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语文教材不满,他重订《三字经》 | 凤梨·早茶夜读

 早茶夜读 2023-06-10 发布于北京

 

第1302夜


时间:1928年季春
地点:上海

对语文教材不满,他重订《三字经》

 文 / 凤梨

从媳妇怀孕起,我就开始琢磨以后怎么教娃的问题。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动念教自己孩子,用今天的育儿观来看,可能意味着一场家庭教育灾难的降临,意味着一个童年饱受摧残的问题少年即将诞生。孩子难道不应该回归天性,自由发展,静待花开吗?如果有人和我讨论育儿,或许我也会往这个方向聊。但我自己的孩子,真抱歉,我还是得自己动手教。

也因为是体制内的语文老师,我很清楚现行学校教育的优势与问题。但与不少家长对学校教育求全责备不同,我更愿意尝试用家庭教育来补足学校教育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口号是“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个口号口气太大了,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与期待千差万别,基础教育现在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模式和机制都注定只能解决最基本的教育需求,而事实上这部分最基本的教育需求里,人民的需求还得排在国家需求之后。

话题越扯越远了,言归正传,通过家庭教育,或者准确说用类似家塾的家庭人文教育裨补学校教育,特别是文史教育阙漏的尝试,从民国就有人倡议了。清末民国文教改革的过程中,冲击最大的就是原本占据教育绝对主导地位的传统经典教育。如果说1919年的五四学生运动让人们看到了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政治上的影响力,那么真正促动文化教育领域变革的大事,则是1920年北洋政府宣布从当年秋季起,国文教科书由文言改用白话。教材用文言还是用白话只是表象,而更大的趋势还在于国文教育的地位只是众多学科中的一门,在呼唤教育普及、平民教育的新时代里,国文的工具性也愈发凸显:让学生能够识文断字,熟练地使用汉语表情达意,尤为迫切。即便当时的新课标写明初中阶段要能阅读平易的古书,但阅读古书的目的也并非通经义、知史法,而是一种基本能力与素养。

1910年《最新国文教科书》

1927年《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

随着教改之下的这批学生们升学,社会上对中学生国文能力的质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引发议论,如果当年有微博,那么“近年来中学生国文能力低落”一定是30-40年代的教育热搜话题。

这最不满的一群人里,就有一位大佬,这位大佬在政治上可以说是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在文化上更是传统文化泰山北斗,连反传统的新文化主将里也有几位他的弟子。我们常说鲁迅语言犀利会骂人,钱玄同激进狂狷敢说话,但和他们的这位老师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了——慈禧、光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袁世凯、熊希龄、蒋介石、胡适……从上到下、从老到小、从旧到新,就没有这位大佬骂不了的人物。没错,这位大佬就是章太炎先生。

章太炎先生读书图

章太炎对中国固有文化爱到什么程度,你从最有名的给女儿取名字的梗就能看得出来,他四个女儿分别叫:

章㸚、章叕、章㠭、章㗊

别说知道什么意思了,一般人念都念不出来。就这么一位人物,非常看不惯当年的“九漏鱼”,五经是什么不知道,历史朝代次序也整不明白:

余观今学校诸生,几并《五经》题名、历朝次第而不能举,而大学生有不知周公者。乃欲其通经义、知史法,其犹使眇者视、跛者履也欤!

在章太炎看来问题不出在学生身上,而出在教材上,说新教材不如《三字经》:

今欲重理旧常,使人人诵《诗》《书》,窥纪传,吾之力有弗能已;若所以诏小子者,则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闲常举以语人,渐有信者。

这话乍一听像是在贬新教材而捧《三字经》,近几年不少推销国学的人也常引用章太炎这段话来佐证《三字经》的可贵。但如果回到历史语境来看,这话就没那么好听了。

章太炎重订《三字经增注》。世界书局发行

《三字经》自南宋末期产生以来就不被官方和读书人家看好,不被看好到什么程度呢?它是个主流书单提都不屑提的“小透明”。《四库全书总目》里根本没有提到这本书,而后来与《三字经》并称的《百家姓》在其中被称为“村塾所传”。其实,早在唐代,《杂字》《百家姓》就是最浅陋的乡村识字读物,陆游就写诗描绘过村里学问浅陋的教书先生用这类村书教学的迂态: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

——《秋日郊居》

《三字经》问世后与《百家姓》并称,其水平也可见一斑,肯定入不得正经读书世家的法眼。不过这类村书能够在文化积淀较弱的村农家庭中产生影响,至少证明他的阅读学习门槛低,上手快,易学易懂。以至于连洪秀全起事都要借着“三字经”的形式编写拜上帝教的教育小册子:

皇上帝,造天地,造三海,万物备。六日间,尽造成,人宰物,得光荣……

我们回过头来接着看章太炎下面说的话就更明白了。他非常看不上经过明清修改后流传很广的《三字经》版本,甚至最早的版本也有不少知识阙漏。但再差也比教材好。于是打定主意重新修订《三字经》,可以用于普通人家家塾学习:

诸所举人事部类,其切者犹未具,明清人所增尤鄙。于是重为修订,增入者三之一,更定者亦百之三四,以付家塾。

所以章太炎重订《三字经》借家塾的方式在已经无比失望的基础教育之外开一片传统文化普及的通路,并不是说《三字经》本身的水平如何,而更像是“三字经改改都比你强”的意思。按郭德纲的话说,《三字经》的好,全靠同行衬托。

题外话

听学者们阔论《三字经》的不好太容易了,听国学家贩卖《三字经》的好也太容易了,但这些都无益于自家孩子阅读问题的推进。说句自傲的话,如果听学者的考据和大师的鸡汤就有用,还要我们这些一线老师做什么?我们要的是实践、实践还是实践。《三字经》到底好不好,读不读,怎么读,实践说了算。

