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题指导】三分知识,七分技巧——高考地理应试技巧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6-10 发布于甘肃

一、选择题

(一)注意事项与流程

1. 仔细阅读题干,圈画关键词

      充分挖掘题干提供的条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在读题时,需要先关注题干的条件:

(1)明示条件:题干给出的明确、具体条件,比如读图还是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语是谁。

(2)暗示条件:题干给出的隐藏在材料或图表中的条件,如某年份的现象,或者某一个新的没学过的概念,要找到对应的材料和图表。

(3)限制条件:题干给出的数量词、方位词、特定名词。

2.仔细阅读材料,标记关键信息

      在审题之后,就要有目的性地从图文材料中寻找做题所需要的信息了。

     对于文字材料要抓住关键词,如时间、地点、现象发生的条件、不同的主语等,如果有一些经纬度、季节等信息,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气候、洋流、地形等区域特征的,可以适当记录在材料旁备用。

     对于读图表的题目,则需要关注图名、图例、坐标轴和注记,很多时候一个选项是否正确,可能就需要这些细节信息来进行判断。如果图表数据量过大,那么题干问哪个对象或时间,就只关注对应的那一部分即可(一行、一列、一条线……)。

3.分析“项”“干”关系

      解题时需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有些选择题提供的有些选项反映的内容或知识与题干的要求之间无内在联系,则这些选项可以排除。所以复习时,可以着重关注影响xxx的因素一类的知识点。

4.做题时须注意某些规律的适用范围

     平时所学习的很多规律性的知识未必是适用于每个题目的,尤其是自然地理。以大尺度视角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时,通常要忽略细节,突出普遍性规律,例如气候图;以小尺度视角分析时,既要考虑大尺度因素的影响,更要突出因局部地形地貌等小尺度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性表现。

     高考通常以小尺度区域作为考查背景,所以材料优先级高于知识,只有在试题材料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才能以大尺度的规律来说明小尺度区域特征。例如:若以“东部季风区”这一大尺度视角分析华北某地冬季盛行风向时,可大致认定为西北风;但若试题空间尺度较小,且试题中有特殊地形、风频图、风向等与风向相关的信息,则需要考虑受当地地形以及特定大气活动等因素影响,其实际风向很可能有偏差。

5.不会的题目先标记

      如果有的题目一开始就没看懂,先跳过,做完以后回头再看,总不至于整张试卷都不会。

      读完题干和材料后认为还缺少信息、无法判断的题目,相信第一印象,避免在一道题上花太多时间,可以进行标记,做完全卷后再去思考。

      有的时候在一组题中,可能看到第3小问时,不会做的前面的小问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6.“不求甚解”

      对于难度比较大的题目,或者选项中存在一些无法理解的现象、不了解的地名时,如果能够通过排除法确定正确答案,就不要再去思考那是什么意思了。人生弄不懂的东西不差这一题,放过自己,至少高考考场上别有多余的求知欲。

7.检查时谨慎修改

      做完整张试卷后或许还剩时间,这个时间应当优先用于检查综合题有无错别字与病句,剩下的时间用来处理前面做过标记的题目。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能够确定原来错误的题目,该修改就修改;有的题可能不确定,那么不妨相信前面的第一印象,反正都已经是不会做的题了,运气可能比知识强。

(二)解法

1.直接选择法

     这个方法适合难度小的题目,特点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知识环节较少,可以通过认真阅读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关键数字等,找出“限定词”,明确选择的方式、内容与范围,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示例:天气图中风向的判断,景观图中方向的判断、内外力作用的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

2.排除法

     这个方法适合选项描述现象分布、规律、影响、措施等叙述性题目。因为该类题目一般具有叙述不全、半对半错、前后不照应、考查的知识点和区域比较多等特点,直接选择可能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并有一定的难度。排除时先考虑图表材料,和材料不一致的排除;再考虑客观事实,不符合实际的排除,尤其是一些措辞特别绝对化的用语,一定要判断一下是否合理;另外如果是因果类的选项,可以排除选项自身矛盾、因果不当的;之后再结合题干设问与材料关联,用知识来判断剩余的选项。尤其要注意的是可能存在同类情况的选项,即A对B也对,那么都错。

      示例:“禁止”“限制”等措施可能不合理,对某些区域的描述与客观事实不符等,均可直接排除;植被的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适用的范围相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在考查现象时常为3个选项情况相同。

3.代入法

      对于计算型选择题或者有序号的地理事物关联型选择题,直接选择可能比较麻烦,可以采用代入法,将四个选项带入题目或者图中进行逐一验证,最后得出答案。

      示例:计算题多考查与正午太阳高度相关的纬度;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三大类岩石;某些折线图或者条形图可能标有年份序号、季节序号等。

