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秘境之文化部大院身世考

 昵称52576270 2023-06-12 发布于河北

    去朝内大街寻访道教名观大慈延福宫途中,意外发现一组饱经沧桑的近现代楼群建筑。

图片

    能想象到吗?这组建筑群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曾经是专为外国传教士和驻华外国人开设的华北协和华语学校,由驻在北京的英美公使馆及各类传教机构开办,目的不外乎方便各国传教士学习汉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便利他们宣扬自身宗教传播。

   当初这儿的门牌号是东四头条5号,后来东四大街改造才纳入朝内大街范围。大院入口隐于孚王府和外交人员事务局之间,远看这里就像一座很平常的居民楼区,过了保安亭才会看到老楼风貌,非常幽静。

图片

    苍翠其间的主楼的确很有欧陆建筑风范,从现存老建筑楼号来看,分东西两个楼区,风格对称但又有巧妙不同。华语学校最初没有固定校舍,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清代花园遗址上建起了校园:三层教学主楼,两翼是与厨房相连的宿舍。三栋别墅是外籍教师住所。主楼设演讲厅、教室、自习室、图书馆和办公室,并具有防火和供暖设施。当时学校图书馆拥有中外藏书过万卷,不仅面向本校学生,也向所有在京外国人及来访学者开放。经过若干年经营及与国内外大学合作,京城这座华语学校逐渐发展成为驻华外国人的国学研究中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穿行环绕老楼群,继续讲述这座华语学校的历史变迁。这里已经看到了主楼后的别墅院区,高低错落,有规有矩。抗战爆发后,日军占领了华语学校,学校图书馆部分藏书、档案、教学资料等在史迪威将军帮助下提前通过海运安全转到美国,为我们今天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史料。这便是大院儿早期发展由来,在华语学校历史中,多少名人进进出出,叱咤风云?梁启超、王国维、冯友兰、胡适、林语堂、徐志摩、赵元任、周作人、老舍等,据说冯友兰每周都在这里给传教士们讲“庄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    大院转换身份是在解放后,它成为很长一段时间文化部所在地。了解大院的过往让我也不由得萌生出对这里的敬畏之情,仔细呼吸着似乎依然弥漫的文化气息,不忍错过这座大院的每一处角落,突然发现即使走进某个楼门儿,也会穿通到旁楼别院,这个设计我想给当初在此居住的学者,领导及家属带来了莫大方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1957年后文化部从这里搬走,经过那个敏感时期洗礼,老建筑和设施损毁很多,只有核心区这几座老楼保存相对完好,老派建筑风格和纹饰构件还可以看到,物是人非,大院儿居民构成也变得逐渐复杂,只是有心人谁能忘却“华学”的历史存在,谁又能忘却新中国初期“文化岁月”的百花齐放呢?虽然院落就这么大,但这里出落名人却也不少,仅文化部长就有沈雁冰、周扬、夏衍、林默涵、阳翰笙、钱俊瑞、周巍峙等先后居住在这里;其他文化名人还包括:吕骥、苏里,王昆等等,偶然路过这里经受这一番文化洗礼,心满意足,感触颇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    最后说声,各位路过朝内大街别忘进来转转,这里曾经是老辈子人常念叨的文化部大院儿,一块非凡之地,神圣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