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一直为孩子没有内驱力而头疼,直到遇见这本书

 吕静贤 2023-06-11 发布于广东

文丨吕静贤

这本书,治好了我在孩子教育上的所有焦虑。

01

自从孩子上小学,甚至孩子还没上小学,将要上小学的那前大半年里,我就开始了压力和焦虑,也开启了煞费苦心的辅导并抓孩子学习之旅。

这一陪就是三、四年。

辅导孩子、抓孩子学习辛苦吗?很辛苦。这苦,主要是心理、精神上的辛苦。

因为在体力上的付出(时间、精力),跟精神上的辛苦比起来算不了什么!

比如说,关于孩子的学习状态。一直以来,和每个父母一样,都希望自己家孩子,能成为一个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好学的孩子。

但,可以说是一次次希望,一次次焦虑,又一次次失望……

然后还不能放弃----因为没有条件和理由说放弃。

于是又开始第二轮、第三轮……无数次的希望、焦虑和失望,循环不止。

身心俱疲,却又无能为力。

怎么办?

02

可以说,在辅导孩子、抓孩子学习的这几年里,我最大的希望和疑惑就是: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孩子似乎一直都很听话,每天都按照我的要求去学习。看起来是个勤奋而主动学习的孩子。

但实际上呢?

我感觉孩子对学习似乎没什么热情:他只是去学,去做学习这件事。但是学习的结果,他并不在意。

也就是说,在学习上,他仅仅只有行动这个行为。他认为:我只要去学,就算完成妈妈和老师教的任务了。

而对于学过之后,能有什么学习效果或有多少学习效果,他并不关心。

也所以,虽然他一直以来看似在很勤奋、认真地学习,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放多少心在学习上。

他仅仅只是表面上在学习,也仅仅只是在为我(为别人)而学习。

这样的学习状态。又能学到多少东西呢?

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学习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最合适不过:碌碌无为。

03

所以,有时我也感到在辅导孩子学习上,很无力。

既烦恼、困惑,也很无奈。

该做的我也做了。

同样孩子该做的也做了。至少在表面上。

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从而能有动力、积极、热情、自发地去学习。

我一直在寻找答案,也一直寻找不到。

去年,我读了《自驱型成长》。

读过之后,我选择放手:在保证每天完成当天作业的前提下,不去要求孩子做什么。一切以他自觉、自愿做什么为主。

但是放手没两个月,我就顶不住了。

因为放手的那两个月里,除了每天完成当天作业,他就是在那里看电视。

过去几年里形成的朗读等学习习惯全部丢之一边。

于是,我又重新抓起了他的学习。

于是,他又重新恢复了过去我要求他的那些学习习惯。

也于是,一切照旧:孩子听话,每天都看似好好学习,但似乎又缺了什么。

这似乎缺了什么,短期内看不出来,但长期下来却一目了然:没有什么学习质量和效果。

04

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我只能一切照旧。将希望寄托于顺其自然。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看到这本书:《正念教养》。

一开始,我以为它仅仅是一本讲述心理学的书。

但没想到,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心理学的书。

或者说,它是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分析关于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并给出极好、极实用的解决方法和思路的一本书。

这本书,不仅让我明白了如何唤醒孩子内心自驱力的问题,也让我明白了与孩子之间包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有一些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的情绪、心理问题。

就拿孩子的自驱力问题来说。书中第1个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方面,只不过它是以主人公出现身体问题的形式出现:

一个平时家人、朋友眼中乖巧、懂事的孩子,上初二之后,突然有一天,睡眠日夜颠倒:晚上睡不着,白天却嗜睡。

作者通过与当事人沟通,却发现:表面上看这好像是身体原因,但实际上却是心理问题。孩子的心理有问题了,却以身体上的不适表现、反应出来。

因为一直以来,孩子都按照父亲的要求做一个懂事、听话、好学、上进的孩子。无论生活,还是学习,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父亲在安排。

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有自己想法、感受的独立个体。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父亲还是用原来那种一直都在用的指挥、要求去对待孩子时,孩子内心的感受就会被压抑和埋藏。

而这被压抑和埋藏的感受,久而久之,终有一天会爆发:也就是最终通过身体的不适来反应出来。所以出现了孩子倒睡的异常。

联系我身边的孩子,想想也差不多,虽然暂时身体还没有出现什么异常。但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该如何放手?怎么放手?

其实一直以来我也知道要放手,但怎么放手啊?

