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淮帆厂,未曾远去的记忆‖刁觉民

 方志四川 2023-06-12 发布于四川

淮帆厂

未曾远去的记忆

刁觉民
 曾经是美女如云、欢歌笑语的淮帆厂,而今物是人非,荣光不在。那逝去的岁月,却始终铭记在无数人的记忆里,终生难忘。
 说起淮帆厂,年过半百的张女士无比自豪:“我是1982年最后一批国营军工企业招收的纺织女工,第二年就获得成都市纺织系统的'操作能手’。”与张女士同时代调进该厂机修车间的工程师周小洲,说到在淮帆厂的工作生活经历,比张女士还兴奋:“那时的淮帆厂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一应俱全,要啥有啥。我们全家慕名从外地调到厂里,我当技术员,爱人到子弟校教书。”

1977年,淮帆厂获得省级操作能手的女工合影(曾秀琼 供图)
 淮帆厂,其正式名称是“温江地区淮口帆布厂”。1984年改为“成都第二纺织总厂”,简称“成纺二厂”。即便2002年“成纺二厂”淡出历史舞台,但人们仍然喜欢“淮帆厂”这个名字。
 从名称的变化,淮帆厂不仅凝聚了一代一代“淮帆人”的心血汗水、智慧力量,更承载着“淮帆人”的共同情感、集体记忆。

地处沱江之滨的淮帆厂概貌(小志 供图)
 1965年,按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国家计划在湖南汨罗、河南睢县、贵州安顺、四川淮口四个地方,分别建设一个帆布厂。四个帆布厂属于国家“三线建设”的军工企业,并进行统一规格,一张图纸,30000纱锭,200台帆布机,总投资1600万规模进行建设。
 1966年,四川省按国家以战备为中心的工业转移和经济建设战略,积极行动,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指导方针,在远离城市的龙泉山下、沱江之滨的淮口选址兴建淮口帆布厂。1967年,该厂由四川省建筑设计院与纺织院设计,省第十二建设公司承建,并正式破土动工,装备全国最先进的帆布机及设备。1970年开始招工,1972年正式投产,生产军用帆布。仅1972年、1975年,就分别招收上千女工,并抽调川棉厂和重庆纺织厂技术骨干,对新招收的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俯瞰淮口帆布厂(蒋永平 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淮帆厂生产的帆布、棉纱等纺织品远销国内外,企业也在同行业中也占有绝对优势。1984年6月30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淮帆厂也伴随时代的洪流,注册成立“成都第二纺织总厂”,兼并7个分厂和设立3个合资企业。其产品由原来单一生产粗帆布,增加生产高支纱等,企业规模也随之成为国家大型企业行业,税利上千万。总厂职工近万人,仅淮帆厂职工就多达5000余人。
 经过十余年艰苦奋斗和辛苦付出,1986年,淮帆厂各项指标及企业管理达到国家二级水平,生产能力位居全市前茅,乃至全省全列。创新“宜尔爽”品牌家喻户晓,企业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最有效益企业”称号。

整齐的厂房(小志 供图)

 成绩的背后,是一代一代“淮帆人”默默的付出,是无数个家族无怨无悔扛起的责任和重担;成绩的背后,是全体干部职工勠力同心、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的结果。

片梭车间工人(陈金蓉 供图)
 每当下中、夜班的纺织工人特别是女工,但见平时花容月貌的妙龄女郎,拖着疲惫的身子,顶着满头的棉纱,带着苍白面容走出车间时,她们的青春犹如织布机上的梭子似的,来往如梭,静静地逝去。

织布车间女工正在清理线头(陈金蓉 供图)
 曾几何时,多少人想离开这个行业,无论男女职工。改革开放时期,为留住人才,稳定职工队伍,方便职工工作生活,改善职工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及休闲娱乐活动条件,新的住宿楼、医院、学校等建筑,在繁忙的厂区拔地而起。
 20世纪80年代初,厂里投资500万元,从中江接通天然气管道,淮帆厂成为当地首家使用上天然的企业。紧接着,修建公园、电影院、篮球场、游泳场、歌舞厅,配合地方规划布局市场、夜市、商店、银行、托儿所、幼儿园和小中学,成立职工文艺队伍宣传队、体育运动代表队以及各类培训辅导站。实施住房补贴政策,解决单身职工住宿问题,实行双身职工优惠待遇,不断解决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淮帆厂的篮球场