所以最后,说说我自己的家塾教学实践。我们家那位小哥,生在我们家也倒霉成了小白鼠。一两岁的时候是带有字源图画的识字卡片以及诗词绘本看图识字背诗,背朝代歌,听西游故事,从去年,大概三岁开始读背清代王相的《三字经训诂》,他读和背大字原文,我来借训诂小字延展讲解。到今年六一前,逐字读和背到了“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还剩10句就完结了。有几点感受记录如下:

1.读什么其实不要紧,把读书变为一种父子交流沟通的仪式和平台更重要。千万别信读《三字经》或者读什么书能把孩子读傻,坦率说,能把人读傻的只有错误的阅读方式。书不背锅。
2.《三字经》确实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与观念,比如对“学”的重视与反复申说,对亲伦关系的定名,对自然的想象,对名物的指称,对文史常识的介绍,以及人伦观念、历史观念、阅读观念等。如果我们把孩子当作阅读垃圾桶,那么这些大多都是过时的垃圾,但如果我们把孩子看作一个可以交流沟通共同思考的个体,那么这些都是有趣的讨论话题与材料。
3.《三字经》里的教育方法很老套,基本就是观念灌输、道德震慑、对比激励这三板斧。但对孩子来说,哪些是他们可以接受的,哪些是当作奇闻玩味的,都可以从他们的阅读语调与表情里看得出来,很有意思。比如说我家娃每次读“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八百载”三个字他自己一定要重重地拖长音来读,表示惊异。然后到“头悬梁,锥刺股”,后三个字每次都要边往自己大腿或另一个手心上比划一下,边尖声尖气地读出锥一下的刺激。此处爸爸不妨配合一起怪声怪气地压低声音“哦 no 这也太疼了吧!”,他一定会傻笑一阵。
4.除了共读的氛围会带动孩子读书,有效的奖励机制同样重要。按我们的黑话来说,就是过程性反馈与终结性反馈都要有。我们家实行小红花奖励,与学习相关的无论体育还是读书,都有得小红花的机制。小红花可是真金白银,攒够数量就可以换东西,自从有了小红花,他所有的玩具,除了过生日与圣诞节,都不是我们送的而是自己挣的。想买什么都行,只要价钱与红花等值,没有不同意的,他对着《大百科》一个一个买奥特曼,自己还挺骄傲的。除了过程性的小红花,还有终结大奖励。《三字经》的终极奖励是威力狗总部高塔,花了我不少银子。我在倒数第十句前一页夹了一张小纸条,画了个狗头,狗头下写“买回威力狗”,狗头像书签一样从书页上面露出来,我们家小伙儿看着狗头干劲儿十足,今天终于到货得偿所愿。但必须最后几句读完背完才能打开包装玩儿,于是他今天开启大跃进模式,号称要三天解决最后十句(120字)。
5.《三字经》除了提供知识可以讨论,更好用的其实是认字。里面重复的字很多,一定要引导他回忆重复出现的字,我家那位从背诗开始就被我教唆着联想,现在看到一个字从书里回忆另一处出现过的例子,比我想的还快还准确:大人过了三十岁脑子确实一天不如一天;小孩儿过了三岁,一天比一天灵光。
6.不必担心繁体字,实践证明,市面上所有新印的《三字经》都不如我手里这本线装影印的《三字经训诂》符合孩子阅读需要。字大、美观,宣纸纸张轻柔,看着舒服。繁体的难点在书写,但从认字角度看,汉字偏于图像记忆,繁体并不比简体更有难度。而认了繁体字,再在生活里遇到简体字,认起来也并不增加什么负担。
7.进度要有,尽量由娃自己定,不要执着,更不要较劲,学习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对家庭教育或者家塾来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很好。娃妈同步教别的,我俩都努力控制住自己抢课时、赶进度、抓成绩的职业病。好在到现在为止小朋友还把所有的学习都当作游戏的一部分。另外,娃刚开始读书,家长一定一定要零批评、零恐吓、零威胁、零负面情绪,除非孩子主动,或被引诱而主动,否则不要安排学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鼓励鼓励鼓励,表扬表扬表扬,为每一点点长进而发自内心地赞叹,得是那种能让他实实在在感觉到的那种赞叹庆祝,不只是自上而下的“你真棒”,不妨击掌、跳跃、欢呼、扭屁股、夸张地发怪声……感觉就是和好兄弟一起玩游戏又闯过一关超有成就感那种。
8.不必和周围的人抬育儿杠,按自己觉得对的做就是了,如果做对了,孩子眼睛会放光,不骗人。如果错了,第一时间调整就没问题的,别较劲。
9.很多东西不能指望学校,家庭教育甚至家塾的回归是必然,很多人都在做探索,值得往下走。
10.读书和行走搭配效果很好:他自从听完了西游故事,进佛寺也有兴趣了;今年五一去天津,走老城,第一站文庙,有了《三字经》打底,孔子、弟子、各种经书的名字都叫得出来,也有兴趣对着庙里的器物听听故事与讲解;在梁启超饮冰室展柜里还认得出《春秋榖梁传》的书名。明显是有长进的,都是正向反馈,他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他很期待《百家姓》,特别想从里面认识幼儿园所有小朋友和老师的姓,毕竟之前我曾为此夸下海口。
故事源起

李希泌《章太炎先生〈重订三字经〉重新发表缀言》
《〈三字经〉岂能是国学——朱维铮教授访谈录》
王磊《章太炎童蒙教育思想研究——以〈重订三字经〉为中心》

本期编辑:白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