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崧舟《表里的生物》概述与感想

 蓝婷的梦 2023-06-12 发布于河北

        从网上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表里的生物》一课,对“思辨型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该如何执教,心里有了一点亮光。

        现将王老师的《表里的生物》一课概述如下:

       首先,从本单元主题入手,请学生找出单元主题中的关键词。学生会反馈“科学,机遇”等等。

       王老师带领学生回忆本单元已经学习过的《学弈》,请学生说说明白的道理,以及与本单元主题的关系。道理即“科学发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能三心二意”。

       回忆《两小儿辩日》,让学生从两小儿角度谈启示,以及与单元主题的关系,孩子们说道“只要善于观察思考,即便是小孩子也会有所发现”。

       回忆《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同样请学生说本文蕴含的道理以及与单元主题的关系,孩子们说“在科学发现的路上,应该锲而不舍”等等。

        王老师总结本单元的课文都反映了本单元的主题,即“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表里的生物》一课又蕴含怎样的道理?与单元主题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自然走进文本。

       接着,王老师借助图片,告诉孩子怀表发声的原理,让孩子有一定科学知识的储备。

       出示一组词语:夏蝉、秋虫、蟋蟀、蝈蝈、蝎子,让学生发现其共同点,孩子们会说道“小,都发出声音,都比较隐蔽”等。

        “我认为父亲的怀表里有着一只蝎子”,为什么会有如此荒唐的想法?借助图表,梳理课文内容。图表中呈现三大块内容:“我最初的观点”,“我发现的经历”,“我最终的结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填表格。王老师巡堂,了解学情,纠正写字姿势。

        大约四分钟后,交流图表内容,王老师相机板书:发声皆生物,表里会发声,表里有生物。

        梳理大致内容后,出示“认知冲突情境”,核心问题是:“我”的发现还有意义吗?王老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结论寻找证据、理由和事例。

       继而出示活动(一):

       1.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我得出结论的理由和与证据。

       2.写一写:在画出的证据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3.议一议: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并完善自己的证据与思考。

        孩子们自学将近五分钟,老师巡堂。之后又用三分钟时间让小组内活动,王老师不断提出要求,比如“一人说众人听,不断思考完善补充”等等。

        最后,按课文顺序汇报。

       观完之后感受有三点:

      1.把单篇课文的学习置于单元整体编排之下,重在引领学生探讨作者思维的过程。本课的学习,明显地纳入了“思辨型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提升思维的范例。

       2.大师级别的课,不光有光鲜其表,更有充实的内容支撑。每一步设计都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是在有一定理念指导下的备课。

       3.教师要充分备课,先搞清楚教什么,这是最重要的。怎么充分备课?王老师备《梅花魂》一课,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搜集各种资料,最后形成有自己思想理念的教学思路。我们与之相比,态度上就差距很多。

        思想上震撼,行动中落实。

        反思中实践,实践中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