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高考语文考前梳理(最后一课)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6-10 发布于甘肃

2023届高考语文考前梳理(最后一课)

用好发卷后的5分钟,浏览全卷,尤其是名句默写和作文题。完成主观题时一定要看清答卷上的题号,对应答题,坚决杜绝错位答题。按照自己熟悉的节奏解题,最后一个小时必须写作文,写完作文后再查漏补缺。原则上1分钟完成1分题。选择题尊重第一感觉,没有充分理由不修改。相信自己,气定神闲,从容完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
沉浸式阅读。冷静、细心,沉入、沉潜,迅速进行文本世界。注意力越集中,瞬间记忆度越深,解题速度越快。
掌握文本特点。论述文,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非常严谨。文章总论点是什么,围绕总论点,文章分几层,每层表达什么观点。论点鲜明,一般会在文本的首段就亮出文章的论点:文本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结构层次清晰,多用例证、引用论法。注意文后的标题,是作者重要的观点表达。
学会阅读方法。在阅读时,学会勾画圈点出文中重要句子,统摄全篇的句子,作论据的句子,揭示文章思路,结构的句子等,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如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程度限制性词语等: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和论证对象逻辑关系的词语,如连词等。
1-5题选择题注意事项:
第一时间要将选项与原文区域内容进行比对分析,简单选项考“视力”,找不同,一眼即中,快速过,难的选项考“智力”,需要认真思考。
做出正确决断两个因素:一是读懂原文作者的观点,表达的意思:二是依靠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凭借平时训练积累的经验,识破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常设陷阱:
①强加因果,颠倒因果;②无中生有,于文无据;③以偏概全,过于绝对;④张冠李戴,对象错误;
⑤偷换概念,对象错误;⑥曲解文意,推断过度;⑦混淆时态,已然未然; ⑧论据论点,衔接不一
⑨原因或条件不充分   10关系改变(判断关系方法:语境判断、关联词判断、标点符号判断)
选择题最常见的三种错误点(命题人最爱的设阱方式)
(1)因果关系(所以…,因为.,导致... )
(2)过于绝对(只要…就…,只有….才…,都...)
(3)推断过度。两个对象进行比较,认为A比B更……其实文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比较。
选择题2论证结构(思路),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模式。从整个文本结构上来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本论部分其内部层次有: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引申论证
选择题3论据选择型、适度推断型 以ABCD四项文外材料来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理解
考查考生对材料主要观点的理解,为文章观点筛选合适论据,或对文章观点全面准确表述最佳项。
第一步,审题干。看清楚题目要求。不符合,不属于,不适合,不能,最适合。
第二步,找观点。在材料中找到题干所指定的观点内容,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第三步,析选项。分析四个选项,不管题目形式怎么变,找到与观点对应的最佳论据,这一考查点实质不会变。注意如果是选取“最”能支持观点的,就要在对比分析中找到最合适的一项。
第4-5题
注意实用类文本的选材、组材特点是相同话题,内容各有侧重,文体各不相同。注意跨材料组和选项的情况。
第六题主观题6
情境问题型: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文本内向文本外的知识迁移。题型形式多样,围绕不同情境设计问题。
题目共性:一是题目给出情境,一是给出任务要求。可分为三大类型:
①观点型,利用文本观点,来解读题目情境中的观点内容;
②材料型,利用文本观点,来解读题目情境中的新材料;
③生活情境型或案例型,利用文本观点,来解答生活化场景问题。如抹香鲸的死亡原因就是案例型。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答题牢记一点:坚信一切答案从文中找。
第一步,坚持问题导向,审题很重要,问什么就答一么,透过题目看本质,还是要了解文本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第二步,坚持文本依据,理解每一则材料的整体结构、论证思路和主要内容,在文本中寻找答题;
第三步,注意对点回答,有针对性地找到文本对应区间,扣关键词和句。概括梳理,分条表述,形成答案,力求语言精练。
①观点型,利用文本观点,来解读题目情境中的观点内容
【2021年新高考语文|卷】☆☆【概括能力高阶训练】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组织答案时,要将这种理解规范化、有条理的表达出来,基本思路就是“文本观点+情境解读”。
【参考答案】
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文本观点 1】“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情境材料解读 1:诗表现“动作”方面优势】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文本观点 2】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情境材料解读 2:画在表现“动作”方面的劣势】
第6题
②材料型,利用文本观点,来解读题目情境中的新材料
例 【武汉市2023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T5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选段中“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4分)
遵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真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基本思维】
(1)关于新题型的认识。文外材料(情境):《红楼梦》中“妙玉邀人品茶”情节内容。问题:“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 考查重点: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2)关于答题思路。找到文本中涉及到的中国古代文人茶艺美学特点;分析“妙玉邀人品茶”情节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茶艺美学哪些特点,然后对点分析。
第6题
③生活情境型或案例型,利用文本观点,来解答生活化场景问题。
【合肥市2023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T5复兴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在即,同学们准备依据教材中《屈原列传》《离骚》等作品,创作历史课本剧《屈原新传》参加汇演。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同学们创作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4分)
解题思路:题目给出“创作历史课本剧《屈原新传》参加汇演”生活化情境,要求概括创作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历史剧创作问题,我们可以阅读文本,找到答案。题目看起来很“炫”,其实很简单,《屈原新传》只是一个由头,任何一部历史剧都一样,都得遵循的基本原则。换一句话说,这道理题目实质上就是在考我们:历史剧创作要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5.(4分)1)确立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的意义限度,实现情节要素正确与差异化再现某种可能真实之间的统一;②发掘历史精神,呼应时代需要,在不失历史真实的限制下观照当下,实现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口强化两个意识
1.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
2.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
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
现代文阅读小说
围绕着五个关键词设题和回答问题 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读者
1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
2.重点关注:叙事方式、文学评论、文体比较、改写效果新题型。
第7题 现代文阅读 小说 选择题
从“人物形象”“思想内容”“情节结构”“艺术特色”等方面设置选择题
第一步: 圈画选项信息点 第二步: 回归原文找对应  第三步:逐项排除定答案
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N01情节设错,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
例【2021新高考】卷】T6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小说后文并没有写与“王木匠手巧”的相关情节内容,就是结束处写到他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那也是干他的老本行,并不是“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所以不存在伏笔一说。学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 选择题
M02人物形象设错。选项中对人物性格特点或对人物的作用解说错误,要么将次要的解说成主要的,要么故意夸大人物作用,要么无中生有。
例【2021 新高考】卷】T6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解析】“石门阵摆退鬼子兵”的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为了把这场战斗讲述得生动逼真些,王木匠进行再创作。“麻子”“八字胡子”“小耳朵”这些日本鬼子是王木匠为了讲故事的需要,虚拟出来的人物。注意一点,小说的重要特点是虚构。
典型环境设错。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手法等的理解分析错误。
