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录临床十年后重读《伤寒杂病论》的新心得(7.31~7.36)

 新用户91585396 2023-06-10 发布于四川

7.31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去芍藥加人蔘生薑湯主之。

發汗後,身體虛了,津液不足、孫絡不通導致身體疼痛,這種身體疼痛有別於“中風”、“傷寒”體液充斥的身疼痛,這裡是虛引起的疼痛,痛感類似於運動後的肌肉酸痛感。

“脈沉遲”應該是沉、遲、濇脈,標示病在太陰且有虛寒,出現此脈的原因是榮血中津液不足。

可以對照7.19條,那條也講了血少、榮氣不足、脈尺的情況下不可再發汗,所以還是要用桂枝湯安中養液,恢復胃氣。《桂林本》、《長沙本》均去芍藥,因為新加湯本來就用於虛寒的情況,所以去芍藥之酸苦微寒。在臨床上看,都有可取之處,後面分析藥方時再講。

通過這裡可以看出經方和時方在用藥原則上有很大的區別:現在普遍觀念都是看到熱就是陰虛就用生地麥冬之類滋陰補津液,看到血虛就用當歸熟地之類補血,看到寒就是陽虛就用附子肉桂之類祛寒,看到火就認為是實熱就用龍膽穿心蓮之類敗火。在經方中的觀念裡面就不是這樣去理解,真正的津液虛、血液虛還要看在什麼的情形之下,【新加湯】的津液虛、血液虛是出現在陰寒證情況下的,此時不能用麥冬生地之類寒涼滋陰藥,必須通過去陰寒、補陽的方法來滋陰。

【桂枝去芍藥加人蔘生薑湯方】

桂枝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 人蔘三兩 生薑四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增加了芍藥生薑人蔘,可以看出新加湯治療桂枝湯原方證且胃要更虛弱的情況下。二者均具有強脾陽的作用,大多用在桂枝湯補津液力度不夠的時候,所以要加人蔘補充津液。

關於芍藥的問題,實際上我們可以來理解:

  1. 《桂林本》、《長沙本》均去芍藥,實際上是因為桂枝人蔘帶到皮表,同時有生薑分散藥性,所以沒有了芍藥的收斂也不怕單用桂枝跑的太快人會不舒服,因為少了芍藥的收斂,故可更專注治療身疼痛,可以用於沒有血虛或者血虛不明顯、僅有津液不足的情況;
  2. 《宋本》芍藥加倍,收靜脈血以養血,因此更加適用於產後、月經後、血液輕微喪失等以血虛為主導致的身疼痛(無手腳冰冷)

7.32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不可更行桂枝湯”為倒裝句,應在“無大熱者”後。

“汗出”因為肺有鬱熱,需要毛孔打開通過出汗幫忙散熱,與桂枝加厚朴杏仁湯、葛芩連湯的汗出不一樣,桂枝加厚朴杏仁湯與葛芩連湯都是表證的汗,這裡的汗更傾向於陽明病的汗,是黏稠的、臭的汗,量也多。這裡的“喘”更常見其實是欬。

葛芩連湯雖然也有“喘而汗出”,但以下利為主證。所以在臨床上必須問清楚有沒有下利,有的話以葛芩連湯為主,沒有則以麻杏甘石湯為主,當然也有二者同用的情況。

“無大熱”指沒有全身高燒的熱,沒有表熱,實際上肺有熱並非完全無熱。

這條文所講的情況其實就是太陽病的時候吃藥不及時或者藥開太輕,病毒已經有一部分進入肺、進入陽明。裏有熱所以不能用桂枝湯,要用清肺熱、潤肺的的麻杏甘石湯。從這條文可以看出來,出汗的並不是麻黃的禁忌症,沒有桂枝只用麻黃不發汗,但會耗陽氣;另外,有石膏麻黃不發汗,從尿解。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 杏仁五十箇 甘草(炙)二兩 石膏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同樣是肺乾熱引起的咳嗽,均可用於肺炎,麻杏石甘湯和大青龍湯怎麼區分?

最主要的區別是有無發燒,有無表證。麻杏石甘湯是沒有表證的時候用的。更形象的來看,大青龍湯有表寒,肺有有熱,外面的寒包主裡面的熱發出來,人就會很煩躁,而且高燒很厲害。麻杏石甘湯沒有表寒,毛孔是通的,裡面的熱能通過汗散走一部分,所以人不煩躁也不發燒。

麻黃入肺平喘,同時把石膏帶入肺部清熱、潤肺,石膏同時能抑制麻黃發汗讓熱從小便解,杏仁降肺平衡麻黃的宣發的同時潤肺、化痰(肺炎大多有痰),二兩炙甘草定位在中焦。

麻杏甘石湯本人在臨床上非常常用,大多用在乾咳、熱咳、哮喘的情況,實際用起來很少會去關注患者是否有在出汗,只要能判斷咳嗽是肺乾熱引的就考慮用麻杏甘石湯作加減。

7.33發汗過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發汗過多導致心陽不足,心臟的能量不足,導致心悸得很厲害,所以喜歡用手按住心下或者胸口的位置,按住它才會覺得舒服。實際上心下悸是因為陽虛和氣上衝兩個因素導致的,所以要用桂枝治療氣上衝,炙甘草壯心陽。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 甘草(炙)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桂枝甘草湯主要功效是壯心陽,降逆。用此方桂枝的劑量一定要大,至少30克,炙甘草也要至少15克。不必擔心用量過大會出問題,此方要求是頓服,也就是平常當茶喝,不是一下子一碗要就喝下去,這樣人肯定受不了。

