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地理考前必纠10个易混易错点,考试前多看看!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6-09 发布于甘肃

      1.光照与热量

光照指的是太阳辐射,一般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地势高低等因素有关。热量指的是温度,与纬度位置有关,一般纬度越低,热量越丰富纬度越高,热量越少。

光照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多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是热量不,因为该地区空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该地区海拔较高温度较低。

光照弱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少,如四川盆地光照,但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热量充足。

2.区时与地方时

区时是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例如北京时间不是北京所在的东经116°的地方时而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是东经120的地方时。

3.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有无数个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只有一个。

4.气候要素与气候因素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等(若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主要从光照、热量、降水等方面去考虑)

气候因素是指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5.积温与气温

积温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 C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它反映某地气候生长期内温度的高低。而气温是某地大气温度的反映。

6.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最热月月均温与最冷月月均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越大,表明气候的大陆性越强。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一般白天日照充足大阳辐射强,气高,夜气温低,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7.海陆风、季与季风气候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引起的,常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导致海陆之间气压中心发生季节变化,从而引起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的现象。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会形成季风气候。

8.季区与非季风区

季风夏季影响到的区域,而不是冬风影响到的区域。非季风区是指夏风影响不到的区域。我国季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线。

9.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大气环流大气大范围运动的状态。其影响因素包括太辐射地球自转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及大气内部南北之间热量动量的相互交换等。

10.热力环流中的高、低气压

热力环流中的高、低气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来说的。在冷热不均的情况下,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