例【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及解析】T7A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解析】文中“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主要是推进情节发展,不能暗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主旨或情感设错。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或情感理解分析有误,或曲解或拔高,甚至是无中生有。 选择题在人物心理,情感变化分析这一块,是命题密集点,也是难点。
例【2022年高考新高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及解析】T7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解析】小说主题思想是复仇与感恩。
2022 年高者全国公卷·文兴类文本阅读真演及解析】T7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 【解析】两人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都相互牵挂,感情并没有断绝,“重拾”无从说起。
艺术技巧或语言特色设错。选项对小说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表现主旨等方面所用手法技巧的判断或解说错误: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风格、作用的判断或解说错误。
8、9题   现代文阅读小说 主观题
考点一:环境
环境类题目常考题型:【答题模板: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读者】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景物描写的手法
【答题思路】:指出手法+简析运用+分析作用
描写手法知识点补充:①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
绘形、绘声、绘色、视听结合、声色结合;②手法: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i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白描、细描点面结合、对比映衬、简笔勾勒、精笔细描③视角: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8小说中多次描写的某一意象的不同含意和作用
答题模板:(1)基本含意(2)深层含意(比喻义)+物象作用
考点二:情节
常见题型:概括梳理情节、分析情节作用、分析线索作用,分析情节特点、探究情节合理性;
新式题型:探究情节合理性,分析情节如何起波澜,情节如何紧凑,分析线索作用如何体现。
答题模板:①情节上:为下文……人物的出场,或……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伏笔):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情节,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总结全文,与开头……相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②人物上:塑造了人物……形象特点;③主题上:与下文……相照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④读者上: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首尾段、标题)。
考点二:情节之小说结尾(高频考点)
①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i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②以景结情式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7③留白式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悲剧结尾: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深化主题,令读者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喜剧式结尾: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
愿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 主观题
考点二:情节之小说叙事紧凑(预测考点)
【2020·浙江卷《雪》】T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参考答案】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分清结构紧凑或波澜技巧。
考点三:人物
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先审题,是概括形象,还是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形象分析要抓住两点:一是全面,从头到尾找,不能遗漏;二是准确,要找到准确表达概括人物形象的词语。
答题模板:(1)概括①+分析 (2)概括②+分析(3)概括③+分析(4)概括④+分析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1)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外貌、神态)细节
(2)侧面描写:对比、烘托、衬托、欲扬先抑。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或心理描写的方法。(重点)
心理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内心独白,他人侧面,环境烘托。
答题模板: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心理变化过程1-+故事情节分析;心理变化过程2+故事情节分析:心理变化过程3+故事情节分析:(要用一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人物的心理)
考点四:语言特色(难点)
个性化和特色性:(1)地域特色:某地方言、农村乡土气息、城市
(2)时代特色:符合时代特点
(3)生活特色:职业、身份、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等
语体:(1)口语:通俗易懂、质朴平实、生动活泼(2)书面语:庄重典雅、准确精当(3)文言和白话
句式 :整散结合、长短交错、倒装句式
修辞:(1)善用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比、衬托、象征)(2)好处: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诙谐幽默、辛辣讽刺、清新华丽、婉约明快
词语:叠词、拟声词、动词、形容词、语气词
语言风格:善用叠词、整散结合、长短交错、富有地方特色、善用口语、文白夹杂、含蓄深沉、幽默风趣、简洁明快、寓庄于谐、清新华丽、质朴平实。
诗化小说主观题答题思路 (核心)
阅读诗化小说,是一种审美体验。小说诗意美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小说的选材上、小说的主题情感的诗意美;
2.景物描写营造意境的诗意美;
3.淡化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的诗意美;
4.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情感美;
5.诗化语言,句式、音韵、节奏等语言美。
以上五点是答题的总方向,具体得分点要依据小说文本的实际内容来确定。
散文化小说的四个特征:
①情节淡化:矛盾冲突不明显,情节链不紧凑。
②人物弱化:没有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塑造人物,人物不鲜明。
③语言诗化:营造意境,语言典雅、清新,用词生动洗练,语句生动形象。
④结构形散神聚。叙述片段化,但围绕主题叙述。
例如8. 小说在叙述时采用时空交错的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叙述特点的妙处。
①叙事时将主人公对过去的回忆与现在回乡时的感受融为一体,使小说的内容更加充实。
②叙述时时空切换自然,将几十年前的故乡与现在的故乡随着“余清泉”的思绪变化自然切换,打破传统叙事局限,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③时空交错变换,使故事充满情感张力,有利于展现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亡妻的深厚情感。
9. 这是一篇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诗化小说”,有一种诗意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诗意”,首先是诗歌重情感表达,而本文整体都沉浸在余清泉对妻子的回忆怀念之中,这种感情基调贯穿全篇,仿佛诗歌一般抒情。其次是语言,文中的语言具有诗歌般简洁凝练之美,如“山河依旧,夕阳如初”“石板磨得平光溜滑,踏上去冰凉冰凉”“岁月的剥蚀”等,显得既典雅又简练。最后是诗歌会营造意境,而文中对于乡村环境的描写如“石板小路蜿蜒而上”“主妇们在忙着做晚饭,男人则泡一杯细茶——他们不再满足于自家采制的苦丁茶了,靠在沙发上听着半导体收音机”“这屋里也同样有一对老夫妇,想必正是女人的双亲了。女人忙着用几个饭碗为客人泡茶”“邻近的几家人先跑来看望大军余同志”等,写出乡村环境的自然美,乡村人们生活的宁静、温馨美,乡村的人情风俗美,营造出祥和安宁的意境。
【答案】
①文本具有诗歌的浓郁情感。通过余清泉回忆与妻子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主人公与亡妻之间深厚的感情。
②文本具有诗歌的语言美。本文语言简洁、质朴,又不乏典雅,“山河依旧,夕阳如初”等,表现了诗意的语言之美。
③本文具有诗歌的意境美。文中描写乡村的自然环境,营造了一种温馨、静谧、祥和的氛围,呈现出温柔宁静的民俗之美。
小说主观题高频预测1:小说标题
小说标题的含意
①表层:本义。②深层: 比喻义,双关义。③主旨义:象征义,结合人物、主题、作者观点态度分析。
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好处)
①人物层面②情节层面③环境层面④主题层面⑤读者感受
分析对比标题
以其他标题作参照,分析评价原标题优点。答题方向:人物、情节、主题、环境、读者
现代文阅读小说 主观题高频预测2:叙事特点
谁来讲故事?
叙事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第二人称抒情、亲切、拉近距离;第三人称自由、灵活、客观、人称变换)
叙事视角(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度,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是仰视与还是俯视;视角转换。)
怎么讲故事?
