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对联》课堂教学实录(二)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3-06-12 发布于山东

执教名师:孙双金

三、聆听趣味故事,巧填春联,

感受文字之妙月(上)

老师:现在,我们知道中国的春联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内容相联、平仄相对,这就是“对仗”。我们学春联,要懂得春联的知识,了解春联的特点,但仅仅懂这个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春联最先尝试对春联,我们来听个故事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想听故事吧?

学生:想。

老师:没有表示,想听故事怎么表示?来点掌声嘛!

(学生鼓掌)

老师:这是想听了。中国古时候神童很多,明朝的时候有个神童叫解缙,6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吱嘎”一声把门推开,发现他门口有片片的青青翠竹,于是写下了“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门前对着千根青青翠竹,家里藏着万卷书籍。写好后往门上一贴,准备过年。他家隔壁住着一个地主老财,也“吱嘎”把门一推,哟,看到解缙家春联都贴好了,一读,“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这幅春联写得确实够气派。但地主老财想这竹林明明是我们家的,怎么变成你家的风景了呢?一不做,二不休,赶紧让他的手下过来把竹子“咔嚓”“咔嚓”全砍断,心想这下我看你还对什么“千根竹”!过了一会啊,这解缙把门推开,啊呀,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竹子全部都砍断了,地上只剩下光秃秃的竹桩了,哪里还有什么“千根竹”呢!不过,神童就是神童,他脑门一拍,在春联“千根竹”的后面加了一个字,“万卷书”后面也加了一个字,成了一幅新的春联。同学们,猜猜看他加了哪两个字?

学生:我猜他加了“短”和“长”,变成“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老师:有道理!你不是把竹子砍短了嘛——那就“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家里的万卷书长存。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李鹏飞。

老师:李鹏飞,这个名字太厉害了,姓李,李白家的后代,李鹏,你不愧是我们班上的当代神童。神童的名字不能一说就忘掉,必须写到黑板上,让大家都记住。(学生上台写名字)看神童写字也是一种享受啊。写得工整清秀,好!今天这堂课的黑板大部分全留给你们的,就是留给神童写名字的。中国的语言文字有巨大的丰富性,这里绝对不是只能添一个“短”和“长”,还可以添别的字。如果你添的跟李鹏飞不一样,那你也是神童,我更佩服你。你想添什么?

学生:我添成“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多。”

老师:前面说的“短”和“长”是相对的。那“多”应该和什么相对?你重新改一下?

学生:门对千根竹少,家藏万卷书多。

老师:对,“少”对“多”才合适。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我叫王圣男。

老师:圣男啊,第二个神童诞生了,上去写名字。刚才请的两位都是女生。下面我要请男同学了。

学生:门对千根竹断,家藏万卷书……(学生犹豫中)

老师:门口的千根竹“咔嚓”断掉了,这个动词“断”用得好,下联用什么动词跟它对。这是有挑战的,只有神童能想出来,门对千根竹断——

学生:家藏万卷书……

老师:他有点兴奋,我也很兴奋,又有一位神童又要诞生了,家藏——

学生:家藏万卷书整。

老师:整,完整的“整”,完整的“整”和“断”相对吗?这里用“整”不大合适。“断”,“咔嚓”断掉了,那它对应的是什么?谁来帮帮他?

学生:门对千根竹断,家藏万卷书连。

老师:一个“断”,一个“连”,万卷书是连在一起。(指两位学生)你上来,你也上来。(问第一个回答的学生)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刘高玮。

老师:高玮,你不是一个神童,你是半个神童。(问第二个回答的学生)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孟睍达。

老师:睍达,因为你是借了人家的半句,你也是半个神童。你们两个加在一起就是一个神童,好不好?因为这幅对联是你们两个共同创作的,所以你们两个上来写名字的时候,占的地方要跟人家一个神童留的地方是一样的,看你们两个怎么写?(学生板书)好,三个神童出现了!还有神童吗?我看下面有人急得眉毛都竖起来了,你来!

学生:我想的是“门对千根竹乱”。

老师:怎么就乱了呢?

学生:因为竹子是乱七八糟的

老师:乱七八糟,的确是乱。

学生:家藏万卷书整。

老师:一个“乱”,一个“整”,不太相对。“乱”应该对什么?

学生:对“齐”。

老师:连起来说说。

学生:门对千根竹乱,家藏万卷书齐。

老师:家里的书多整齐啊,这是你自己改过来的,你也是一个神童!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我叫闫洪涛。

老师:闫洪涛,一个洪啊,一个涛,滔滔不绝啊。李鹏飞,王圣男,孟睍达,高玮,闫洪涛,除了这几个神童,咱们班一定还有神童。谁来?

学生:门对千根竹矮,家藏万卷书高。

老师:掌声在哪里?

(学生鼓掌)

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我叫张圣文。

老师:圣文,圣人的圣,文化的文,圣人都是有文化的。圣文,上去写你的名字。还有吗?

学生:我改的是“门对千根竹稀,家藏万卷书厚。”

老师:“稀”对什么?想想它的反义词,谁能帮他加上去?

