结合率为 62.1%,表观分布容积约为 60 L/kg,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及富含脂肪的器官,其次为心、肾、肺、肝及淋巴结,脑、甲状腺、肌肉最低。本药主要在肝脏代谢为去乙基胺碘酮。原药在尿中未能测到,尿中排碘量占总含碘量的5%,其余的碘经肠肝循环随粪便排出。血液透析不能清除本药。

药物相互作用:胺碘酮可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可增高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氟卡尼及苯妥英钠的浓度;与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合用可加重QT间期延长;与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合用可加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房室传导阻滞;可增加血清地高辛浓度;与排钾利尿剂合用,可增加低血钾所致的心律失常。

利多卡因

在2018年CPR和心血管急救科学与治疗建议的国际共识中提出,利多卡因与胺碘酮相比用于除颤后顽固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对于出院生存率无明显差异,故可以使用。但禁用于严重心脏传导阻滞,包括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严重窦房结功能障碍;对利多卡因过敏者。

用法和用量:经静脉给予利多卡因注射液第1 剂 1.0~1.5 mg/kg(一般用 50~100 mg),迅速推注,若室性心动过速仍持续可重复使用 1 次,第 2 剂0.50~0.75 mg/kg 静脉推注,若仍电复律无效,不再使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 :组织分布广,能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大部分经过肝微粒酶降解为中间代谢物单乙基甘氨酰胺二甲苯,再经酰胺酶水解,经尿排出,约用量的 10% 以原形排出,少量出现在胆汁中。

药物相互作用:与西咪替丁、β 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纳多洛尔合用,利多卡因经肝脏代谢受抑制,血浓度增加,可发生心脏和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应调整利多卡因剂量,并应进行心电监护及监测利多卡因血药浓度;巴比妥类药物可促进利多卡因代谢,两药合用可引起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与普鲁卡因胺合用,可产生一过性谵妄及幻觉,但不影响利多卡因血药浓度;异丙基肾上腺素因增加肝血流量,可使利多卡因的总清除率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因减少肝血流量,可使利多卡因总清除率下降。

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是酸碱平衡调节药,用于治疗心肺复苏后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禁止用于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因呕吐或持续胃肠负压吸引导致大量氯丢失而极有可能发生代谢性碱中毒;低钙血症时,碳酸氢钠引起碱中毒可加重低钙血症表现;禁用于吞食强酸中毒时的洗胃,因碳酸氢钠与强酸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导致急性胃扩张甚至胃破裂。

用法和用量:心肺复苏抢救时,首次1 mmol/kg,以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用量(每 1 g 碳酸氢钠相当于 12 mmol碳酸氢根)。静脉用药还应注意下列问题:(1)静 脉 应 用 的 浓 度 范 围 为 1.5%~8.4%。(2)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中 pH 值、碳酸氢根浓度变化决定追加剂量。(3)短时间大量静脉输注可致严重碱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当用量>10 ml/min高渗溶液时可导致高钠血症、脑脊液压力下降甚至颅内出血,在新生儿及<2岁小儿更易发生,故以5%溶液输注时,速度不能>8 mmol/min 钠。但在心肺复苏时因存在致命的酸中毒,应快速静脉输注。

由于碳酸氢钠可能通过降低血管阻力减少冠状动脉灌注压,并使氧合曲线左移,不利于氧的释放,故在CPR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碳酸氢钠。但在特殊状态下,如存在明显代谢性酸中毒或高钾血症患者,可能有益。建议有条件时在血气或碳酸氢盐浓度监测下使用,初始剂量可予1 mEq/kg,或在除颤、CPR、通气支持及肾上腺素注射1次以上后使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血液中的碳酸氢钠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部分碳酸氢根离子与尿液中氢离子结合生成碳酸,再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前者可弥散进入肾小管细胞,与细胞内水结合,生成碳酸,解离后的碳酸氢根离子被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血液中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碳酸,进而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前者经肺呼出。

药物相互作用: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时,易发生高钠血症和水肿;与苯丙胺、奎尼丁、麻黄碱合用,应减少后者的剂量;与抗凝药(如华法林)、M 胆碱酯酶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合用时,后者吸收减少;与含钙药物及乳制品合用,可致乳‐碱综合征;与排钾利尿药合用,增加发生低氯性碱中毒的危险性;可增加水杨酸制剂、锂制剂的排泄。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 18(11):1042-1046.DOI:10.3760/cma.j.issn.1671-7368.2019.11.007.

2.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等.心脏骤停基层合理用药指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 20(3):4.DOI:10.3760/cma.j.cn114798-20210119-00071.

来源 |梅斯医学综合整理
编辑 | raym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