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 | 曲阜大庄琉璃瓦制作技艺

 海棠海平_行者 2023-06-11 发布于北京

/ 600多年历史,泥与火的艺术 /

瓦是由土、水、火炼烧而成的陶器,艺与技的完美结合。

屋顶上的瓦,或古朴纯粹,简净无奢,或诗意优雅,鳞次交错,构筑了中国古建筑的东方韵味之美。瓦是历史,是文化,更是地位的表徵。

曲阜鲁城街道大庄社区,是一座不起眼的村庄,却关乎着全国各地古建屋顶的“色彩”。

西周初期,鲁故城内鳞次栉比的宫殿需用大量的砖瓦,鲁国君下诏在城西(现在的大庄村以北、以西)设窑烧制青砖青瓦,随之出现了大庄村民间陶艺。

曲阜大庄琉璃瓦厂,由明武宗为朱氏窑户特赐的“裕盛公窑场”演变而来,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自明代起,这里生产的琉璃瓦就常用于孔庙、孔府、孔林的修缮。

1949年设厂后,为古建工程制作琉璃瓦件。上世纪90年代,布达拉宫的维修工程使用的就是曲阜琉璃瓦。

走进曲阜大庄琉璃瓦厂,院内整齐码放的琉璃瓦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颜色,每一块瓦的背面都刻有阴文标记“大庄”和“御圣公”。

大庄琉璃瓦烧制技艺,完整保持了精湛的传统琉璃瓦及建筑构件手工烧制工艺。它的烧制操作十分复杂,包括选土、粉碎、淘洗、炼泥、塑型、制坯、挂釉、烧制等十几道工序,若要制作吻兽,还需将坯进一步捏作,待坯胎烘干后,入窑素烧,再经过施釉和彩烧,一件完整的作品才得以问世。

一件多彩的琉璃瓦成品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要想烧制出一件合格的产品,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

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操作,都是满满的匠人精神。

曲阜琉璃瓦厂的产品按照系列可划分为建筑艺术品、琉璃工艺品、园林建筑品。古建艺术品主要有宝顶、大吻、屋兽人物、方脊、翅角、勾头滴水、筒瓦、板瓦、青砖等,集宫廷建筑和庙堂建筑的富丽堂皇、庄重威严为一体。

琉璃工艺品有文具、螭龙、望君归等。园林建筑品有菊花、荷花、水草、松、竹等。

琉璃瓦的釉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俱全,绚丽多姿。

这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曲阜琉璃瓦烧制技艺,600多年历史,泥与火的艺术!

/ 复兴传统技艺,任重而道远 /

人常说“有瓦遮头便是家”。中国的屋顶,可以说是一部史书,它承载了几千年风雨沧桑的历史积淀。世世代代,瓦上春秋,瓦片上的中国。

一项技艺,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传;一个传统,刻印着古老文明的民族记忆。曲阜鲁城街道的大庄琉璃瓦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已600余年,是用当地粘土塑型、挂釉,进而烧制的用于宫廷及庙堂装饰的多彩琉璃瓦当制造工艺。

来到曲阜大庄琉璃瓦厂,我跟着师傅偷学技艺,做起了临时小时工。先来看看师傅娴熟的手艺,一气呵成。钉帽,在屋顶、屋脊上固定琉璃瓦用的,也起到美化沿子的作用。钉帽塑型,这看似最简单的一道工序,我一上手便祸祸了,来看看我的表现……

娴熟的技艺绝非一日之功。曾国藩曾说过:“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一项技艺走向纯熟,并非一朝一夕便可以练就,必须经过多年的练习和实操,才能趋近完美。

走进琉璃瓦厂的大师工作室,一位老师傅坐在一方小凳子上,不时换用大大小小的笔刀描摹,手指翻转间,一片片泥屑落下,轮廓渐渐清晰,他在进行的正是琉璃瓦烧制的第一步:塑型。工作室地上、架子上摆满了等待风干的泥塑,有栩栩如生的祥龙、憨态可掬的狮子、慈悲的菩萨像、威武的将士……光线成为了无声的目击者,见证了一件件作品的诞生。

每天跟泥瓦打交道,工作环境干净不了。琉璃瓦烧制的技术要求高,初学者要磨练至少4到5年的时间,才刚能上手。

在大庄琉璃瓦这项古建筑工艺被发现并普遍推广使用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低下头来思考,到底有多少技艺散失在民间?多少实用的与可用的技艺在民间依然未被发现?甚至在逐渐的消亡,永远的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当我们一直在带着有些不满的味道来评价中国传统手工艺后继无人,又有多少人愿意放下身段、付出时间和精力来传承工匠精神?如今的成功学更多的是靠金钱来衡量,传统技艺无法养家糊口的窘境,是与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的,这也是时代发展所导致的结果,不知道该说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悲哀呢?

传统技艺的复兴,其道路仍是任重而道远。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