通過此方可以知道,桂枝湯之所以能發汗是因為有生薑,此方無生薑所以不會發汗,因此“發汗過多”用此方並不矛盾。桂枝甘草湯同樣能治身疼痛,因為有甘草緩急,此身疼痛也是因汗出過多導致孫絡缺血、缺水導致的。當然,是用於比新加湯更輕的情況。

不一定是心下悸,有時候會是胸腔懸空感、空虛感,脈微或結,常伴隨乏力、氣短、心前區憋悶不適等情況都可以考慮用桂枝甘草湯。臨床上單用此方治療心悸的情況並不多,同樣是因為此方出現的時間很短,一下子就會變成其他情況,例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或者救逆湯的情況。我也只是在自己身上單獨用過此方,在工作太長的時候,所消耗的陽氣往往比較多,隔天我都會單用桂枝甘草湯(桂枝35克,炙甘草15克)來當水喝,目的是補心陽和預防心下悸。

7.34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與上條一樣為發汗後出現動悸的情況,一個是心下悸動、一個是臍下悸動,臍下就是關元的位置。

苓桂甘棗湯大多出現在下焦素有停飲的人身上,也就是小便不利,膀胱蓄水,這時候不能隨便用發汗的方法解表,當發汗過多擾動水氣的時候,就會出現臍下悸的症狀。

“欲作奔豚”即未成奔豚。真正的奔豚不同,後面再說。這裡只是臍下悸的症狀類似奔豚,這個臍下悸是因為心陽虛和水毒(水毒即身體內不能被代謝走的“死水”)共同導致的一個症狀,所以僅僅是肚臍下附近肌肉或者側腹部不正常的跳動,並沒有奔豚那樣強烈的氣上衝的感覺。

苓桂甘棗湯的脈象一定是弦緊而急、按之空虛(或寸沉關滑尺弦);弦脈代表有水氣,緊急代表氣的擾動。苓桂甘棗湯同樣用於心陽虛,所以能用於桂枝甘草湯證見小便不利,臍下悸的情況。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臨床上茯苓不用先煮,也不必用甘瀾水,普通的飲用水就可以了,甘瀾水實際上是取中醫一些形而上的觀念,甘瀾水是睡眠含有氣泡的水,認為此水質更輕,下焦已經很多水了,需要靠甘瀾水的質量輕而把藥效作用到上焦而不增加下焦的水。

無論什麼樣的病,只要患者闡述肚臍附近的肌肉莫名跳動,有時候有氣往上頂的時候我都會考慮用苓桂甘棗湯作加減。此方我在臨床上經常用於精神類疾病,例如歇斯底里、焦慮症、狂躁證等。可能是水飲(痰)多怪病吧,精神類疾病特別容易出現臍周悸動的症狀,加用苓桂甘棗湯往往都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

7.35奔豚病,從少腹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者,皆從驚恐得之。

此條文是收錄在《金匱要略》裡的。《桂林古本》和《長沙古本》都把它放在這裡,其實是很有意義的,緊接著上面進一步對比什麼才是真正的“奔豚”以及奔豚的用藥。

奔豚是一個怎麼樣的病呢?奔豚發作於“驚恐”,這個驚恐不是受到外面事物的刺激而發作的病,而是機體上、生理上出現的驚恐反應,“驚恐”是一個病名,是名詞不是動詞,也就是奔豚是在“驚恐”這種病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另一種病。以現代醫學來講,對應神經官能症和部分的精神性疾病。

奔豚發作的時候感覺有氣從小腹(大多從關元開始)沿沖脈一直往上衝到咽喉的部位,非常強烈(如野豚奔馳於野的感覺),大多伴隨劇烈腹痛,但這種反應一下子就會過去。

7.36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此條文同樣是收錄在《金匱要略》裡。從這條就很清楚可以看出來,奔豚病屬於少陽的範圍,“往來寒熱”是柴胡證的四個主要證候之一,這裡的腹痛也是少陽經範圍的腹痛。

【奔豚湯方】

甘草(炙)二兩 芎藭二兩 當歸二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半夏四兩 生薑四兩 葛根五兩 桂枝三兩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金匱》裏用的是李根白皮,《桂林古本》和《長沙古本》都是用桂枝,二者都可以,李根白皮降氣逆,桂枝也能降氣逆。更何況李根白皮現在基本找不到了,臨床上也是用桂枝降逆比較多。但理論上應該是李根白皮效果會更好,《別錄》言:“李根皮,味苦大寒,主消渴,止心煩逆奔氣。”能專門治療奔豚。

雖然是少陽證,但為什麼不用柴胡?是因為柴胡劑是通過往上走來疏通少陽經,奔豚需要降氣,所以要在小柴胡湯的基礎去柴胡,改用桂枝或者李根白皮

從用藥結構上來分析,應該還有項/背強痛、拘急,血虛,肝氣不疏等症狀。

此方現在很少用,雖然現在很多神經性疾病的人,但出現奔豚症狀的人很少。我臨床十多年好像只遇到1次,不太記得當時用此方效果如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