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文雨】高考生物最后一课之考前警示篇(选修1 稳态与调节)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6-10 发布于甘肃

稳态与调节易错点  制卷人:杨文雨

易错点1:对内环境中的成分及其变化理解不到位-判断哪些成分属于内环境,哪些成分属于细胞内或外界环境,不是简单识记,需要结合该成分参与的代谢反应,是什么过程的反应物或产物来进行理解,如果只是去进行记忆背诵则又辛苦又易混淆。

1.(22广东)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提醒】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是生物体内,“环境”则是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细胞的外部。

1.巧用单向箭头分析概念模型-规律技巧:无论图形如何变化,夹在单箭头中间的丁一定是淋巴液,淋巴液流入血浆丙,淋巴液来自组织液乙;确定三者身份后,进一步推知甲、戊、己分别代表组织细胞、血细胞和淋巴细胞中的液体部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2.根据体液位置判断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图片 图片

3.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图片

4.归纳法判断相关生理过程是否发生在内环境中

图片

易错点2:对稳态的调节机制和具体调节过程理解不到位-稳态的调节需要一系列器官和结构的参与,还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最终维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处于理化性质的平衡之中,需要结合前后的知识形成体系来认识。

2.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类突发且发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并发症多样,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三大疾病之一。研究表明脑卒中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是脑卒中的主要死因。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B )

  A.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肺和肾两种器官密切相关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能是脑卒死亡的诱因之一

  C.血液中含氧不足可能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重要原因

  D.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可能会纠正患者酸碱失衡的状态

易错点3:对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或生理现象认识不到位-反应是否在内环境发生可以通过反应物是否位于内环境来判断,生理过程是否在内环境中有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常识来分析。

3.(22全国)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提醒】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内环境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图片

易错点4: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特点识记不清。

4.自主神经指支配内脏、腺体和血管的传出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既相互拮抗又协调统一。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安静、休息时的生理功能。据此推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猎物在被狩猎者追捕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B.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神经-体液调节控制

  C.人在恐惧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机体对外界环境做出迅速反应

  D.睡前剧烈运动影响睡眠,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血压上升

【提醒】

1.神经系统的组成

图片

2.内脏运动神经的作用特点

1)奔跑等身体运动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它明显受到意识的支配;而由惊恐所引起的心跳与呼吸的变化是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的,是不随意的。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部分器官的作用

图片

易错点5:对神经纤维上的离子进出及电位变化认识不到位-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电信号则是由离子进出神经元的细胞膜产生的。神经元上与电位变化有关的主要是K+Na+,两者在细胞膜上都有两种载体,一种是NaK泵(主动运输载体),一种是离子通道(协助扩散载体)。考生需要搞清楚两种载体在神经元“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的离子运输方向以及耗能与否,才能理解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原因,对这类题目才能有正确的判断。

5.听毛细胞是内耳中一种顶端具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错误的是( A )

  A.静息状态纤毛膜外K+浓度低于膜内

  B.纤毛膜上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提醒】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易错点6:不能正确判断反射弧各结构;不能正确进行反射弧结构和功能的分析

6.如图表示某一反射弧的部分结构,ab为神经上的两点,a位于外周段(远离中枢的部位),b位于向中段(靠近中枢的部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 )

图片

  ①刺激a肌肉不收缩说明切断传出神经

  刺激a肌肉收缩说明切断传出神经

  ③刺激b肌肉收缩说明切断传入神经

  刺激b肌肉不收缩说明切断传入神经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提醒】

1.“四根据法”判断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图片

1)根据神经节判断: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的结构判断:与脊髓灰质粗大的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简称“粗出“),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示意图中的“<”代表轴突末梢(含突触前膜),“”代表细胞体(含突触后膜),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明确了传递方向,就能快速判断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4)根据切断实验法判断:若切断某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2.表格法归纳反射弧相关结构被破坏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

图片

易错点7:对兴奋传导和传递过程不理解;对兴奋传导、传递方向和特点分析不到位。

7.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提醒】

1.抓住细胞膜对Na+K+通透性的改变分析两种电位的变化

图片

2.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比较

图片

3.结合突触结构分析药物等对兴奋传递的影响

1)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阻断兴奋传递。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阻断兴奋传递。

3)突触后膜受体被某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相应受体结合,阻断兴奋传递。

4)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失活,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4.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是单向还是双向

