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觉生活不喜欢,劝君读读徐霞客

 书巷 2024-02-01 发布于宁夏

1499年科考季,无数人背着盘缠进京赶考,唐伯虎便是其中一个。

此时的唐伯虎,才名满天下,风流天下知,富家公子徐经,仰慕唐伯虎的才名,主动与之结交。

这二人组一起上路,一个有钱,一个有才,一时之间名噪京都。

那是大明弘治十二年,这一年的考题,非常难,考完之后,考生们议论纷纷,都觉得希望不大,但唐伯虎却口出狂言地说:

“我必是今年的状元”。

这番狂言,很快就满天飞,还飞到了大明皇帝的耳朵里。

有人举报,唐伯虎和徐经考试作弊,不然哪能如此自信,皇帝下令彻查,最终查出,徐经确实通过贿赂考官家童,拿到试题。

唐伯虎被削去了功名,徐经背上了作弊的骂名,八年后郁郁而死。

徐经执着于功名,最后反而得了骂名,可在徐经的后世子孙中,有一个人,一生不事功名,只想好好看看世界,因为世界很大。

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徐霞客。

01

自从徐经之后,徐家对科举,也换了一种心态,不要求后人光耀门楣出人头地,想考就考,不想考也不强求。

这似乎成了徐家的传统,读书人就算不参加科考,也不会被当成没出息。

此后几十年,徐家也一代代没落了下来,到了徐有勉这一代,早不复祖上的荣光,唯有爱读书的传统从未落下。

万历十四年冬天,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徐家上下都笼罩着一股紧张的气氛,直到一个婴儿嘹亮的哭声响起,紧张的气氛才随之消散。

家仆进来告诉徐有勉,是个公子。

老来得子,徐有勉高兴不已,他给儿子取名弘祖,字振之。

这位老父亲,大概是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弘扬家门,但让他想不到的是,这孩子长大后会与众不同,不走寻常路。

很多年后,人们都喜欢叫这个孩子徐霞客,因为他像天上的云霞一样,行踪飘忽,自由自在。

小时候的徐霞客,漂亮又聪明,五岁入私塾,不久就能文能诗。

身边人都觉得,这孩子前途远大,只要继续苦读圣贤书,定能有一番作为,前途必然光明。

可徐霞客却越走越歪,离那条'光明大道’也越来越远,比起每日诵读四书五经,他更喜欢那些奇谈野趣。

很多人读书,是为了功名,但徐霞客不愿这样,他想为了兴趣而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

这世间最美好的事,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读自己喜欢的书,爱自己想爱的人。

其他诸事,皆是末节。

02

在学堂里,老师教读的书,不是《三字经》,就是《千字文》,后来是《四书五经》,读起来沉闷无趣。

徐霞客不喜欢,所以他经常带着自己喜欢的书去学堂,偷偷读。

有次上课,老师在讲台正襟危坐讲论语,徐霞客在下面躲着看《水经注》,看着看着,觉得郦道元写得太有意思了,忘乎所以,噗嗤一下笑起来。

这一笑,打破了教室的安静,所有同学都盯着他看,老师大怒,敲着戒尺,让徐霞客背诵课上讲授的《论语》,背不出来,就要打板子。

可徐霞客不慌不乱地站起来,一字不落地背下了所有内容。

老师听完,一脸惋惜地说:

你这么聪明,却不苦读圣贤书,否则,将来必定前途无量。

可徐霞客不仅不改,反而看得更多,老师无奈,将他的所作所为告诉他的父亲,希望徐有勉加以管教,毕竟,子不教,是父之过。

然而,徐有勉听说后,不但没生气,反而大喜过望,亲自给儿子介绍了许多有趣的书。

他还是拿到学堂继续读,有一次,老师口水都讲干了,徐霞客还是自己看自己的,这让老先生非常生气,他质问徐霞客:

你这样不好好学习圣人经典,看那些闲书,以后怎么考功名?

谁知徐霞客直接怼了一句,我以后不考功名。

那你想做什么?

我长大后要游历天下。

先生很气,在他看来,只有考取功名,建功立业,才是有前途的读书人,其他的都是没出息的玩意。

可徐霞客并不在乎,这就是他最想做的事情,世界那么大,他一定要去看看。

03

十五岁那年,徐霞客参加了一次科考。

名落孙山,回到家里,家人没说什么,父亲告诉他,继续读书,来年再考,可此时的徐霞客,对科举已经完全不感兴趣了。

他一头扎进父亲的藏书楼,却再也不读四书五经,不作八股文,他钻研古代历史,地理,和地方志。

越看,他越觉得世界真大,那么多有趣的地方,就越是如饥似渴地吸收自己喜欢的知识。

父亲见状,也不再强求他参加科举,父亲鼓励他说,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吧。

但父亲也很担忧,因为儿子选择的这条路,实在不容易,要游历天下,那就要吃很多苦。

他不是怕儿子活得不成功,而是担心孩子活得太苦。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人,就会被定义为异类,离经叛道,特立独行,甚至被定义为失败者。