 曾几何时,淮帆厂,曾被无数人投来羡慕的目光。我也曾借居于此,后来也不时地走进曾经熟悉的地方。前段时间,当我将简短的文图发于网上,在不少网友中产生了共鸣,并勾起了他们对往事的回忆。
 网友@风幻真说:我幺舅在淮口帆布厂,我在那儿呆过一段时间,有学校、医院、电影院、游戏厅……基础设施建设远超当时的金堂县。还有就是四川国企共同的语言特点,不管厂址在什么地方,厂里人全都说成都话,一下班满街都是纱妹儿,莺歌燕语,好听极了。
 网友@于无声处SU:淮口,好熟悉的地方,终身难忘。那是50年前,我曾在那里接受新兵训练,半年训练改变我这个农村娃的散漫作风,进入了正规化的军人行业。艰苦的训练使我终身受益!难忘的淮口,真美!
 @网友天天说:逝水流年,芳华永驻,一代人曾经的诗与远方。

淮帆厂公园内儿童游乐场所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淮帆厂近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星移斗转,曾经风光无限的淮帆厂如夕阳的一抹晚照,很快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但遗存在那的一排排整齐的厂房,高耸的烟囱,斑驳的红砖高墙,却在落日余晖下映射出美丽的画卷,并以此彰显淮帆厂曾经的辉煌,叙说着“三线”建设者千里迢迢艰苦创业的故事,以及他们为当地工业和经济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厂区内的标语(小志 供图)

 在写这篇文章过程中,偶然得知原淮帆厂的老职工建了一个@“二纺记忆”群,本想在群里寻找一些厂里的相关资料或图片,未曾想到,却打开了群友们记忆的闸门,引起了小小“骚动”。有的说,淮帆厂在当时就是远郊深处的桃花源。有的说,我们80年代就住上小楼房,用上了天然气,让周边城镇居民羡慕不已。还有的说,我们厂里就是小社会,不出厂区就能无忧地生活,学校、医院、澡堂、电影院、游泳池、商业街等等无所不有。还有的如报菜名一样,念出一长串大家熟悉的地方——“栋栋房”(集体宿舍)、“妈妈房”(单身职工房)、“熊猫馆”(四合院式的宿舍)、“猪圈房”(打麻将的地方).......报完了菜名,还模仿每天不同时段、小贩们在厂里的吆喝声:“豆,花儿——”“醪,糟儿——”“废书报纸酒瓶子——”那长长的尾音,意韵悠长。

淮帆厂厂区内的双身职工宿舍
 更让人感动的是,原整理车间的工段长曾玉琼大姐,当得知消息,便主动将自己保存的照片按时送达指定地点,原织布车间的值班长陈金蓉大姐也找出自己保存多年的照片送到作者手中......这一切,缘于淮帆情。

整理工段正在验布的女工(曾秀琼 供图)

 淮帆厂,凝聚了淮帆人共同的经历,并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建立了一段真挚的感情,以此形成一段集体记忆。而这座充满独特而浓厚的地域和人文色彩的工厂,不仅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更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乃至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和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淮帆厂厂区一角(小志 供图)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这种意识在很多地方形成了共识,并付诸于行动,比如,成都市区的“东郊记忆”成功模式,金堂城区的“川锅遗址”的探索之路。淮帆厂能否开辟一片新天地呢?
 淮帆厂如同这些军工企业一样,从峥嵘岁月中走来,见证着城市的发展,承载着社会记忆,记录着无数准帆人的拼搏与梦想。这里不仅是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而且是他们激荡人生的舞台和精神寄托。在未曾远去的记忆中,淮帆厂或淮帆人会否再获一份荣光?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刁觉民(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金堂文史委特邀研究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