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史上下场最惨的王朝,百万皇家子孙被赶尽杀绝,只因民怨太深

 茂林之家 2023-06-11 发布于湖南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朝代的兴衰更替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是常事,今日的皇亲贵胄也可能是明日的阶下囚。

历朝历代皇家子孙在家国灭亡时,结局大多悲惨,逃不出被杀、投降或隐匿的命运,其中最惨的当属明朝。

图|起义军进攻北京

明朝末年农民揭竿而起,外族虎视眈眈,百万皇家子孙也被赶尽杀绝,宏大的的帝国从辉煌一步步走向衰败,以一场悲剧落幕在历史的长河中。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朝皇室落得这样悲惨的下场?

一、宗室奢靡,盘游无度

明朝宗室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从开国起,明朝政权就给予皇室子孙特殊的地位与权力。不仅分封皇室宗亲,更在政治、经济和法律上给予各种特权。

明初,朱元璋迫于当时的形势,实行分封制,并将分封的重点放在政治和军事权力上。“遇有警急,其守镇兵、护卫兵并从王调遣。

《祖训录》的规定,使得王权完全凌驾于地方军权,诸王逐渐取代了边将武臣。明朝宗室在王朝建立之初,帮助稳定朝堂局势,起到藩屏王室的作用。

图|明朝宗室爵位

随着明朝帝王更迭,藩王势力强大变成了一个明显的隐患。宣德元年,汉王叛乱,明宣宗趁平叛之际,对藩王的军事、政治权利进行了彻底地剥夺:藩王不得掌兵、无诏不得入京、宗室不许科举、不能出仕。

虽然明朝宗室子弟没有实权,但他们的身份待遇非常优越,王府的规格建制、礼节配置,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皇室宗亲在政治上的欲望无从施展,就把精力转移到对社会财富的攫取上。他们的财产除了法定收入(禄米、禄麦以及从庄田上获得的地租),还包括朝廷给予的官僚、居第、婚丧费,往往不下数万。

即便收入丰厚,这些王子皇孙仍不满足,还不断向朝廷奏请扩大庄田规模,强占的民田更是不计其数。

图|明朝宗室享乐日常

随着宗室人口的繁衍,相应数量的宗室俸禄也成倍增长,根据顾诚在《明代的宗室》中推测,明亡时宗室人数不少于20万。

在如此蕃盛的人口重压下,明朝后期的宗室岁禄出现了严重不足。根据明初的财政制度,宗藩的俸禄是由封地政府在每年十月一次性发出。

有时候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无法按时提供宗藩俸禄时,宗室成员就会绕过政府,私自下乡催征。

嘉靖四十四年,永宁王府“纠众劫财伤人”;万历十八年,靖江王府“抢夺财物,殴打平民”,等等行为,冲击地方秩序的同时,也影响到地方政事,对社会治安造成巨大的隐患。

二、皇室无为,每况愈下

明朝初期,社会蒸蒸日上,政治通达,经济繁荣。随着皇位迭代相传,明朝的皇帝逐渐不理政事,贪图享乐,这样的治理下,社会生产每况愈下。

(一)政治方面

明朝沿用元朝的官吏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做了一些改动。

明太祖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这一官职,分权于中央六部;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废除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除此之外,皇帝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监视官员的言行,加强中央集权。

图|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然而好景不长,英宗时期,就出现宦官专政、奸佞当道的局面。

武宗时期,有刘瑾弄权,宠幸江彬,导致“政事多乖,号令不信”。世宗朱厚熜继位后,严嵩专权,倭患空前,明朝政局走向衰败。

万历初年,张居正通过政治改革,丈土地、行条鞭之法,整顿吏治,使得明王朝暂时转危为安,然而随着张居正逝世,明神宗亲政,明朝最后的改革戛然而止。

明朝晚期,朋党之争格外剧烈,东林党、浙党、阉党等互相攻讦,扰乱朝政,为了追逐名利,许多士大夫也甘愿沦为党派的附庸,王朝的政治彻底腐化没落。

(二)经济方面

在经济方面,明初采取奖励垦荒,实行屯田制度,以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阜民之才,息民之力”。

同时皇帝派人丈清土地,编制赋役的鱼鳞图册,建立粮长制,放宽对手工业者的限制,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恢复。

图|明代鱼鳞图册

明朝万历时期,由于皇室宗藩、军费等开支巨大,逐渐入不敷出,历朝积蓄变为一空。明朝后期,地方豪绅和宦官等以“投献”等方式霸占田地。

一些平民为了逃脱赋税,将自身田产寄于地方豪强名下,却被侵占产业,被迫面临着丢失产业,负担高额粮税的重任。

明末土地兼并极其严重,大多集中在王室宗藩和地方豪绅手上,底层人民则是“饥寒愁苦,日益无聊,辗转流亡”,过着悲惨的生活。整个社会经济下行,社会矛盾逐步加深。

(三)军事方面

明朝以卫所制作为最主要的军制,在全国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归还卫所。

为了达到控制军队的目的,把军队的军籍归于五军都督府,负责平时训练;而人事、参谋和调遣由中央的兵部负责。

战事来临,兵部就派出总兵官去指挥,卫所的指挥使和卫兵去打仗,结束后交出军权。军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里,形成所谓“将不专兵,兵不私将”。

