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史第”又名“沈家大院”,为沈树镛祖上所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江南院落,又因为近百年来多位名人在这所院落里生长、聚集,使这院落平添了几分耀眼的光芒。黄炎培生长于此院,他的几个孩子也生长于此院,包括水利专家黄万里;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也生长于此院;胡适小时候也曾随父母租居过此院。 从这处院落走出去的人故事很多,他们与和他们共事的人一起,在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教育、经济、工业、水利等各个领域建立了各自的成就,书写在近代历史中。真是“一座江南“内史第”,半部近代百年史”。 “内史第”原称沈家大院,为沈树镛祖上所建。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即内史官,沈家大院因官名改名“内史第”。 “内史第”建成百年,从这的院落走出的名人不计其数,有黄炎培、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胡适、黄万里等名人,而这些名人走出川沙,走向上海,走向全国,又与他们相交共事的名人的故事,组成半部百年历史,听我易一道来——! 6月8日清晨,滴滴答答下了一夜的雨水也许是累了,终于停歇下来,我便开车前往川沙,今天的目的地——内史第。 “内史第”院外正门侧全景。左侧街道为“南市街”,胡适家的“胡万和”茶铺就在这条街上,但现在已经没有了。 内史第正门。其实在古建筑加设的设施,完全可以根据古建筑的特色设计与其和谐的设施,那样与古建筑更加的协调。 门口挂设名牌:黄炎培故居、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 内史第正厅为“立本堂”,取“做人要有根本”之意。立本堂两侧对联分别是:“立本立言叱诧风云斗士、求真求是方圆规范人生”。 内史第西厢房为宋嘉树传道的讲经堂。 墙上挂着宋氏家族的部分照片。 后院天井正中摆放着黄炎培塑像。 黄炎培与内史第 黄炎培早年失去双亲,他是在姥爷家“内史第”生活成长的。内史第藏有大量古代典籍,为他读书求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黄炎培在这里生活了近20年,当过售货员、私塾先生、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求学、改办川沙小学堂、加入同盟会,这些经历都发生在川沙的内史第。 黄炎培全家合影。 参加同盟会。他的老师也是参加同盟会的引路人——蔡元培问他:你愿不愿意加入同盟会?黄炎培答:“刀下余生,只求与国有利,一切维师命”。 1941年,黄炎培创建民盟,并任第一任主席。看看他的同道,一众名人。1941年,黄炎培创建民盟,并任第一任主席。看看他的同道,一众名人。 黄炎培创办中华职业学校,热心于职业教育,他提出:“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理念,对今天职业教育仍有重大意义。 中华职业学校创建十五年时,黄炎培题词纪念:斐然成章! 前国家主席题词:“双手万能”,对黄炎培创建中华职业学校七十周年给予褒奖。“双手万能”是至理名言。 1945年,黄炎培应毛主席的邀请访问延安,在延安访问90多个小时,其中在毛主席居住的窑洞里,上演了著名的“窑中对”, 1945年,黄炎培应毛主席的邀请访问延安,在延安访问90多个小时,其中在毛主席居住的窑洞里,上演了著名的“窑中对”。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所见所闻,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毛主席给予了积极回答。 ☞请观看看毛主席与黄炎培“窑中对”视频—— ![]() 1950年,黄炎培对毛主席的评价:“毛主席善于听取与我不同的意见,善于和意见与我不同的人合作”。 展出的黄炎培“举人袍”,这是黄炎培1902年江南乡试中举后,依照清朝制度订制的举人官服,距今已经100多年历史。解放前夕由其长子黄方刚遗孀带至美国,后送回国捐献内史第。 其次子黄竟武在上海解放前夕被保密局特务五花大绑活埋在监狱地下。政治立场不同何至于如此残暴,突破人性的行为。 黄万里为其第三子,是中国水利专家。 黄万里本学铁路桥梁工程,大学毕业后到江杭铁路工地任工程师助手。当时发生了席卷南北两场大洪水,给民众造成巨大损失,他放弃铁路桥梁专业,出国改学水利。学什么成什么,而且是国家需要什么专业、缺什么专业就学习什么专业,这样的思维和高度是今天又有几人能做到? 黄万里注重在现场培训施工队伍,1948年在甘肃水利工地讲课。1981年黄万里在右派改正后,立即重返课堂讲课。 黄炎培的姑父沈毓庆还是中国毛巾产业的创始者。 沈毓庆创办的毛巾厂生产的毛巾。今天随身携带一块小毛巾,也可以少用纸巾,节约纸张。 黄炎培题写: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 黄炎培为小学校题写:“学做人”。其实人这一生都需要学做人。 黄炎培于1965年12月去世,享年88岁。 胡适与内史第 1891年12月,胡适父亲胡铁花奉调台湾,行前将少妻和几个月的胡适安置于内史第。胡适随母亲在此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 胡适曾经租住过的房间。胡适成年后多次回到内史第小住。 胡适家开设的”胡万和“茶庄就开在内史第院外门店,胡适靠着茶店收入上学读书。 胡适将濒临倒闭的“胡万和”委托给妹夫经营,使其起死回生。胡适提笔写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日计不足、岁计有余”一联。 宋氏家族与内史第 宋氏家族与川沙有难解之缘,1890年宋嘉树在川沙传教,宋嘉树的妻子倪桂珍是川沙本地人。他们家借住在内史第,居住十四年,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先后在这里出生,并在此度过少年时代。 注意到没有,黄炎培和宋氏姐弟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在姥娘家出生长大。 左图为宋家三姐妹与母亲合影;右图为宋庆龄与母亲合影。 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 宋庆龄后来与孙中山结为夫妻,成为国母。 走进“内史第”,阅读半部中国近代史;走出“内史第”,内史第里发生的故事还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游览内史第后,想一想,曾经居住过“内史第”的住客们,是不是在国家一定时期,曾经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工业、水利等各个领域属于拔尖人才,或是开创起始的人物?像这样一座院落走出这么多先进人物,是不是非常奇特?正应了我们老话讲:“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在自己人生道路上一定要与对的人相聚,一定要与好的人相伴,才能走好人生路。 有时间来“内史第”看看吧,静心阅读这半部近代百年历史,了解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我是安全人,相信只要好好做安全,努力来分享,持续做传播,一定有人会因我而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