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癞蛤蟆躲端午,躲过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原来是这么回事!

 我的城和我的客 2023-06-11 发布于湖南

癞蛤蟆与青蛙是近亲,只是青蛙爱吃小昆虫,是消灭森林和农田害虫的能手,样子是绿绿的,比较好看;而癞蛤蟆说实在的我以前是没有什么印象,第一次见癞蛤蟆时,被它身上的肉疙瘩和癞刺吓到了,这世界怎么有这么让人讨厌的东西!

二三十年前,一次我到岳阳县出差,傍晚走在回旅馆的路上,路上突然出现了许多小动物,蹦蹦跳跳,我的伙伴走近一看:你来看,这是癞蛤蟆,就是比青蛙有想法的癞蛤蟆,这应该是新建的汽车站让它们失去了家园,它们才走到了路上!

哦,原来癞蛤蟆是这么丑,丑得怕出门,我们很少能见到过,可为什么有那么多诗人喜欢它呢?比如诗人贾岛把癞蛤蟆当成了月亮,《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后,蟾蜍亏复圆”。意思是: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已经是几度月缺又月圆。

而诗仙李白更是把癞蛤蟆当成了一轮弯月,如《雨后望月》:“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意思是:当四野阴云消散之时,打开窗户看见一弯月升在云上;万里原野弥漫着一片霜雾,月下横着一条素练似的大江。

癞蛤蟆在古人的心中,蟾蜍是吉祥的灵兽,能够避邪气、助长生。东晋葛洪《抱朴子》有“蟾蜍寿三千岁”之说,又称肉灵芝为“万岁蟾蜍”;张衡造的地动仪“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可见蟾蜍在时人心中地位之高。

考古发掘出来的许多上古器皿,彩陶盆上绘有蟾蜍纹十分常见,这是上古先民对蟾蜍生殖崇拜的表现。蟾蜍有冬眠的习性,犹如死而复生,非常神奇。蟾蜍昼伏夜出,与月亮的运行规律相似,古人认为蟾蜍和月亮一样,都是长生不死之神。

原来古人对癞蛤蟆的避邪、生殖、长寿的功能是这么崇拜。但为什么又有“癞蛤蟆躲端午,躲的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这句农村俗语呢?难道蟾蜍还可以吃吗?蟾蜍不是说有毒吗?谁敢吃?即便它没有毒,见到这个形象,不都会呕出来吗?

说法一:传说在端午节这一天,癞蛤蟆的毒性是最大的,人们这一天去把癞蛤蟆捉回来,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挂起来风干,就成了蛤蟆墨。蛤蟆墨对毒疮、脓疮、毒疽或者无名肿毒等以毒攻毒,效果奇佳。这是民间偏方,得遵医嘱哟。

说法二:俗话说“五月五,涨大水;癞蛤蟆,躲端午!”是的,农历五月雨水多,湿度大,细菌病毒繁殖快;又正值江淮汛期,时有水患、瘟疫流行,瘟疫与灾难频繁,就连带剧毒的癞蛤蟆都害怕的躲起来了,古人都把这看成是天灾人祸。

说法三:比较科学的说法应该是现在端午节这天,村民们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相比以往的寂静来说显得更加热闹,人类频繁的活动让癞蛤蟆害怕,自然躲了起来,也有说是因为人们喜欢喝雄黄酒,癞蛤蟆特别害怕雄黄酒,也就躲了起来。

现在我们在端午节时是看不到癞蛤蟆了,更别说能捉到!以前有些人就退而求其次,过了端午再去捉,直到捉到为止,也就有了俗话“躲的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当然现在也没有人去捉了,一个不准许,二个没有人要,没需求就没买卖!

癞蛤蟆其实是益虫、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以前的田野山脚都有,这些年农药的过度使用,让野生的癞蛤蟆数量是越来越少。而癞蛤蟆又有这么好的药用价值,有解毒、止痛、开窍等治疗作用,是“紫金锭”的一位主药,希望大家能保护它!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3.6.11.10∶50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