图|明代军户出征

明朝的军队除了戍守,还要屯田,而在明朝后期,军田多被内监和地方豪强等侵占,这种军队自给的方式已经无法维持,屯田为主的生产被迫转为依靠兵饷生活。

万历以后,财政入不敷出,开始拖欠军饷,加上官员从中克扣贪污,致使军兵饷银所剩无几。

明末灾荒频繁,物价飞涨,军民生活愈发困苦,导致兵变增多、军兵逃亡,等到明末农民起义,边军与勤王兵也纷纷加入,成为明政府的巨大威胁。

(四)民生方面

明清时期,正值气候变化中的“小冰期”,表现为气候异常、灾害频发。在传统经济结构中,农业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由于气候寒冷,天灾频繁,粮食复种减少,农作物产量也大幅下降。此时朝廷又增加税收,加重百姓负担,陕西地区出现“五岁儿童至七旬老人,穷日力作,经营愁苦,面目焦黑,半获不饱”的状况。

农户甚少积贮,难以生存,就会造成大量的流民潮和非正常死亡,部分农民去做盗贼或聚众造反,整个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图|农民起义

明朝中后期,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弘治十五年(1502年),在相隔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全国税田由850余万顷下降到420余万顷,税田减少427万顷,超过半数。

但是原额税粮依旧被摊派到剩余的农民身上,农民的负担非常沉重。到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民生愈加艰难。

在土地兼并中,夺民产业最甚者,莫过于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明代中期,有识之士意识到庄田有侵民的弊端,齐庄言:“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利。”但是明宪宗并未接受。

等到明武宗即位后,“即建皇庄七,其后增至三十余处”,及至明世宗时,“增八百八十顷,分为三十六庄”。等到明神宗时,“福王分封,括河南、山东、湖广田为王庄,至四万顷”。

崇祯帝于煤山自缢前为民生之苦而哀叹,但是经过晚明数十年的敛财剥削,天下苦明久矣,即使崇祯十七年夙兴夜寐,勤于政事,但是仍不能挽救大厦之将倾。

三、揭竿而起,制裁宗室

明末农民起义,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被压迫阶层,利用武装革命,反抗宗室地主的斗争。

这一斗争,从明初分封的藩王掠夺农民土地、奴役农民身体开始,就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明宗室所辖地区,农民从起初地拒交定额地租以外的征收,到拒绝纳租、服役,再到武装反抗,农民起义,士兵兵变,工人罢矿。

然而种种反抗都没有阻止宗室的贪婪,他们依旧疯狂地掠夺勒索,引起更多的人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反抗明朝的统治。

图|农民起义形势图

在诸多起义中,陕西起义军大顺军队最为突出,他们经过洛阳之战、襄阳之战和山海关战役等多次战斗,与明军战斗17年,最终推翻明朝。

作为直接推翻明朝政府的农民起义军,他们对宗室实行了严厉的制裁。

(一)诛杀宗室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不仅以多种形式揭露明朝宗室的暴行,号召人民斗争,而且一直把打击并消灭明朝宗室势力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占河南永宁,捕捉了万安王朱采魏,在城西关举行公开审判,当众处死。

崇祯十四年正月,攻克洛阳,活捉福王朱常询,李自成斥责他“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并袅首示众。

图|李自成图片

大顺起义军在全国各地,“若歼泵羊”诛杀宗室,说明当时起义军的决心:不仅是某一个地方的宗室,他们反对的是所有的明朝宗室。

在洛阳处死福王朱常沟时,李自成曾说过:“王侯贵人剥穷民,视其冻馁,吾故杀之”,李自成的立场和做法,体现了农民起义军的革命性,也是宗室贪敛钱财,不顾百姓死活该有的下场。

(二)没收财产

明代宗室聚敛财富,自己粟红贯朽,而百姓却食不果腹,流离失所。

为此,李自成农民军奉行政治上坚决打击宗室,经济上没收宗室财产的策略,在各地查抄宗室财产、粮食和房屋,并把所得分给起义军和沿途百姓。

李自成军攻占洛阳,将福王“珠玉货赂山积”全部没收,并开仓贩济饥民,“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

图|起义军分发财物

缴收宗室的房屋、粮食、金钱等财产,强迫他们向大顺缴纳金银作为军铜,是当时大顺政府维持经济来源和发展军队实力的重要策略。

一方面,起义农民对宗室地主无比仇恨,这种行动是民心所向,另一方面,没收财产补充经济需求,也是实现起义军理想的现实要求。

(三)抢夺土地

明朝宗室都有自己的土地,但其本质都是从农民手中抢夺而来的。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反对地主掠夺土地,从宗室手中夺回土地,就必然成为农民的迫切要求。

在此基础上,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粮”“贵贱均田”的号召,推动农民为夺取土地而斗争。昔日为明宗室占有的土地、房屋成为无主之产,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成为自耕农民。

抢夺土地的行动完成了农民起义的初衷,普通百姓得以生产,能够生产劳作,满足基本的生存。

图|明朝农民耕作

皇室子孙是封建时代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宗室制度经过历代的革新与损益,在明代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

然而明朝初期《祖训录》中对宗室权力约束过于宽松,各代帝王对宗室也有个人的偏爱,等到宗室问题被大家提上明面时,已经无力解决了。

另一个层面上说,宗室的背后支持者是代表着国家政权的皇室。

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无所作为,甚至带头贪图享乐,皇权高度集中的政治体系和小农生产为主的经济体系,在国家内外交困下弊端重重,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然而此时的明王朝依然在醉生梦死,社会面临的矛盾无法解决,逐渐演变成伤及根本的核心难题。

一个王朝从发展到衰亡,其基本形态和变化趋势可以反应出旧事物与新事物的转变与差异。

然而无论是在制度的执行上,还是策略的操控上,归根到底是由人来决定的,将人的权力约束在合适的范围内,加以监督和倡导,才能避免“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悲惨状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