叙事腔调(讲述和显示,幽默深刻,冷峻悲悯,深刻蕴藉等)
叙事顺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叙事速度(快与慢,紧张与舒缓,反复,延迟)
(1)从记叙形式上,有对话式、讲述式等;还有意识流式、内心独白式、荒诞魔幻式、横截面式、穿越式等。
(2)从结构形式上有:
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摇摆、延迟);
②全文有线索贯穿(尤其注意双线索);
③开头方式:悬念式/倒叙式/写景式/故事式/以……话题引入等;
④结尾方式:欧亨利式、悲剧式、喜剧式、戛然而止式、写景式、首尾呼应式等;
⑤中间有:悬念、伏笔、铺垫、照应、暗示、误会、突转、对比、抑扬等。
(3)特殊的方式,如:诗化语言、散文笔调等。
(4)“交织”的特殊叙事形式。历史与现实交织(打破时空的限定)《赵一曼女士》,回忆与现实交织《半张纸》,叙事与写景交织(描写和记叙的结合)《安东洛夫卡苹果》《边城》等,魔幻性,真实性与现实性等。
现代文阅读小说 主观题高频预测3:文学评论
扣:文学评论观点核心词。题目给出一个观点,考生要牢牢抓住观点的核心词语。
联:观点与文本的内在联系。找出文本中能体现出这一观点的内容,这是答题的基础思维。作答时要有“由观点到文本,由理论到文本落实”的思维过程。
答:不同问法,不同回答。
(1)关系类。答题模式:“A+B”。如,历史+现实(A+B),科学+幻想(A+B),故事+新编(A+B),冰山理论(八分之一+八分之七)(A+B),分别陈述 A和B在文中的体现,然后综合分析A+B的效果,三个得分点,每点2分,6分模式。
(2)作用类。答题模式:人物,情节,主题及相应的艺术效果,特殊情况考虑环境和读者。
现代文阅读小说 主观题高频预测4:文体比较
文体比较,多是小说纯文学与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历史纪实、回忆录、传记),新闻消息,日记甚至与戏剧比较的可能。这类题目,要抓住小说的文体特点(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和情节),通常比较点有以下五个: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和语言风格
例【2022·全国甲卷《支队政委》】T9.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分析(6分)小说与纪实文学的艺术效果比较
【参考答案】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情节)。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老胡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形象)。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语言风格)
现代文阅读小说 主观题高频预测5:改写效果
改写也是一种写。写的内容不同,作者有自己的表达需要。从小说写作的实际角度出发。还是从人物,情节,主题和艺术效果这些角度思考。
例【2022 年新高考|卷《江上》】T9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
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①主旨更集中明确。本文侧重批判统治者为一己私利巧取暗夺的阴险;原作结尾则是突出皇帝对《兰亭》的喜爱,与本文的批判主题无关。②情节更加合乎逻辑,前后贯穿。本文皇帝是以暗线方式存在,未正面出场,删去原作中的结尾,情节更加合理。③人物形象更突出。删去原作结尾,以辩才禅师昏倒收束,与前文渲染的人物的“欢喜”形成巨大反差,更能突出人物的悲剧性。(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现代文阅读小说 主观题高频预测6:学考教结合
学考教结合类主观题,与教材联系的既有整本书阅读《乡士中国》《红楼梦》,也有教材中的中国小说名篇,如《祝福》《边城》《茶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还有外国小说《老人与海》《套中人》《变形记》及外国名著《大卫科波菲尔》《百年孤独》。
解题:审题,找比较点;答题,比较分析,分条表述。
如9.有评论认为,《黑骏马》与《边城》虽然表达风格不同,但都表现了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9.表达风格:《黑骏马》热情奔放,《边城》优美婉约。(2分)
人性美:①亲情美:《黑》中,额吉对两个孙辈尤其是寄养在自己这里的白音宝力格疼爱有加,充满温情,真诚无私。《边》中爷爷对外孙女翠翠无限宠爱,和善宽容,细心守护。(或天宝兄弟虽然都爱慕着翠翠,却选择了为对方着想。)②爱情美:《黑》中白音宝力格铭记少年时代纯洁的爱情,兑现承诺,离开草原多年后仍然回来寻找索米娅,对她充满诚挚深沉的眷恋。《边》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纯洁质朴,丝毫不掺杂世俗的杂质。
小说的情节结构
1.小说情节概括
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
2.小说结构特点
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横断面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8)意识流式。即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小说结构技巧
1)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
2)照应(能使小说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3)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4)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5)突转(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等。(7)巧合(内容集中,矛盾更突出,冲突更激烈,人物性格更鲜明)
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1)悬念式开头: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2)写景式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1)出人意料式结尾: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物形象;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2)卒章显志式结尾: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或创作意图。(3)戛然而止式结尾: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4)悲剧式结尾:①与前文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②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④结局令人感动(惋惜),引发读者对……的思考,耐人寻味。(5)喜剧式结尾:①情感体验上,符合主人公(作者、读者)的理想愿望和情感追求,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欣慰和愉悦感;②主题上,彰显人性(真善美、道德、法律、社会、人民、真理、宽容、智慧)的巨大力量,反映人民(作者)对幸福美满人生的向往;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③表达效果上: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6)首尾呼应式结尾:使小说内容完整,结构紧凑严谨,强调……的主题,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
小说标题的作用(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或者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作用。(2)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画龙点睛、揭示……的主题、隐含……多重含义、意蕴丰富、寄托作者的……情感等作用。(3)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与……对比,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强化……效果,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4)标题的意蕴探究:先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双关、比喻、拟人、反讽、引用等),再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小说情节的作用
1)从情节方面说:点明题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做下铺垫、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陡生波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留下现象等。(2)从人物方面说:表现人物心理、凸显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等。(3)从环境方面说: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4)从主题方面说:丰富、深化和突出主题等。(5)从读者方面说:激发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留下想象空间等。
小说的人物形象
1 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
1)把握人物形象①概括情节,点明性格特征。②概括主人公对他人的举动、关系后,点明性格特征。③分析人物正面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的描写以及侧面的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福》中,祥林嫂重复叙说“狼吃阿毛”的故事,读者会从中感受到祥林嫂失去爱子的悲痛;祥林嫂的眼神变化更让人感受到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④分析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如《药》的结尾描写坟场的自然环境,突出悲凉的气氛,烘托老妇人失去亲人的悲哀。⑤借用作者和文中其他人的评价,点明人物性格特征。⑥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直接(正面)描写(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和间接(侧面)描写(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等)。例如《药》中夏瑜这个典型性格,就是通过描写华老栓、茶客、夏四奶奶等等人物的相关行动、情态、语言,间接描写、塑造出来的。
2)答题模式概括人物形象(如:××是一个外貌特征+品格、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的人,注意:形象特点大于性格特点)+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概括。注意分点答题,每点尽量在一条横线内完成。
人物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即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1)结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2)内容作用:A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B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2)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真实性。比如《祝福》中的“我”。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的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3)物象的作用。小说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④丰富内容的作用。
小说主人公的判断
贯穿情节始终的、着墨最多的、标题有所暗示的、最能表现主题的那个人物。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1)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或“心理活动”),直接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在主人公与……(人、命运、疾病、战争……)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4)通过典型环境(时代、社会、生活、法律、阶级、习俗等)的描写,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5)通过环境(此处特指主人公所在的景物环境、场景)来暗示主人公……的心情。(6)通过他人的态度、评价、反应,或者通过作者的介绍、评价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1)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现实中人类的多维性构成了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创作基础。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如《飘》中的斯佳丽。