图片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图片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图片

易错点8:对反射和反射弧概念及作用理解不到位-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在反射弧中,神经兴奋传递具有方向性,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反射又分类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又有分级调节的特点,故这个内容的范围和外延都比较大,有时还与其他模块组成考题,使考题难度增大。

8.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图片

  A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处兴奋的传递

【提醒】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含肌肉腺体)

2.兴奋传导:

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电位差局部电流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单向传递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易错点9:对膜电位变化曲线理解不到位;对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不准确。

9.如图为在蛙坐骨神经测得的兴奋传导中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错误的是( D )

图片

  A.测得图示电位变化需将电流表的两电极连在坐骨神经同一位置的膜内外

  B.若降低培养液中钠离子的浓度,D的峰值下降,有可能不能引起电位逆转

  C.若电极连在神经细胞膜外的两个位置,连接点间的突触直接影响指针偏转次数

  DF点后由于钠-钾泵对两种离子的运输导致两种离子在膜内外的浓度趋于平衡

【提醒】

1膜电位的测量

图片

2.膜电位变化曲线

图片

1a点之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3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逐渐恢复为静息电位。

4ef-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3.电流表指针的偏转问题

图片

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3)在神经元之间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图片

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易错点10:对动物激素的性质、生理功能等识记不清;对相关实验方法、原理等理解不到位-常见动物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等,考生需要识记清楚它们功能作用、分泌细胞以及靶细胞等,并理解不同激素的相互影响,结合题干情境分析解题。

10.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错误的是( D )

  A.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提醒】

1探究动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实验思路、方法和注意事项

1)实验思路: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出现相应病理症状推知某激素生理功能。

2)实验方法:

图片

3)实验注意事项:

使用饲喂法的激素应是一些小分子激素,如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同时,该激素不能是蛋白质类激素,因为蛋白质类激素会被实验动物消化吸收,不能准确得出实验结论。

如果是蛋白质类激素,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可以使用注射法。

使用切除法和移植法,最好选取较大动物如小狗作为实验材料,这样操作比较方便。

在实验中选取的实验动物生长状况要健康且相同,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在实验设计中,要注意设计对照实验,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论更加科学。对照实验中,生理盐水不能用蒸馏水代替。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摘除某种内分泌腺(如公鸡的睾丸),一段时间后再注射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或重新植入该内分泌腺等。

2.常见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分泌部位及生理作用

图片

易错点11:不能正确理解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不能正确分析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实例-下丘脑、垂体和内分泌腺之间一般存在激素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在掌握一般规律基础上,需结合题干所给实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维持内环境稳定一般是负反馈调节

11.(22浙江)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图片

  A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腺垂体

  B.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T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C.饮食缺碘会影响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功能,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

  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提醒】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解读

图片

2)模型

图片

3)两类反馈调节的界定-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的实例: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图片

正反馈调节的实例: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等。

图片

易错点12:对有关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实例理解不到位-生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环境稳态调节不是单方面由神经或体液调控,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状态,在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等方面都有两者的共同调节起作用。

12.(21河北)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血糖直接作用胰岛B细胞;血糖作用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兴奋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胰岛B细胞。下列错误的是( C )

  A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B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调节胰岛素方式均为体液调节

  D.血糖平衡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易错点13:有关激素调节生理实验不会设计或分析-在代谢实验设计方面,思路上抓好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考虑因变量检测方法,若要写实验步骤则要考虑实验基本原则。

13.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不仅会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也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利用黑色小鼠进行研究得出的相关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图片

1)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分泌G的体液调节方式为   

2)研究发现NE主要通过影响MesC,过程作用很小。两过程NE作用于Mesc效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答出3种原因即可)

3)已知长期束缚会引起小鼠过度紧张、焦虑。请设计实验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

实验思路:                       

实验现象:                       

【答案】1分级调节

2两过程NE作用方式不同(或NE分别作为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

两过程NE浓度不同 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

3取生理状况相同的黑色小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A组不作处理,B组切除肾上腺,C组束缚,D组切除肾上腺并束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鼠体毛数量(生长情况)和颜色变化。