徐霞客也成了别人眼中言行怪诞的人,但他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只是一心做自己的事,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就交流,遇到不理解的,又何必解释。

父亲去世时,徐霞客十八岁,按照古礼,他要守孝三年。

三年后,徐霞客二十一岁,他已经读了很多书,了解了很多知识,但是他发现,书中有些说法,不一定是对的,而是以讹传讹。

他决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与其皓首穷经,不如游历天下。

04

二十岁,徐霞客决定,世界那么大,该去看看了。

可母亲年事已高,自己要是走了,母亲孤苦无依,没人照顾。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那时候,出行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快捷,没有火车,没有飞机,没有汽车,有的只是四条腿的马,还有两只脚的人。

母亲理解他的心意,但更愿成全他的志向,她为徐霞客收拾好行李,还对徐霞客说:

你去游历山河,实现自我抱负,记得回来时,把所见所闻告诉我。

然后,亲手为徐霞客做了一顶'远游冠’。

徐霞客和母亲约定,每年春草出芽时,他离开,待到秋叶霜染,他就会归来。

二十年来,他足迹遍及天下,但每次都是如约归来,每次回来,他都会采些山里的奇花异果,还有名贵药材,送给母亲。

徐霞客游历天下,他不仅仅是看看而已,他看完之后,会写日记,他还会反思所学,并不人云亦云。

徐霞客喜欢探索洞穴,几乎是有洞必探,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全国有洞穴372个,徐霞客考察了306个。

他为所考察的洞穴写了7万多字。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徐霞客也游遍名山。

这一游,就成了天下驴友的偶像。

他走遍了附近的名山大川,游遍了天台、雁荡、齐云、庐山、黄山,随后又游览了更远的地方,走遍了五岳,看遍了河山。

世界很大,风景很美,当你为工作烦恼的时候,天上的云依旧在飘,山中的鸟依旧在叫,庐山瀑布的水依旧奔流而下,迎客松依旧在风中摇曳。

有人低头为钱财,有人抬头见山川。

这世间,最高级的活法,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05

1616年,也就是明万历四十四年,黄山大雪封山,万径人踪灭,但徐霞客不愿辜负大好时光,他拿着竹杖,徐徐而行。

寺里的和尚告诉他,到山顶的路已经被大雪封了,山下的人上不去,山里的人也下不来。

徐霞客听后,笑笑不语,继续向前。

雪中黄山,奇松怪石,美不胜收。

徐霞客惊呼:

真想不到,奇山之中,有此奇品。

全然不顾自己此行究竟有多危险,被困山里的人,见到徐霞客,惊讶不已,这么危险,为何还要上来?

在别人眼里是险境,在徐霞客眼里却是仙境,他并未满足,继续上山,从黄山下来后,还意犹未尽,可在那险路上,每一步都可能让他命丧黄泉。

他一生,经历了太多这样的冒险,可能对他来说,看到的风景远比经历的困难值得记忆。

附近的山川已看遍,他决定去看更远处的山,走向更远处的世界,他登嵩山,爬华山,访武当。

老友问他:

你可曾登临雁荡山的绝顶?

徐霞客摇头,他当即决定,一定要爬到雁荡山之顶,可根本没有一条现成的路,徐霞客只能披荆斩棘,自己闯出一条路来,衣服碍事,他就脱掉衣服,手杖不方便,就扔掉手杖。

他爬到山顶,一览众山小。

规规矩矩的人生,当然更加稳定,但有些风景,唯在不规矩之中才能看到。

有人问攀登者:你为什么要登山?

攀登者回:

因为山就在那里。

人这一生,不管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路,路都在那里。

06

1636年,徐霞客快50岁了。

游历将近三十年,他已经看了很多风景,去了很多地方,但在这一年,他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要去遥远的西南地区。

当时已是明末,战乱四起,路上危险重重。

家人劝他,应该在家安度晚年,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可徐霞客觉得,这样的日子,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他的足迹还未到西南,长江的源头他还没找到。

就此停留,将死不瞑目。

临行之前,他敲开了陈继儒的家门。

童子向陈继儒说有人来访,陈继儒以为是俗客,急忙躲避。

童子说,来者徐霞客。

陈继儒急忙出门迎接,二人手挽着手,喝酒到深夜。

得知徐霞客即将西游,陈继儒赶紧给自己的一众朋友写信,让他们帮忙照应徐霞客。

这年九月,徐霞客正式动身,前往西南。

可是刚开始,才走了没多远,他找到一个同伴就打道回府,连夜逃走了。

在路上,遇到打劫的土匪,还遇到官差拦路,他的身体也出了各种问题,突发脓疮,连路都走不了。

还因为长时间早起赶路,被湿气侵袭,膝盖经常肿痛。

有人劝他说,你回去吧,你这身体,去不了那么远了。

可徐霞客一意孤行,历经重重困难,克服了重重困难,他考察了贵州,考察了云南,游览了云南。

为了考察南北盘江,他在云贵等地来回颠簸,最终写了《盘江考》。

随后,游览鸡足山。

此时,他双脚被病痛折磨,但还是拄着拐杖,亲自考察鸡足山,记录了鸡足山12座山,7个洞穴,9眼泉水,6个瀑布,3个龙潭,2个水池。

他还记录了与108位僧人的谈话,与51位山民的交谈。

他编写的《鸡足山志》一共八卷。

鸡足山成了徐霞客一生旅行的终点,写完《鸡足山志》后,云南首领木增派了8个纳西族壮士,将徐霞客抬回了老家。

这一次游历,途经万里,历时三年。

他这三年,胜过了很多人的半辈子,因为他们哪怕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多少岁月是真正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活的。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活得有多长久,而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遵循自己的意愿活着。