2)扁平人物:也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扁平人物”的单调虽然乏味,但在讽刺性小说中,却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的做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
三、小说的环境描写
1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的作用:(1)环境上: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的气氛,奠定……的基调。(2)人物形象上:①烘托人物……的心情;②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的命运。(3)情节结构上: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4)主题上: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 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作用:(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4)预示人物悲剧(或喜剧)的命运。(5)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凸显小说……的主题。
3、对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的简单梳理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奠定全篇的基调;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作为象征,突出深化主题。【注意】注意区分 “分析环境特点”和“分析环境描写特点”的不同:“环境描写特点”是要求答描写环境的技巧和手法。
四、小说的表达技巧
【模式】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1 叙事视角(即人称)(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真实自然,但表现受限)(2)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亲切抒情)(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客观灵活、但缺乏亲切)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①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第三人称大多是全知视角。②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和成人受限视角(没有写人物心理等)。比如:《尘埃落定》《爸爸爸》(傻子视角),《红高粱》《呼兰河传》(儿童视角),2017全国1《天嚣》(成人受限视角)
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1)顺序:事件由头到尾依次叙述,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2)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可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使叙述行文曲折有致。(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②丰富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充实。③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④深化文章……的主题。(4)补叙: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于: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插叙有情节;补叙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性的话。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五、小说的语言赏析
1.从词语使用及其效果、句式选用及其效果、修辞使用及其效果、整体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分析语言。2.揭示内涵+分析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作用+指出手法、句式特征+语言风格+抒情效果、阅读效果。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②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感叹句等)③大量引用古诗词名句、典故(旁征博引, 典雅蕴藉)④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⑤叠字叠词,押韵音律和谐,朗朗上口⑥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生动⑦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腻传神⑧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⑨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平实质朴(贾平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使用方言、口语化(老舍、贾平凹、赵树理)、清新自然(沈从文)、幽默风趣(钱钟书、梁实秋)、富有文采(刘亮程)、华美、绮丽浓艳(张爱玲、毕淑敏)、典雅庄重(丰子恺)、闲适冲淡(周作人、林语堂)、简洁凝练、含蓄蕴藉(李商隐)、豪放(奔放)不羁、沉郁顿挫、富有哲理(周国平)、犀利深刻(鲁迅)、调侃戏谑……
六、探究小说的主题
模式:小说通过写……(什么年代、什么时间、哪类人、什么事件或行为),表现了(反映了、揭示了)……问题(现象、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什么人、什么精神、什么现象、什么行为)的……(讴歌、同情、感叹、感伤、讽刺、揭露、批判等),从而启发读者对……思考(反思、反省、关注、重视等)
七、探究小说的人物形象
1)情节的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密不可分。
人物自身的角度。看看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
主题的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来的。
环境的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真实性的角度。考虑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八、小说答题的五大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再加上主题和读者,即构成小说答题的五大要素。无论试题从哪个角度命制,大体要归溯到这五大答题点。比如,安徽高考卷《蓑衣》第14题: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1)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还可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现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2)情节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的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3)环境描写上,景物特点安谧温馨,与开篇的环境描写氛围一致,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4)思想内容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5)读者感受上,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典型题例
1、巧妙的设置往往能使简单的情节尺水兴波。本文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找出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21年武汉高三起点考试《老樊的烦恼》)
悬念。小说开头写老樊决定去周健家是为了“散散心,消消火”,使读者急切想知道老樊心中冒“火”的原因。制造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得情节更加紧凑。
误会。周健请老樊吃“香辣酸菜鱼”,没有老樊最爱的乌鱼片,用的是胖头鱼片。老樊认为周健故意轻怠自己,后来才知道误会了好友。这样的设置强化了小说的戏剧效果。
3)对比。老樊退休后,老汪、小魏等人对老樊的态度和周健对老樊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樊退休前后老汪等人对老樊的态度也存在对比。这些对比突出了老樊巨大的心理落差,有利于塑造老樊、周健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老樊,也有人认为是周健,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2021年武汉高三起点考试《老樊的烦恼》)答案一:老樊。首先,老樊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小说的标题与老樊有关,主要内容也是围绕老樊的烦恼展开的。其次,老樊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人物形象。答案二:周健。首先,作者虽然对周健着墨不是最多的,但小说正是通过对周健待人真诚、重情重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本文的主题思想。其次小说写老汪、小魏和郑局长也是为了衬托周健。
小说以“春风夜”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21年湖北八校联考卷《春风夜》)
以“春风夜”为题,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点明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在春风旅馆。
2)春风夜,本应是美满的夜晚,王大学和俞小荷明明是一对夫妻,而外在的一些因素却让他们的相会充满苦涩和悲哀,以“春风夜”为题,具有讽刺味道。
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2020年重点中学质检卷《水润大泽》)可从内容、手法、语言、结构等方面思考
手法巧妙。用“催眠曲”比喻湖水拍打船帮发出的声响,照应“打盹”“安然入梦”,生动贴切;水声哗哗,湖水干净,白鹭盘旋,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借景抒情。描写美丽景色,渲染安宁、温馨的氛围,感叹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景美情真,意境深沉。
3)突出主旨。景色优美、静谧,令“我”赞叹可“安然入梦”,与前文生态遭到破坏,令黄老叹息的情形形成对比,肯定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可喜变化。(2019年博雅闻道衡水金卷《水润大泽》)
小说采用穿越的形式,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这样处理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21年九师卷《画者的悲哀》)
打破时空的限制,便于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使读者觉得自然合理。
虚实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与内涵。画者的实际困境为实,穿越到过去,变为成功人士,画作拍出高价为虚。由虚到实,虚实转化,内容及内涵都变得丰富。
虚实两相对比,小说主旨表现得更加突出。画作得到认可,是在虚拟世界中,是在世俗的功成名就之后,虚拟的成功与现实的困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更集中地揭示了题旨。
“老李”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他的英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2021年周考卷《最后的电波》)
侧面描写。小说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描摹了老李技术高超的神秘形象和英勇赴死的胆识和气魄;
作为暗线。老李虽未见其人,但老李虽未见其人,但老李的命运作为北线情节发展的隐线展开,不仅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进展。