A组小鼠体毛无变化,B组小鼠体毛增多不变白,C组小鼠脱毛且变白,D组小鼠毛发增多(生长旺盛)变白

易错点14: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不清楚-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实际上阻挡了入侵人体的绝大部分病菌病毒等,但突破了这两道防线的病原体将对人体造成更严重的损伤,这时候就需要特异性免疫起作用。要正确认识两者的作用,缺一不可。

14.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C )

图片

易错点15: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认识不足-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割裂的,两者在免疫细胞、免疫过程上都有许多联系,因此要注意考虑两者联系。

15.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我国已成功研发并已获批上市,HPVDNA病毒,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图1、图2HPV入侵机体后,机体作出的部分免疫应答示意图,其中甲、乙及ABCDEF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片

  A.图1中的甲是细胞毒性T细胞,图1过程不能清除HPV

  B.图1中的甲只参与细胞免疫,图2中的B只参与体液免疫

  CHPV入侵机体后可被图2ABCD所识别,使机体产生F,发挥免疫效应

  D.注射HPV疫苗属于免疫治疗,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属于免疫预防

【提醒】

1.“三看法”判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图片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图片

左图为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

右图为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左)识别并接触、裂解靶细胞(右)。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图片

易错点16:对免疫系统的功能理解不到位-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监控和清除。免疫防卫功能包括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监控和清除是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及癌变的细胞.

16.“秋堂掞虚寒,晚竹引深翠。暝然孤灯坐,兴与一壶对。”面对如此“倒春寒”,诗人是用“喝酒”来御寒的;

1)寒冷户外,低温会刺激冷觉感受器,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内电位变为    ,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该神经冲动在机体的传导方向是  (“单”或“双”)向的。

2)在寒冷环境中一段时间,人体里内               (激素)会增多,以促进产热来维持体温;在寒冷环境中通常比炎热环境中更容易集中精力的原因是               

3)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多次建议人们出门要戴口罩,请从抵御病原体攻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4)在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群中,有些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患病症状,这可能与人体免疫系统的   功能强弱有关。康复者血浆有助于救治危重症患者,其免疫学原理是           

【答案】1)正电位 单

2)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3)口罩可有效阻止病毒从外界与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接触

4)防卫 康复者血浆含抗新冠病毒的抗体,该抗体与患者体内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提醒】

1.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人体体温调节:

1)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清除。

易错点17:对免疫学应用的各个方面理解不足-免疫学在医学上有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包括疫苗接种、器官移植、免疫异常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这些实际应用的例子结合我们学习的基本原理设计的题目会有很多较为复杂的问题,有些还涉及实验。

17.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提醒】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易错点18:对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识记混淆不清;对实验探究的思路设计、方法原理等理解不全面。

18.下面是有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免疫方式的实验。将切除胸腺的小鼠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后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图片

  A.实验二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胸腺产生的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

  B.实验一说明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

  C.实验三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骨髓产生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

  D.通过对四组实验的对比,可说明体液免疫比细胞免疫更重要

【提醒】

1.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图片

2.与特异性免疫有关的实验探究案例

1)证明抗体具有专一性

将实验动物(大小、年龄、生长、健康状况等相同)随机均分为AB两组,同时注射某疫苗(如某种流感疫苗)。

一段时间后,对AB分别注射不同种类的病原体(如不同种流感病毒),观察两组实验动物的患病情况。

2)证明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以破伤风为例)

从破伤风患者体内获取血清。

将实验小鼠(大小、年龄、生长、健康状况等相同)随机均分为AB两组。

AB注射等量破伤风毒素,A再注射从已获得破伤风免疫力的小鼠体内分离的血清

观察两组小鼠的康复情况。

3)疫苗免疫预防的有效性检验

将大小、健康状况等相同的实验动物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疫苗,和对照组等待相同时间后再接种等量同种病毒。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不同浓度的病毒疫苗。

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或检测抗体的生成情况。

4)基于胸腺的免疫功能探究(注:虚线箭头和实线箭头分别代表不同系列实验。)

图片

5)验证T细胞起细胞免疫作用

将大小、健康状况等相同的实验动物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A组和实验B1B2组。

实验组:切除胸腺,同时给B1组再注入适量T细胞,进行异体皮肤移植。

 对照组:做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进行异体皮肤移植。

观察移植皮肤生长情况,A组、B1组移植皮肤被排斥,B2组移植皮肤未被排斥。

易错点19:不能正确理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不能正确判断植物的向性运动。

19.拟南芥的种子萌发后,幼苗在破土前顶端会形成“弯钩”结构,而在破土后“弯钩”打开,幼苗得以直立生长。研究发现,“弯钩”的形成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水杨酸(SA)对“弯钩”的形成有影响,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正确的是( D )