07

离家三年,再回到家时,徐霞客却已瘫痪在床,不能行走。

他仔仔细细欣赏自己从云南带回来的大理石、奇树、怪根,这是他考察过程中收集的标本。

除了这些,他还带回来一大堆日记,那是他亲眼所见,亲手所记。

1641年春天,回到家的徐霞客病情恶化,在床上,他看着自己从各处搜罗来的标本,脑海中无数美景闪过,山川湖海,云卷云舒,他说:

“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只是,他们都是因为接受了君王的命令而出行,并非自己所愿。我身为一介草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拄着拐杖、踏着草鞋,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比肩伟人的行迹,我死而无憾。”

说完,两眼一闭,世间再无徐霞客。

临终前,他拜托朋友帮忙整理日记,他还告诉儿子,他死之后,将他葬在璜溪边,墓朝西南,那里有他曾远游过的大西南啊。

徐霞客才去世三年,清兵就入关南下,徐霞客的故乡江阴也遭到破坏,就连徐霞客的《游记》也遭到了破坏。

徐家也因此彻底没落。

幸运的是,清兵入关之前,已经有民间爱好者辗转传抄了《游记》,使得《游记》不至于散落在历史的烟尘里。

几十年后,一个叫李寄的年轻人,沿着徐霞客的足迹,将他走过的路重走了一遍。

走完之后,他就开始收集和整理《徐霞客游记》,可是各种版本的《游记》缺失又失真,让李寄痛心不已。

他四处打听,寻找,最终买了一部抄本。

在他的整理下,《徐霞客游记》才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面孔。

三百多年来,这本书为无数人喜爱,但李寄的功劳也没被人忘记。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但有些人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极其精彩,他们还将希望留了下来,我们读他们留下的东西,就等于重新走了一遍他们曾走过的路,看过他们曾经看过的风景。

08

每个时代,都有一套流行的价值体系。

在那套价值体系的中,人的行为符合这种观念,就会得到追捧,要是不符合这套观念,就得不到理解。

徐霞客所生活的时代,也有一套流行的价值观念,在那套观念下,读书人读圣贤书,参加科考,这是一条最常见的路。

有些人考取了功名,一朝成名天下知,荣华富贵,理想抱负,都得到了实现。

这个时候,一个读书人说,我不考功名,我要流浪地球,看尽天下美景。

而且在这条路上,他险死还生,受了无数折磨,经历了无数挫折,还因为走路太多,生活太苦,患了一身疾病。

最关键的是,他没有获得名利,也没有赢得钱财,他没有活得'更好’。

这个时候,肯定有人问,你游名山大川,看湖海落日,受了那么多罪,这有什么意义?你这样做值得吗?

值得吗?以主流的观念来看,当然不值得,但徐霞客回想自己一生所为,他在山顶看过的云海,山中所有美景,他曾欢喜地迎接过一个个日出,他的心因此而饱满,充实。

他想,这是我喜欢的人生。

因为喜欢,所以值得。

他去环游世界,不是因为这能让他出名,能让他挣钱,而只是因为他喜欢。

可是世界总有一种病,喜欢用外在的价值去衡量人们所做的事情,而不考虑人内在的感受,他们不再问你喜欢不喜欢,只会问,这样做有什么价值,能带给你什么。

事实上,有些事情,也许不能给你带来财富,带来名声,但却能让你的生命更加丰满。

09

张岱说:

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真性也。

什么是真性?

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就是最接近他本性的一面,然而,很多人的真性,其实都被压抑着,因为人在做事的时候,压根就不看喜不喜欢,也不看是否接近自己的本性,而是看离成功远不远,赚的钱多不多。

可是人这一生,若不能顺心而活,不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那再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哪怕全世界都在称赞你,只要你自己不喜欢,这一生依旧是失败的。

徐霞客敢对这世界说,世界很大,要去看看,不为别的,就为喜欢。

陶渊明敢对上司说,爱谁谁,我不干了,我要回家种地,不为别的,就为喜欢。

可是,我们很沉默,因为我们不敢去做自己喜欢的,我们不敢特立独行,我们努力合群,和他人保持一致,我们压抑内心,我们痛苦,但我们还在坚持。

可徐霞客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连喜欢的事情做不了,纵然活得很久,也是白活。

文|不有趣灵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