深化主题。老李的幕后英雄形象深化了小说赞扬无数无名英烈不畏牺牲,革命精神永不止息的主题,对现实社会更有思想启示和引领作用。
小说结尾的视角为什么由老邓变为其他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21年衡中同卷三《戏》)
深化主题:由老邓到其他人,突出了作品意义的普遍性。不是老邓一人对戏曲的眷念,而是广大戏迷对戏曲深深的留恋,从而使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更为广泛。
补充作品的情节:通过他人的角度,补充交代了老邓独自唱戏的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角度更别致。3)增添作品的亮色:以好多人听见澎湃的叫好声的幻觉,表现出人们对戏曲复兴的美好愿望,为作品增添了亮色。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5年全国卷《马兰花》)
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还款的过程。
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脉络清晰,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3全国卷《古渡头》)
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4)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10.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016年全国卷《战争》)
观点一:合适。(1)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2)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来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3)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1)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2)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3)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2018年全国卷《微纪元》)
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
2)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系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2021·全国甲卷)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答: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全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
2021·全国乙卷)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答: 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2021·新高考Ⅰ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2021·浙江卷)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答: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
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
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散文
一、散文的特征——形散而神聚
形散:①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也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神聚:情感、主题、意蕴等一致。“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在结构上有一条鲜明的线索。
二、散文的线索
①人物;②事物;③时间;④地点;⑤作者的情感变化。
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三、散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1.记叙
(1)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情感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客观,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灵活自由。
(2)叙述顺序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淡与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或解释说明作用;丰富、充实内容,又可以保持清晰的脉络。
2.描写手法
(1)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景物、环境、场面描写;细节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
(2)工笔:注重细部的描绘,工描细雕,力求纤毫尽露。写作上指对描写对象的某一局部作细腻的描绘,以凸显特征,加深印象。工笔刻画一般用在写景上。
(3)白描:轻勾淡墨,抓住描写对象最本质的特征,进行艺术的刻画。白描的好处,在于文字简省,却能形象分明;虽不浓彩重抹,却能淡而有味,以少胜多。
3.抒情
(1)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很能打动人心。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一是把情感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二是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感情。情景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
②借物抒情。大多是景物,一草、一木、一石、一花等;也有人工创造之物。这些“物”都可以用来抒情。
③借事抒情。作者正在叙述的事,也许是中间插入的事,也许是一个典故、传说。这种抒情方式,情感隐于事情中,显得含蓄、蕴藉。
四、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或人生动形象,表达亲切。
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互补,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反问:起强调的作用。
五、散文中常见的手法技巧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假托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虚实结合:“实”,即所见、所闻;“虚”,即所感、所想。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渲染烘托:渲染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后被借用为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所有的渲染都是为了烘托,烘托一种氛围或感情。
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来描绘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现出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表现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衬托对比:衬托和对比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用来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二者是对立现象,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内容提前做基础性描写,通过叙事、写人、描景,以引出重要内容,烘托人或事,使形象突出,主题深化。
伏笔:交代含蓄,在文章的前面将要表现的对象预先作出暗示,不至于产生突兀。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内容发展合理的效果。
照应:文章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作用是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
悬念:文章设置疑问或冲突,使人产生强烈的关注心理,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让读者收获到想象不到的结果,激起其阅读兴趣。
开门见山:写景,直接描绘景物,直观具体,简洁明了;叙事,直接描写事件,切入场景,引人入胜;议论,直接表明观点,明确态度,一目了然。
卒章显志:在全篇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散文的语言特点及鉴赏角度
1.用词之美
(1)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2)叠字、叠词: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人有一气呵成之感。
(3)反复: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4)化用成语或古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
长句:流畅匀称,层层修饰、表意严密。
短句:简练精美,语言轻快、活泼、流转、自然。
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长短相间,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对偶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音乐美。
排比句:显得整齐、工稳、典雅。
感叹句:情感强烈。
疑问句:发人深思。
回环复沓句:琅琅上口、音韵美、感染力。复沓对充实内容、突出主题、渲染气氛、加强情感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长句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风格之美: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4.修辞之美: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5.描写之美: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6.人称变换美: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亲切自然,生动真实,如亲临其境。第二人称兼有拟人味,语言生动,便于直抒胸臆、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拉近距离,给人以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的角度自由地叙述,自由灵活。
7.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特别是口语、方言俚语所表现出的生活气息、地域色彩、乡土气息。
二、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临沂一模第8题
8.文章最后一句“死神毕竟比我强大”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①飞蛾不可能战胜死亡,写出了死亡的不可抗拒性。(表层义)
②这是作者想象中飞蛾感慨,写出了飞蛾面对死亡的端庄态度和坦然心态。(深层义)
③本句表达了对飞蛾的赞美,并借此写出了人生命的尊严感。(主旨义)
3.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画横线句子的深层意蕴。(6分,每点2分)
“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①“快乐的人们”,如汪林等人,生活富裕,不计冷暖;爱情甜蜜,不知苦涩;激情满怀,抗衡四季。他们的快乐是不分季节的。(表层义、深层义)
②“哀哭的人们”,如叫花子,一个寒冬足以使其陷入饥饿和死亡,即便是日渐和暖的春天也温暖不了他们。他们的苦难是周而复始的、逃不开四季的。(表层义、深层义)
③写出了作者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和对人们悲苦生活的感伤。(主旨义)
三、语言特色
(一)语言特色鉴赏“4角度”
1.用词之美
动词、形容词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①韵律铿锵悦耳,③组成整齐的句式,④起到强调作用;
反复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古语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