图片

  A.破土前,“弯钩”内侧的生长速度比外侧快

  B.破土后,“弯钩”外侧的生长速度比内侧快

  C.“弯钩”破土前后的生长状况可说明拟南芥“弯钩”内侧生长素分布多

  DSA可能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从而影响拟南芥顶端“弯钩”的形成

【提醒】

1.向性运动的处理方法

图片

2.图解向光性的原因

图片

3.“二看法”判断植物的向光性

图片

易错点20:对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特点理解不到位-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不同植物器官、不同浓度生长素所起到的作用可能完全相反,结合其极性运输的特点,考题中可以有很多变化,要注意辨别。

20.植物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侧芽生长,形成顶端优势。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侧芽生长形成侧枝。下列不正确的是( C )

  A.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既可促进也可抑制生长

  B.去顶芽或抑制顶芽的生长素运输可促进侧芽生长

  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的顶端优势

  D.侧芽生长受不同植物激素共同调节

【提醒】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性曲线解读

1)生长素浓度与促进程度曲线分析

图片

a点为较低浓度促进生长;c点促进作用最强;

a~c段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

c~e段(不包括e点)表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减弱;

e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f点为较高浓度抑制生长;

e~f段(不包括e点)表示超过一定浓度范围,随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

bd两点表示生长素浓度不同,但促进效果相同。

2)根、茎、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曲线分析:图中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根、芽、茎

图片

3)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图片

易错点21:对多种植物激素作用及共同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过程认识不到位-植物体内除了生长素还有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油菜素等多种植物激素,他们共同调节着植物生长发育繁殖。有的植物激素间有协同作用,有的则是拮抗作用,在解题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

21.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下列错误的是( A )

  A.提高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间含量的比值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根

  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

  C.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休眠的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D.利用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催熟未成熟的柿子

【提醒】

1.植物激素共同调节案例: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协调起作用。

图片

1)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2)在果实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浓度较高。

3)在果实细胞伸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激素是生长素和赤霉素。

4)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含量明显升高的激素是乙烯和脱落酸。

5)随着环境变化,植物激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植物体往往通过相关激素的合成和降解来调节其生理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改变。

2在大多数情况下,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不是各自单独发挥作用,而是协调进行的。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协同、相反、反馈和连锁。

图片

3很多情况下,决定植物某一生理效应的往往不是某一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各种激素之间的相对含量。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之间不同的配比会影响根和芽的分化。

图片

易错点22:对植物激素的有关实验分析有困难-关于植物激素的实验往往会以曲线图或柱形图的方式呈现实验结果,要求考生分析原理或结论,这类实验题,审题是关键,抓住题目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关系,抓住题干的关键字来解题。

22.植物激素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调节性物质。对于植物激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其中以水稻为实验材料的研究揭示了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制(见下图)。

图片

1)已确定的五大类植物激素中,图中未提及的有    。(写出两类)

2)水稻插秧前用“移栽灵”处理可提高成活率。“移栽灵”有效成分是     

3)依图判断细胞分裂素与细胞分裂素氧化酶之间平衡调控机制属于    调节。

4)研究者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敲除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获得了水稻的突变体。相比于野生型,该突变体根的长度会   

5)水稻幼苗移栽过程中,为促进根系快速生长,是否需添加细胞分裂素?根据上图简述理由。                            

【答案】1)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2)生长素类似物

3)(负)反馈(4)变短

5)不需要,因为过多细胞分裂素会抑制根系生长

【提醒】生长素及其类似物有关实验探究注意事项

1)探究最适浓度需进行预实验:预实验可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2)实验要控制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处理要采用等量性原则。如选用相同花盆、相同植物材料,插条生理状况、带有的芽数相同,插条处理时间长短一致等。

3)处理插条注意事项

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用浸泡法(溶液浓度较低,处理时间较长)或沾蘸法(溶液浓度较高,处理时间较短)。

处理时插条上下不能颠倒,否则扦插枝条不能成活。

扦插常去掉插条成熟叶片,原因是去掉成熟叶片能降低蒸腾作用,保持植物水分平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