4.排序题解法

      与排序相关的题目主要有两类,一类的自然地理现象(如大气运动、地质地貌等)的演变顺序,多为四张图排序,另一类则是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解题时应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分布规律,自己先试着排序,再按题干要求与备选项进行对照,如果二者相符则为答案。

      对于图片排序而言,重在观察各图片现象存在的关联;而地貌形成过程类的选择题,则可通过关键现象来突破,如断层、侵蚀面、侵入岩等,也可以先观察选项,对比选项的差异,即为该题目想考查的关键点。

5.画图法

      地理试题通常来说都有配图,但是给的图能否直接用于做题,可能还需要判断,而且少量试题可能是无图题,这两种情况都可能需要用到画图法。

      示例:处理与方向或者太阳视运动相关的试题时,可能需要自己画图,来判断方位角、太阳与影长等信息;天气图、地质平面图相关的题目可能需要想象或者绘制剖面图来判断垂直方向的情况;一些无图的自然地理试题,描述的一些信息可能能转化为简图。

二、综合题

(一)审题注意点

1.行为动词

①简述(阐述):简单扼要叙述,根据材料罗列要点;

②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③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表明结果;

④说明(解释):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其中原理、成因类相当于分析,规律特征类相当于简述;

⑤推断(判断、推测):根据事实或前提推出的结论;

⑥指出(写出、提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提出论点看法;

⑦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要简练地突出特征;

⑧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需要详细,如分时间段、分不同对象;

⑨对比(比较):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通常并列对比,如设问为“与……相比”,则要明确主语;

⑩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

简述、指出:只写结论;

分析、说明:有因有果。

2.中心词

      按照中心词,通常可以将综合题分成以下七个大类。

(1)描述特征

【1】按照考查内容来看,通常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特征,这些都是定性描述,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①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天气、水文水系、矿产等自然地理特征。

②人文地理:人口、聚落、农业、工业、服务业、产业结构、交通等。

这一类题目一般需要通过对图表或材料的分析、提取加工。

【2】根据图片的不同,通常存在点、线、面三种形状以及不同的图表,这些都是定量描述的。

①点:分布是否均匀,哪里多哪里少,集中在哪里,是否沿某些事物。

②线:考虑走向、延伸方向、递变规律、疏密、极值(最大、最小值)。

③面:面积大小(面积小的还可以考虑是否分散)、形状、极值。

④统计图表:先看图名图例坐标轴,然后依据题意进行一定的分类。

【3】按照设问方式,可以分为分布特征、变化特征等。

①分布特征:注意时间还是空间,描述时可能以年份、季节、月份、方位等划分,也可能要考虑地图及图例。

②变化特征:注意根据题意分阶段,描述时使用“增加、减少”之类的变化词。如果是折线图等图表,还可能看出变化速度、变化幅度等;如果是地图类题目,则这种变化可能包括新增的、消失的、移动了方向的、改变了面积的等等。

(2)形成过程

      地理阅卷按采分点给分,过程类试题只有先答对地理过程的时序,再答对各环节的基本要点,才能拿到高分。首先,要确保地理过程的先后顺序正确无误,不犯颠倒时序的错误;其次,要保证地理过程的完整性,确保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没有任何遗漏;最后,还要注意推演逻辑的严密性,确保不出现科学性错误。

      以形成过程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也是自然地理为主,近几年的高考题曾考查过水系的演化、地貌的演化、外力作用下沙的迁移、河道/湖泊的形成。因此地质作用与水文水系相关的基本原理要格外关注先后顺序与语言的规范性,表述时往往采用以下句式:在什么地方/时间-因为什么原因/发生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影响/形成了什么。

(3)区位条件

      此类题目往往是分析某地发展某产业的区位条件,可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水系、土壤和生物条件等;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市场、劳动力、地价、政策、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技术、资金、协作条件、集聚效应等。

      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但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更多,但无论考查什么区域、什么产业,关键还是要熟练掌握区位因素对产业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4)原因

      此类题目大部分时候是以“分析、说明……的形成原因”的形式出现,往往是考查的对现象的理解。有些现象来自材料,需要进行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拆解;有些则可能是学过的知识,例如气候的形成原因、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等。

      有些题干可能没有直接点明中心词,需要自行分析,如解释某现象,或者说明什么的形成条件,实质上还是属于原因分析类的试题。在思考时,首先要考虑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然后结合材料信息进行罗列,最好是因果完整。

(5)影响

【1】影响结果

      影响类试题通常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考查积极影响的时候也常常设问为“意义”。审题时要注意叙述倾向,某一政策或者合作的影响可能就只叙述积极方面,而某些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等)则可能以消极影响为主。

【2】影响对象

      分析影响时,要注意地区和主体,前面叙述的现象不一定发生在设问要求的影响区域,区域不一致时需要结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区域联系(人口迁移、产业转移、资源跨区域调配等)之类的知识进行分析。

【3】影响的角度

      具体作答时,自然地理相关的影响可以考虑地气水土生五大要素,区域地理相关的影响可以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

①经济影响: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②社会影响:如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化;促进工业化......