就像我前面说的,一放手,孩子马上就放纵、散漫起来。

作者也给出了答案:

人类大脑分为三层结构。
最内层是脑干和丘脑区域主导本能反应,被比喻为“黑马”;
中间的边缘系统主导情绪思维,被比喻为“白马”;
外侧的大脑皮层的前额叶主导理智思维,被比喻为“骑手”。
大脑就像是骑手驾驶着由黑马和白马牵引的马车,在向前奔跑。
家长要做的,不是替代孩子的骑手工作,而是陪伴孩子的骑手成长。
既然我们希望骑手存在,就要给予孩子自己做决策的空间和自由,即使这会在短期内影响学习的效果,但也是非常值得的。

作者的话让我一下子醐醍灌脑:对啊!想让孩子学会理性思考,学会站在长远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那么一定离不开放手让孩子去亲身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孩子的心智才能得到实在地成长。

否则,从小到大一味地父母安排,他人替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孩子的心智就永远成长不起来。

要么成为依赖性强的人,要么成为空心人。

而且作者在书中也回答了我前面的疑问:为什么一放手,孩子反而更放纵、更肆无忌惮了?这时父母应该怎么做?

因为那是孩子还不确定父母是否真的放手:是永远放手,还是只是一时的放手?所以在这不确定的心态下,孩子会选择:能放纵多久,就抓住机会放纵多久。

就如我家孩子,一放手让他做完作业自己去做选择,他就一反原来一直在我要求下的常态,拼命看起电视来。

原来他是不确定我能放手多久啊!也难怪,就会在本能的驱使下,抓住机会拼命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就如作者所说,只要孩子确定父母以后将不再代替他做任何决定,他就会逐渐去用理智去思考问题和做选择。因为他也知道:他自己所做的任何决定,无论是什么结果,都必将是自己去承担。

这,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放手的必要原因和价值。

05

这本书,除了解答了长久困扰我的关于孩子内驱力的问题,还告诉我关于不少有关孩子行为问题的真相。

如:

7岁的哥哥在学校总是和同学搞不好关系,回到家又总是欺负弟弟,让母亲大为头疼;

一个母亲特别容易发易,尤其是发怒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对女儿大打出手。母女关系极度紧张;

父母和子女之间谁也看不惯,天天动不动就剑拔弩张,家里气氛十分紧张;

一个患抑郁症不肯上学,又喝安眠药让单亲父亲十分头疼的女孩,

……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问题。

在书中,作者教各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告诉读者:

一个人所有表面上的行为问题,说到底,其实都是心理问题所致。

而心理问题的根源,基本上都是关系问题。

如那个父母与子女之间谁也看不惯,天天争吵的家庭,就是双方关系越界的明显表现;

那个患抑郁症病,喝安眠药不肯上学的女孩,实质上是在与单亲父亲争关系把控权;

而且当我们感觉到自己或他人行为上有问题时,我们应该做到的是:不是仅仅看到表面上的行为问题,还应透过表面上的行为去感知、发现行为下面的真实心理状态。

如那个在学校和家里都不听话、喜欢捣蛋的7岁哥哥,作者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看到孩子----看到孩子表面行为下的心理原因。

就如这个7岁的哥哥,在家总是调皮捣蛋,其目的就是为了引起母亲的重视与关注。

而这个哥哥之所以在学校总是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就是因为他的感受和需求,一直以来总是得不到充分的流动。如在家里,总是动不动就让妈妈给扣帽子(有时并不是哥哥的错,而是弟弟故意找事),缺乏辩解和表达的机会。

当我们能看到孩子行为问题之下的深层心理原因后,自然就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发生。

当我们理解了孩子之后,我们相应地就会来到最后一步:接纳孩子。

而受到理解和接纳的孩子,其原来相应的行为问题也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

06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不仅仅讲清了各种亲子关系问题下面的实质问题(包括相关的原理和概念),也教了我很多处理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和理念:

如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实际问题,采取各种各样、有效的冥想;

如建立流动思维:要相信,不论孩子眼前的各种行为问题,还是自己的各种情绪、心态,都是流动的。不会永远、长久地待在一个人身上;

如怎样通过想象的方式,来缓解他人对自己情绪的刺激,从而做到当再次面对外界攻击或情绪容易被激起时,能从容不迫;

……

这些方法和思维的传授,也真的正如作者书名中所说的:如何不焦虑、不内耗地与孩子相处。

所以看了这本书,真让我感觉收获很多:

既厘清了孩子教育中相关理论、做法的前因后果;

又掌握了许多在人与人关系中,调节自我身心的方法和理念。

07

写到最后,连我也忍不住感到:这仿佛就是一篇推销某本书的广告文。

但实际上不是。

因为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不错,至少对于我来说:

它回答并解决了我困扰于心好几年的、一直以来不论是在孩子教育上还是亲子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而且不但帮我解决了育儿中的实际问题,也让我看到了每段关系问题下面的问题实质。并教会我相关的诸多实用理论和做法。

我感觉,如果全部理解并学会书中的方法,把它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各种关系)中去,那么无论是亲子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我相信,每个人所面临的眼前问题和烦恼都会解决(消失)一大半。

甚至因此还会收获很多幸福和快乐。

所以我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

也感谢关注我,并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我相信:喜欢看我文章的人,应该和我一样,都是渴望成为一个好父母,并愿意不断去学习和成长的人。

让我们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路上,一起携手去学习和成长。^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