长短句结合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散句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语言题
4.手法之美
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5、三个特色:
(1)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如“斗私批修”“早请示晚汇报”等词语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共享汽车”“手机支付”“云计算”则展现了当前的时代风貌。
(2)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驼祥子》中就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化的词汇。
(3)语体特色。口语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则典雅庄重。
文言文
10题断句:认真审题,精准把握五种断句方法:虚词断句、标志断句、修辞断句、结构断句、语法断句。
11题实词、文化常识题,复习巩固重点文言篇目,文化常识归类记忆,学会实词推断技巧:结构推断、语法推断、造字法推断、联想推断、语境推断等
12题回到原文理解,推断文本内容解说题。
13题
翻译备考方略
1、强调翻译原则:
文言文绝大多数是由单音节词构成,所以除了专有名词和固定结构外,其他都要严格落实对每个字的翻译。虽然批阅时有固定的采分点,但要求学生落实好每个字的翻译,避免漏译、不译的现象。
2、强化采分点意识:
实词翻译须到位,特殊句式必是点,固定结构须熟练,专有名词要当心。
3、掌握常用方法:
(1)语法分析法(根据该字在句中所处位置,准确判断词性)
(2)组词法
(3)联系旧知法(学过的古诗文、成语)
(4)推断法(语境、字形、句式、同义构词)
4、丰富储备:训练日常化。采用每日一小练或课前一小题等形式。
文言文简答题
1、强化审题意识:圈出题干中所有关键信息,建议带问题读文章。
2、锁定答案区间:分清此题是关注局部文本还是全文
3、强化分层意识:避免重复答、漏答
古诗鉴赏
一、最快捷的路径——利用选项信息
二、最直接的路径——看标题,看注释,看作者
1.看标题
2.看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1)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2)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
(3)介绍疑难词语、诗句→帮助读懂诗句,把握诗歌内容。
(4)介绍相关地名、典故→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梁园,通过注释和学生的知识储备,表达了作者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世事变迁的感慨。
(5)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3.看作者
三、最有效的路径——通大意,抓情语,析手法
1.通大意
2.抓情语
(1)“一切景语皆情语。”抓人、事、景,推导诗歌主旨。
(2)抓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
3.析手法
其一:写景诗,主要表达方式为描写,修辞为比拟,表现手法为动静结合。
其二:吊古诗,表达方式为描写和抒情,修辞为比拟,表现手法为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最后两句语言含蓄,感情沉痛。
四、描写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白描、渲染、烘托、欲扬先抑等。
1、动静结合:“动”与“静”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中“动”是次要的,是衬托“静”的,其目的是为了让“静”更突出,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的动,是为了衬托静。静为主,动为次。
2、虚实结合: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b、已逝之景之境(回忆)。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实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
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3、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藉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名句默写(情景默写卷)
命题人在情境中的设题角度主要有:
1.语义解释型。即对要求填写的空缺内容有解释性表述,要求考生依据这些提示信息作答。
例:[2021·全国乙卷第16题(2)]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语便是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解释,也是对诗歌主旨情感的陈述。
2.关系补充型。即在题目中设置一定的背景,作为所填内容的原因、结果、转折、递进等条件,考生依次推出答案。
例:[2020·全国Ⅱ卷第16题(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
“以为轮”是合乎圆规的条件,而“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使之然也”。
3.语境完善型。即在题目中所填句子前或后提供一定的语境,考生根据语境作答。
例:[2021·新高考Ⅰ卷第17题(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是对“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的进一步解释和完善,自然推出所填内容应为“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飞花令式。即以诗中某一意象为中心,要求考生写出带此意象的诗句来。
例:[2021·新高考Ⅱ卷第17题(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文字与运用
九大修辞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描写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拟人:把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活泼、亲切动人。
排比:增加文章气势。用来状物,景象迭起,五彩缤纷;用来叙事,丁卯纷陈,有条不紊;用来说理,充分全面,淋漓尽致;用来辩论,气势磅礴;用来抒情,酣畅淋漓,缠绵悱恻。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能更鲜明地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给人以启示。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旨或句意。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映衬,或补充)。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双关:富有寓意,含蓄委婉,尖锐犀利。
引用:语言凝练,言简意明;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注意赏析修辞题,很广泛,比如适应性考试白求恩、白求恩同志、白求恩大夫等称呼的变化的赏析,根本上属于效果题,一定要在语境中明确是什么,为什么,从而粉条作答。
【病句专题复习建议】
一、语段病句修改要有整体阅读观念,不能只看局部。
二、系统掌握常见语病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尤其掌握常用的结构性语病:搭配、赘余残缺、杂糅、语序。
三、遵守病句修改原则:原意要保、改法要巧、改动要少、越简越好。
1、多层定语的次序不当(属数动形名)
她是国家队的一位            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               
(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 (B表数量的—表多少) +(C动词性短语—表 怎样的)
优秀的篮球         女        教练。
(D形容词性短语) (E名词)+ (F名词)
2、多层状语的次序(目因时地范,情态再对象)
小窍门:①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关联词语序分两种情况:
同一主语,主语在前,格式为:主语+前关联词,后一分句。
不同主语,关联词在前,格式为:关联词+主语,关联词+主语
例:他如果再犯类似的错误,就有被学校开除的危险
如果他再犯类似的错误,学校就会把他开除。
4、搭配不当
主干成分检查法:抽出主干,看主谓、动宾、主宾搭配是否合理
5、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同倍数相搭配,是不符合逻辑的,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如减少了三分之二,降低了百分之五十,缩小了三个百分点等。
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即所谓的标志性病句: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是否残缺。
②带关联词的,看关联词是否搭配,关联词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果连接的是相同的主语,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后面,如果连接的是两个不同的主语,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前面。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不能”“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带有否定词的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⑦带有大约、左右、最多、至少等词语的看是否符合逻辑。
⑧中心词前面有较长的定语,应看定语的排列顺序是否按领属性-数量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名词性的顺序排列。
⑨代词使用往往出现指代不明的错误,一是在说话或引述他人的话语时,人称代词转换出现错误或指代不确定;一是指示代词“这”“那”的指代出现错误。
语段压缩
1.记叙类语段的压缩:抓所叙事情的主干,弄清叙述的对象,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叙述的意义及目的是什么等。
2.议论性语段的压缩:找议论的话题、抓住中心论点;理清思路,注意找出证明中心看法的论据;结论是什么等。
3.描写性/说明性语段的压缩:找到描写或说明的景物、事物的主要特征;即事物的性质、特点及成因等,这些信息很重要,要保留好;其次看写作者从几方面做了说明,说明的目的是什么等。
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2.分层法;3.意取法
(均应采用提取句子主干、合并同类项等方法,尤其是限定关系概括某段或某个概念,必须精读答案范围区间,圈画主干,分层提取,将感性语句转换成理性表达)
句式变换:
长短句:短句变长句就是变成长单句(确立主干句,其余句子根据相关性,转换成主干句的修饰语);反之,一般为长单句变短句(提主干成句,将修饰语拆开成句,排列顺序,形成连贯的一段话)。
整散句:整句变散句,删除反复的格式,可合并同类项;散句变整句,找简洁洗练的句子作为模板句,其余句子依样画葫芦。
标点符号
引号
1(2019·全国Ⅱ)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答案 B解析 B项和例句中引号都表示形象化的比喻。A项表示突出强调。C项表示直接引用。D项表示讽刺和否定。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玉石之国的美名,古人视玉如宝,作为珍饰佩用。
A.他的“一抓准”“一口清”绝技,他创造的整套服务经验和服务艺术,至今为全国广大商业、服务业职工所学习和称颂。
B.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C.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答案 B解析 B项和例句都表示特定称谓。A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讽刺、否定。
破折号
1(2020·全国Ⅰ)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例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A.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答案 B解析 B项和例句中破折号都起补充说明的作用。A项起解释的作用。C项起话题转换的作用。D项起总结上文的作用。
省略号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除了产品质量问题,直播带货中的槽点,主要集中在明星带货涉嫌刷单造假,售后服务满意度低、体验较差等方面。有的玩起套路直播、靠演技忽悠消费者,有的不惜下血本造假、靠虚假数据忽悠投资人……这些乱象不铲除,如何支撑起直播经济的繁荣?