③环境影响:

有利:保护环境;利于能源结构调整;改善大气质量......

不利:资源枯竭(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等各种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环境污染(大气、水、土壤等各种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湿地减少、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加剧自然灾害(旱涝、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6)措施

     措施类试题的设问中常见设问词有“简述……措施”“说出……治理方法”“提出……建议”“确定……发展方向”“从……角度提出对策”等。

      答题思路:

【1】瞄准设问、分析原因。

对于措施类试题,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进行考查,在解答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该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寻找原因,对症下药。

①侧重调整人类活动。自然条件除水文方面可能通过水利工程改变,植被可能改善,其他的一般不易改变,所以主要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

②多角度、可操作。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题干未限制主体时,不同主体(政府、企业等)可以做的事都要写。提出的措施或者建议应当有可操作性,这样才是合理的措施,既不能过于空泛,也不能不切实际。

(7)画图

      近几年新高考地理试题中频繁出现画图题:2020年山东地理率先出现了干线的绘制,2021年山东地理有一个填涂阴影的题目,2021年北京地理要求结合表格数据绘制折线图,2022年江苏地理试题中要求在图中绘制分水岭。

      画图题大多考查的是自然地理内容,重点关注原理和基础知识(如太阳视运动、热力环流、风、洋流等),并结合题干进行完成。画图时注意规范、清晰,题干要求标注的东西一个不能少,必要时使用文字注记。

3.限定词

(1)常规限定词

①主语、宾语等答题主体

例如:对哪个区域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当地的措施,政府的措施……

②时间

例如:年份(结合材料),季节(考虑气候等),时刻(午后、凌晨、夜晚等);

③对中心词的限定

例如:未来的、潜在的,有利的、不利的,技术的、生态的……

(2)切入点

      近几年,小切口设问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往往会有“从……角度”这类限定词。自然地理的切入点可能是气候、水文、地形、生物等,例如水循环的环节,人文地理的切入点可能是产业(产业关联、产业链)、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

      此类限定方式使得答题时需要仔细思考,曾经学过、背过的模板是否能直接套用?能的话如何进行修改?如果无法在修改后使用,则需要仔细审题并阅读材料,从材料信息和题干的其他关键词中分析和拆解答题角度,不要生搬硬套。

(3)隐含比较的设问

      找准比较对象才是答题的关键,否则答题时可能会遗漏角度。

    一部分试题会通过“多”“少”“较”等词体现比较,例如某现象增多或者减少的原因,该设问隐含了与前期相比,分析前后变化因素即可找到答案。此类题目答题时为了严谨,可将前期也叙述一下,以免漏得分点。

     另一部分试题则是基本没有明确的词,例如分析某地做某事的条件好,这种问题隐含的是优于该区域(国家)其他地方,如为跨国/地区投资等,则隐含着与投资国/地区对比,可考虑地价、劳动力价格等成本问题。

(二)答题注意事项

1.拆分设问,拓展解题方向与角度

      高考试题的设问极为讲究,做题时要咬文嚼字才能明确问题的正确指向。对于文字较长、限定词较多、分值较大的设问尤其如此。考试时遇到此类试题,要学会合理拆分试题设问,依据设问的指引从图文信息中寻找答题线索,才能有效拓展解题方向和角度,获得高分。

2.重视设问的中心词和限定词

      中心词和限定词起提示作用,按图索骥寻找图文信息中相应线索,根据设问的限定词,便可收敛答题角度。既要杜绝答非所问,浪费有限的作答空间,又要尽可能全面,防止漏点。

3.分点答题,语言规范

     答题时一定要保证卷面的整洁和清晰,字体过大会没有涂改空间,过小扫描后看不清楚,序号和标点是保证作答清晰的关键。

      要用地理专业术语组织答案,保证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切忌过于大白话,这种下下策只能在确实想不到术语时使用。

      要将与试题图文信息相关的最有把握得分的答案写在每行最前面,将没有把握的答案写在后面,便于阅卷老师寻找采分点。

4.言简意赅,适度模糊

      答题时最好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巧妙相接,表述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有些内容没把握,例如气候类型的判断不确定,但可以描述特征、确定成因,或是洋流名称不记得,但知道性质,适度模糊可以保证内容的正确性,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造成失分。

5.观察分值,用尽材料

      大部分地理综合题的分值为1点2分,如一道8分题确实分析不出来4点,或是答完后有时间进行检查时,可以仔细回看分值,看看有无没凑够得分点的情况。

      高考的综合题命题时比较谨慎,材料一般都比较精炼,很少给无意义的废话,所以要将材料、图及图例尽可能用全。第一遍答题时,使用哪里圈画哪里,这样最后检查的时候可以再去琢磨没有使用到的材料,有没有用处?有什么信息?尽可能不留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