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海淀二模化学解析——有特色的新型选择题和创新性的大题设问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6-09 发布于甘肃

  在一模用解答题考验过考生之后,海淀区在二模考生中,又用高难度的选择题实现了对优秀学生潜力的进一步开发。海淀组将除头三道选择题以外的所有题目都定位成“发展性试题”,尤其是四道微探究、两道大原理的豪华配置,可见海淀区对于高水平考生的期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先看比较基础的头三道试题。

第一题在区里定性成“基础题”,但是不少高水平考生在这道题上翻车了。其实得到C选项的过程并不复杂,钻石“璀璨夺目”的特点源于其高折射率使得光线在钻石中不断折射、反射,这是源于其切割的形状导致内部光路复杂,所以跟什么共价晶体不共价晶体的没什么关系,把玻璃雕成这样,他也能璀璨夺目啊………

而橡胶的主要成分是聚异戊二烯,其中含有的碳碳双键在长时间与空气接触之后会被氧化成酮羰基,使高分子断裂,降低其强度。

第2题模仿2022北京高考的第一道非选择题,注意离子丢失最外层电子,且无视洪特规则。

第3题考察基本实验和基础反应。解析如图。

第4题本身难度不大,紫外光关环形成的是碳碳键,也就是非极性键。注意整个装置能够导电的原因是有连续的单双键交替的共轭体系,电子可以在这样的共轭体系中自由流动。

装置中含有酰胺基,可以水解,实现开关装置与外电路的分离。

在这个题中,紫外光催化下的成环反应称为电环化反应,在光照下共轭π键的电子轨道发生旋转,体系两端的π轨道旋转后形成头碰头的关系,将π键变为sigma键。这一知识将在大学系统学习。

第5题也很好选,分子晶体的沸点显然低于共价晶体。

我们通过常识可以知道水的沸点高于乙醇,但乙醇分子量、单个氢键强度都大于水,只能是因为乙醇的氢键数量少于水。

第6题的错误选项B需要通过原子守恒的方式得出,从分子式的各元素原子数I+II-III来看,脱去的分子式是C3H6O,不是丙醇。如果题做的比较多的话,你会发现I中两个酯基一个发生酯交换,一个发生水解,得到III的同时脱掉一分子2,2-丙二醇,又因为同一个碳原子上两个羟基的分子不稳定,2,2-丙二醇脱水生成丙酮。

第7比较简单,注意硬度石墨<铜<钻石,碳单质有多种。

第8题架势吓人,实际上非常好做。根据元素守恒就可以知道A中氢原子不守恒一定错误。这个催化流程中,铜元素由+2价变为+3价,同时氧化水。这道题也给予我们一点启示,即这种读图题,可以先找出简单的选项,都排除后再研究图。万一捡到像这道题一样的大漏子呢?