学生:门对千根竹稀,家藏万卷书密。

老师:家藏万卷书密,好!(指两位学生)你上来,你也上来。“门对千根竹稀”,一砍不就稀了嘛,家里藏的万卷书是密的。你改了个上联,你对了个下联,两人合成一个整联,你们两个站在一起,还蛮般配的呢!来来来,把名字写上。看,中国的汉字是多么的丰富!(学生仍有举手,老师作吃惊状)可不能骗我啊,我都想不出来了,你们还能想出来,你说?

学生:门对千根竹散,家有万卷书密。

学生:我还想出来一个,门对千根竹没,家藏万卷书有。

学生:门对千根竹弯,家藏万卷书直。

老师:千根竹弯?万卷书直?这儿我有点不懂,我的脑子有点笨,请你解释解释。

学生:“弯”就是竹子长得歪七扭八的。

老师:歪七扭八的?竹子一般都是很直的,你什么时候看见过歪七扭八的竹子,好像没有啊。

学生:砍得歪七扭八的。

老师:倒在那里歪七扭八的,这就能解释通了。那“直”呢?

学生:“直”,就是书很直,堆放得很整齐。

老师:可以,上去把名字写上。哎哟,这么多神童了!你还想来?

学生:门对千根竹……(学生支吾想不出)老师,我好好想想。

老师:看来激动得忘掉了。

学生:门对千根竹散,家藏万卷书齐。

学生:门对千根竹密,家藏万卷书整。

老师:“密”和“整”不是相对的。你等一等,不要着急冲动,一冲动,站起来想不起来了,一冲动站起来也说不出来了。冷静一点,做学问需要冷静的。你来?

学生:门对千根竹薄,家藏万卷书厚。

老师:一个“薄”,一个“厚”。可以,上去写名字。

学生:门对千根竹倒,家藏万卷书立。

老师:一个“倒”,一个“立”。可以!上去写。

学生:门对千根竹无,家藏万卷书有。

老师:“无”和“有”,这个可以,但是你跟前面人家的“没”和“有”有点近似。为了鼓励你的创造性,我建议你这个名字也应该写上去,但是写在想出“没”和“有”那位同学的的后边吧。好不好啊?有一点点借鉴的意思,我希望你创造的是跟人家完全不一样的。还有吗?

学生:门对千根竹倒,家藏万卷书竖。

老师:一个“倒”,一个“竖”,可以,写上去。

学生:我觉得还可以这样,门对千根竹低,家藏万卷书高。

老师:“低”和“高”,与前面的“矮”和“高”太近似,委屈你一下好不好?就暂时不上去。如果写得跟人家完全不一样,这才叫创造。

学生:我创作的是门对千根竹落,家藏万卷书升。

老师:一个“落”,一个“升”。“ 落”,一砍倒落下去了,可以。那为什么说“万卷书升”呢?我有点不太明白。

学生:因为家藏万书卷,一本一本摞起来,一直在上升。

老师:(问全体学生)你们同意不同意啊?

学生:同意。

老师:掌声给他!(学生鼓掌)你太棒了!你跟人家不一样,有创造性。

学生:我说的是“门对千根竹横,家藏万卷书立。”

老师:“横”怎么解释?

学生:竹子砍倒后都横在一块了。

老师:“立”字前面讲得很多了,有重复之嫌。不过越到后面越难,我真佩服你的勇气。(见仍有学生举手)你还敢举手,我真想不起来了,你来?

学生:门对千根竹失,家藏万卷书得。

老师:竹子失去了,但是我的书得到了,对不对啊?

学生:对。

老师:这就叫创造,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田博文。

老师:博文,田博文,他的博文都种在自己的田里。请你上来写名字。

学生:门对千根竹折,家藏万卷书长。

老师:“折”和“长”不相对。家里的书在不断地增长,可竹子都怎么样了, 都消亡了。你看,一个“亡”,对一个“长”或一个“生”可以吗?(面向全体)我觉得接下来不可能还有人能想出来。

学生:老师,还有!

老师:重复的不要举手,只要前面有一个字被说过的,就不能再说。(有学生举手,老师作惊讶状)你说的这两个字一定是前面没有说过的,你没骗我吧?

学生:没有。门对千根竹下,家藏万卷书上。

老师:一个“下”,一个“上”,你是怎么想的?请你解释解释。

学生:这里不是说竹子全倒了嘛,是从上边往下落的;家藏万卷书上,就是家里的书慢慢摞起来往上增长。

老师:这倒也能自圆其说。

学生:门对千根竹减,家藏万卷书增。

老师:一个“减”,一个“增”,好极了!真的,孩子们,你们的创造力原来这么大!

学生:门对千根竹灭,家藏万卷书生。

学生:门对千根竹平,家藏万卷书乱。

学生:门对千根竹绿,家藏万卷书黄。

老师:当别人都向“密”、“生”、“长”方向去想的时候,有人换到色彩的词,当你们都讲动词的时候,我讲名词,当你们讲名词的时候,我讲形容词,这就叫创造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