A.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C.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
D.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答案 B解析 B项和文中省略号都表示列举的省略。A项表示引文的省略。C项表示语意未尽。D项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作文
1.主体议论段,常规结构
(1)分论点句(建议单独成段,准确、生动)
(2)阐释句(阐释分论点句,对其做进一步地阐释,注意与事例的衔接。)
(3)事例句(紧接阐释句,概述典型事例,注意要紧扣分论点。)
(4)分析句(对上面例子进行剖析。可用因果、假设等分析法。)
(5)小结句(联系实际,适当延伸,回应段首观点句)
语段模式:观点句 + 阐释句 + 事例句+分析句 + 结论句
2.精准审题立意
材料意识、角色意识、任务意识、思辨意识(梳理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关键词意识(确定关键词及其含义)、就事说理意识
3.结构思路
①并列式②层进式③六字连珠式:点-正-反-深-联-结④对照式
4.【典型例题】【2023广州二模】“跨界vs守界”
【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言文字运用I为我们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I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
考生要在写作中论述好“跨界者”的意义价值,读相应的语用的文段就显得非常重要,不可或缺。通过这个文段的阅读,又可以补充作文材料中对“守界者”材料的不足,作文题材料仅仅是用了“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几个字来形容“守界者”,材料比较缺乏,考生可以通过已经知道的资料推断出“守界者”的内涵、特点与精神。学生能够举出一个典型人物,就更加具体体现对“守界者”的理解了。
关于立意
(1)选择“跨界者”的角度的考生,要在比较“跨界者”与“守界者”不同的内涵、特点与精神的基础上,谈出自己更倾向“跨界者”的理由,可以从“跨界者”的勇敢的品质、跨界对于创造的作用、“跨界”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等来谈自己的理由。
(2)选择“守界者”的角度的考生,要在比较“跨界者”与“守界者”不同的内涵、特点与精神的基础上,谈出自己更倾向“守界者”的理由,可以从“守界者”甘于寂寞,聚精会神,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意义,对社会进步的作用等来谈。
判断这道作文题是否符合题意,我看要看几点:第一,是否结合了文段材料;第二,是否着重谈了“跨界者”与“守界者”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特点、精神;第三是否有“权衡与取舍”的表述以及“权衡与取舍”的标准或原因的表述。这三个方面都落实了,能够写够800字的作文就可以判断为符合题意的作文了。
能够谈出“跨界者”和“守界者”的不同内涵、特点和精神,有相应的人物、事例作为支撑,能够谈出两者的不同,谈出自己选择的标准或者原因,就算是做到“思辨”的要求了。
【作文提纲】
标题:“跨界”亦“守界”,实现人生跨越
第一段:材料引出观点——故于新时代浪潮的新青年应将“跨界”与“守界”相结合,做到跨界亦守界,方能跨越理想与现实的鸿壑,实现人生跨越。
第二段:跨事业之界,守心中之界。
第三段:突破事业界限,交叉耕耘方能增添活力。
第四段:守住心中之界,始终如一方能玉汝于成。
第五段:跨界亦守界。(跨界与守界并不是对立的。)
第六段:大风泱泱,百年征途。位于浩荡浪潮的新青年应携守界之心进行跨界,做到跨界亦守界,方能破除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到达人生繁花似锦的彼岸。
(简评:这篇文章很好地落实了文题中的任务要求,紧扣“跨界”与“守界”两个关键要素,展开思辨。思路清晰,逻辑层次得当。语言结构协调,表达较为准确。
2023中山狼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本一:
信封里的儿子
司玉笙
那时候他不识字,班长就一笔一划地教他。时间长了,他就离不开班长了。班长问他是哪里人,他就哭了,说俺也不知道俺是哪里人,就知道家离老黄河不远,爹娘走得早……
班长说,我家离老黄河几十里,爹去世得早,我娘辛辛苦苦拉扯我兄妹仨……兄弟,这队伍就是咱的家……
1950 年秋,部队来到东北整训。入朝作战前的誓师动员大会上,阵阵口号声中,人人热血沸腾,会后纷纷写了请战书或决心书。他比葫芦画瓢地将班长的照抄下来,就是名字不一样。班长一看笑了说,刘兴根、刘敬根,念不好就念成一个人了。
他也笑了,说,咱俩就是一个人。
趁着一个休息日,班长说,趁出国前咱也去街上照个相,留个念。
于是就去了。过了几天,照片取出来了,是黑白的。单身的一人一张,一寸;两个人的合影也是一人一张,两寸。他第一次见这照片不禁叫了起来,咋跟活的一样!
班长说,这相片可金贵哩,花去我半个月的津贴,得放好。
在他的注视下,班长将自己那三张照片塞进一个早已写好地址的信封里。这信封纸质韧硬,正面有红框,竖写形制。
揣着这照片,两个人跨过鸭绿江。随部队急行军到了指定区域,放眼一望,满目冰山雪岭,林木间寒气重重。战斗一打响,阵地上一片火海硝烟,残枝碎石乱蹦。激战中,班长被一颗炮弹炸成重伤,融化的冰雪和冒着热气的鲜血糊满了一身。奄奄一息的班长看看他,说,兄弟,这信封你拿着,里面还有攒给咱娘的钱……
班长牺牲后他被临阵任命为班长,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好像有两个人在他身子骨里发力,打起仗来十分英勇。两年后,后方战地医院又多了一名伤员。这伤员头部被弹片击中,昏迷了一个星期方才苏醒。医护人员高兴地相互传语,刘兴根醒来了,英雄醒来了……
后来,他被转到国内疗养。能下地活动时,他将那信封找出,小心翼翼地抚平,再添上回信的地址,托人寄出。过了个把月,回信来了,是人代写的:你母亲接到你寄来的信和照片喜出望外,捂住哭了大半天。自你参军走后,这些年来你母亲天天去庄东头的大路口盼你。你两个妹妹已出嫁。四亩庄稼地有互助组帮种帮收,家中一切安好,勿念……
读完信,他忽地捶了自己一下,我本来就是娘的儿子呀!
往后再写信,他就用班长的口吻。那边回信问,合影照上的另一个是谁?他答,是我最亲密的战友,也是娘的儿子。那边回信说,你母亲现在逢人就说,俺儿回来了,还多了一个,就在俺怀里。说着还掏出照片让人家看……
这一提,他心里便拱出一句,我就是我就是,永远是!