第9题是全卷第一道微探究。由于钠入水时不仅会还原高锰酸根,同时一定会还原水,产生干扰,所以这道题主要的命制思路就是排除干扰。钠入水之后,生成了氢气和氢氧化钠,在②③两步中分别试图排除两种物质的干扰,但是对氢气干扰的排除成功,对氢氧化钠的干扰排除失败,所以生成的锰酸根不一定是钠还原生成的,而有可能来自于碱性的增强使高锰酸根氧化水得到。
第10题考察高分子。但是注意CB中是8个单体组成的环状结构,是小分子。题目中PDMA结构式的画法比较有迷惑性,侧链基团上下交替排列,但是这个聚合物中,主链中的碳全都是sp3杂化,碳碳单键可以自由旋转,所以侧链基团的上下方向实际上是完全相同的,因而其单体如上图所示,为加聚反应产物。由于两种分子都含有酰胺基,遇酸碱都会水解,因此耐酸碱性都很差。注意CB为环状结构,没有端基,因此氢只有两种化学环境。
第11题是试卷的第二道微探究。背景是课内提到的铁的电化学防腐。这个实验探究中有两组对比,一组是牺牲阳极法和外加电流法的对比,一种是电池中溶液和电池外溶液的对比。前两个选项考的是电化学的基础内容,注意氯化钠溶液是经过酸化的,所以电极反应式中不能出现氢氧根离子。外加电流法要保证铁作阴极不被氧化,应该让负极与铁相连。I和II除了保护铁的方法不同外,温度、pH、溶液浓度均相同,同一种物质的氧化性应该完全相同。而对比实验I和II可以得到,II中即使加入了铁氰化钾也不会有铁被氧化,I加入了铁氰化钾之后铁单质被氧化,和铁氰化钾发生了归中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因而可以得到II的保护效果好于I。
第12题又是一道微探究。这道题需要注意的是现象中的时间词:“立即”和“几秒钟后”,说明沉淀反应的速率快于归中反应。通过每消耗1摩尔碘离子消耗的氢离子数和每生成1摩尔碘离子生成的氢离子数的定量关系来判断。注意碘的歧化反应在酸、中性条件下逆向进行,而碱性条件下正向进行,因而加入碱性的亚硫酸钠之后,碘酸根和碘离子并不反应,无法出现蓝色。
第13题是整套题的第四道微探究,此题中实验数据源于真实实验,此实验很好地说明了判断强弱电解质的本质方法。A选项,仅有0.02的数据只能说明三种电解质的相对强弱,且由于离子的迁移速率不同, 也不能得出HCl和NaCl属于强电解质的结论,所以A说法正确。B选项,根据同浓度的盐酸和氯化钠溶液的电导率,可得出氢离子的导电能力大于钠离子(氢离子体积小、迁移速率快)所以B说法错误。C选项,将三种电解质溶液均稀释为原浓度的二分之一后,比较电导率比值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HCl和NaCl溶液电导率基本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说明HCl和NaCl不存在电离平衡,为强电解质;而醋酸溶液电导率比原来二分之一要大,这是由于醋酸存在 电离平衡,且稀释过程中平衡正向移动,增加了离子数量,减弱了稀释对离子浓度减 小的影响。所以C说法正确。D选项,通过醋酸稀释后电导率比值或比值的变化趋势,都能说明越稀越电离。这道试题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分析数据”的方法;结合问题有指向性地分析数据的变化规律,再分析通过数据得到的结论或想说明的问题。
第14题是一个非氧化还原反应背景之下的竞争反应和多重平衡的问题。废水开始为酸性,含有铜离子和铵根离子。用NaOH溶液调节pH,检测废水中铜元素含量变化情况。体系中存在四个平衡(如图所示)。a-b段随pH升高,平衡④正向移动,上层清液中铜元素含量减小。b-c段随pH升高,平衡①逆向移动,溶液中一水合氨含量增加,与氢氧化铜发生反应,导致平衡②正向移动,导致上层清液中铜元累含量上升。c-d段随pH升高,氨分子浓度变化不大,但氢氧根浓度大幅增加,平衡④正向移动,导致上层清液中铜元素含量减少。d点以后,随pH升高,平衡③正向移动,导致上层清液中铜元素含量上升。分析此题注意上层清液中铜元素存在形式有铜离子、铜氨络离子、氢氧化铜三种可能的存在形式,随着溶液碱性变化,清液中铜元素主要存在形式不同。为什么b-e段pH増加,平衡③(其平衡常数值大于②)正向移动不是造成清液中元素含量高的主要原因?因为题中已经明确废水中铵根离子浓度远大于铜离子,说明在碱性时,废水中氨的含量很大,所以优先发生平衡I的正向移动。学生解题时,可以用反证法,若由于生成四羟基合铜络离子使清液中铜元素含量升高,那不会有后续c-d段随pH升高铜元素含量下降的情况。
第15题模仿2022北京高考,是结构和化工流程的综合题目。注意金属晶体的熔点和离子半径、离子电荷数有关。
第16题是一个《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目,在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上进行考察。像这样的题目,应该找清楚速率、平衡的角度,认清主副反应在转化率上合作、产率上竞争的本质。第(2)空是一道读图题。对于这样的“解释原因”的题目,应该找准每一个反应对于一个既定结果的“贡献”是正向还是反向,抓住对这个结果有“正贡献”的反应来作答。最后一个空考到了电化学的定量解释。注意溶液中存在大量弱酸根,因此电极反应式应示出缓冲对。质子交换膜中质子移动的数量与电子转移数量相等。
第17题有机合成试题总体上比较基础,只要用好题目中的资料和提示即可轻松作答。资料ii是芳香重氮盐的偶联反应,这也是一种在大学基础有机化学阶段将要系统学习的反应。
图片
这道来自十一学校的题,无论是主线还是最后一问的小流程,都强调了通过分子式和反应物原子守恒对有机化合物的转化进行推断的方法。注意苯的同系物中,侧链第一个碳上连有氢原子的物质都可以被高锰酸钾氧化,侧链(无论有几个碳)都转化成羧基。第(5)空借副产物的考察,考察了碳碳单键可以自由旋转的特点。
18、19题都属于定量测定的实验。在大考的解答题中出现两道定量测定题目也算是海淀本次的一大创新点。18题采用比色法,勾连教材中用邻二氮菲洛合比色法测定亚铁离子浓度的实验。第(2)问再一次考到了多重平衡的问题,起初沉淀溶解、溶液变为紫色,主导平衡为氢氧化铁沉淀溶解平衡,而后溶液颜色的变化中,主导平衡为显色反应平衡。这一问启发之后的实验中必须控制pH变化幅度极小。因此引出后续关于缓冲溶液的设问。缓冲溶液是一种由弱酸和相应的盐类混合形成的溶液。当引入少量酸时,弱酸根转化为弱酸,而不使氢离子浓度增大,引入少量碱时则发生相反的转化,也不使氢氧根浓度增大,从而控制pH几乎恒定。(3)(4)空便是对于比色法测定原理的考察和相应的定量计算。设计标准色阶的制作、误差分析等。
最后一题也不是传统的实验探究,而是另外一道大滴定,显得别出心裁。这道题考察的是碘量法的测定方式,总体上难度不大。
转自:动量的学习笔记,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