为尽量使自己像娘的儿子,他每天对着班长的照片进行“整容”。班长的颧骨高,他就反复夹捏自己的腮帮子,好让颧骨突出。时间长了,腮帮子还真凹陷下去了一点。护理人员奇怪,问,刘班长,脸上怎么不舒服?
都好着哩。他说,只是想娘了。
复员前,组织上派人征求他的意见,问:“安排你到本地一个大厂工会工作咋样?”他说:“我还是想回庄里给娘端端碗,洗洗脚。”
肩着背包,提着网兜,他按着信封上的地址一路打听找到了这个小刘庄。还未进庄,头前身后呼呼啦啦簇拥了一群人,争相替他拿行李。被人引着,一进这农家小院,他愣了:一位衣衫打有补丁的中年妇女端坐在简易的板凳上,双手捏的竟是班长写的那个信封!
丢下行李,他紧跑几步,跪伏在这位母亲的双膝前,一声憋了许久的话语,自胸腔喷薄而出:娘啊——
是根儿么?眼泪扑簌簌地滴落下来,是热的。是我,是我,娘!
粗糙温暖的手在他头上脸上抖抖嗦嗦触摸着。俺的儿,你这脖子上的那颗痣咋没了?娘,扛枪磨去了。抬头一看,娘泪湿的眼皮是合着的,眼窝里分明有什么在拱动。旁边一个妹妹插话道:“娘怕你忧心,信里不让告诉你她的眼几年前就瞎了。”
娘,明天我就带你看眼去!
背着娘上车下车跑了几个医院诊治,娘的眼还是没有起色。娘说:“甭花那钱了,有恁在跟前,俺啥都看得明白。”
此时,县里给他安排好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他坚辞不去,说:“我回来就是照护娘的。” 并对两个妹妹说:“有哥在恁放心,恁该忙啥忙啥。”
于是就在生产队当了保管员,离家近。给他说媳妇,他就要求一条:必须对我娘一百个孝顺!婚后,两口子轻声问暖,俯身侍奉,娘的脸上就断不了笑容,直至八十六岁寿终。在操办老人家的后事时,有人好像知晓了他的经历,想写一篇稿宣传宣传。面对这些好奇者,他说:“我没啥可写的,与那些埋在雪地里的战友比,我还活在母亲身边……”
那日晚间,他在电视新闻上看到部分战友的遗骸被军用飞机运回祖国时,泪珠止不住地滚淌。让家人打开那小盒子,指指那张合影照叮嘱道,放大,放大……
放大的合影照拿回来后,他看着看着突然说了一句什么,牙关一紧竟昏迷过去。紧急送进医院抢救无效,于当天夜里去世。
灵棚内,高挂的遗像就是那张放大的合影。问清原由,吊唁者无不动容,噙泪再三鞠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十几枚压在箱底的军功章,还有那个老式信封。
信封已经毛边了,淡淡的血迹依旧形如雪地梅花……
(选自《北方文学》2022 年第 1 期,有删改)
文本二:
央广网北京11月2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退伍老兵廖良开从3000 公里外的重庆来到吉林,祭拜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战友母亲。当年,为了一个承诺,他默默赡养一对老人21年。
时光退回到 1997年,当年19岁的战友刘继强因为援救落水群众牺牲后,廖良开想的最多的是自己能否替战友尽孝。有了这个想法后,廖良开开始给去世战友在吉林的父母写信。1998年,吉林妈妈生日当天,廖良开在电话中第一次叫了妈;1999年,廖良开第一次休探亲假没有回重庆老家,而是来到吉林,和吉林父母见面,上门认亲。
从此,这对特殊的父子情、母子爱跨越3000 公里,真实而又默默地展开。2017年,吉林妈妈因病去世,廖良开悲痛不已,把吉林爸爸接到了自己的家里照顾。吉林爸爸说,因为有了廖良开,他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摘自2018 年 11 月 28 日央广网)
6.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随着情节的推进,主人公刘敬根的情感愈加真切,由接受班长的临终嘱托,到为班长母亲养老送终,完成“儿子”角色的转变。
B.刘敬根受班长刘兴根的教导、关心和影响,他们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的兄弟情谊,跟“亲兄弟”的感情一样真挚、浓烈和醇厚。
C.医护人员误认为“他”是“刘兴根”,是因为“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以及“他”每天对着班长照片进行“整容”,神似班长。
D.退伍老兵廖良开信守承诺,替战友默默尽孝 21 年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用行动诠释孝老爱亲的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 下列对文本一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比较客观地记叙了刘敬根赡养战友娘亲的故事,人物心理描写较细腻生动。
B. 作者让主人公两次放弃好工作,看似有违现实逻辑,实则依循主人公情感逻辑而发展,从而突显刘敬根崇高的形象。
C.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朴实平易,真实感人,如“我没啥可写的,与那些埋在雪地里的战友比,我还活在母亲身边……”。
D. 小说结尾“淡淡的血迹依旧形如雪地梅花”,以“雪地梅花”象征革命英雄们的抗美杀敌精神长存,意蕴丰富深远。
8. 小说主人公“他”叫刘敬根,其事迹令人动容,请结合文本一概括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6 分)
9. 两个文本主要内容类似,相较文本二的新闻消息而言,小说《信封里的儿子》艺术表现力更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6.C   (“是因为'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以及'他’每天对着班长照片进行'整容’,神似班长”,原因解说错误。)
    7.D  (“象征”错误,应是比喻。信封上的“血迹”形如“雪地梅花”,寓意刘敬根对班长的深切缅怀,他们的革命情谊天长地久,鲜活如初。)
    8. ①有情有义。主动替班长侍奉母亲,有情有义;找媳妇以孝顺母亲为唯一条件,至诚至孝。②英勇无畏。他冲锋在前,打起仗来十分英勇;头部被弹片击中而昏迷一周,他毫不畏惧。③不计名利。为照顾母亲,他两次主动放弃好工作;把十几枚军功章压在箱底,从不示人。(评分细则:答对 1 点给 2 分,满分 6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①情节安排更精巧。新闻消息平铺直叙;小说以信封为线索,连接刘兴根、刘敬根这两个儿 子情深义重的故事,设计巧妙。②人物刻画更立体。新闻消息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简明扼要;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塑造了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物形象。③主题表达更丰富。新闻消息重在表现廖良开的重诺重情;小说重在赞美军人重情重义、不计名利的美好品质和高尚情操。④读者感受:阅读趣味更浓厚。新闻消息客观报道;小说的铺垫、比喻等手法,社会背景的融入,人物对话的描写,使小说引人入胜。(评分细则:答对任意 1 点给 2 分,满分 6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